【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種植業和養殖業農用機械
,具體而言,本專利技術涉及用于綠色有機農業的種植、養殖生態循環系統及其應用。
技術介紹
通過養殖水產(如,非底棲類動物,如魚)產生的廢水和/或廢渣來種植農作物,以此來進行循環種植和養殖,該技術的研發工作起步較早。例如,中國專利90100155號公開了魚(奸)菜共生系統,通過水中養魚、水面和空間立體無土栽培蔬菜,然而該專利的系統結構的實施細節比較粗略,尤其是“養殖水池中間有魚糞收集井,收集井內的魚糞及污水由污水泵抽吸向上澆入最上層的栽培槽”,導致養殖產生的廢水和廢渣不分離。中國專利99110087號公開了水生植物及動物生態循環養殖系統,在水生植物槽中種植浮萍類植物,與水生動物槽中的水進行循環,然而該專利的系統結構的實施細節比較粗略,而且廢水和廢渣不分離,限于種植水生植物。中國專利200810204130號公開了養魚水體的光催化-植物協同凈水方法,設計了過濾槽排放養殖的固體雜志,利用含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處理,然后再用于培養植物,然而其效率不高,主要用于市政景觀的低濃度水質處理,而非大規模的養殖/種植業,而且其中使用的含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對于大規模的養殖/種植業推廣來說,也過于昂貴。中國專利200880123138號公開了蔬菜和魚類共生設備,其中除了較常規的養殖和培養單元之外,還包括冷凝管的使用來收集植物蒸騰的水分,這實質上效率不高,甚至有舍本逐末的意味。中國專利200910037806號公開了可高效循環利用水產養殖的裝置和實現方法,包括植物栽培浮床、微生物培養`中間層以及底層共振板,然而該專利中的植物栽培量受限于植 ...
【技術保護點】
種植和養殖循環系統,其包括具有排水口(14)的水產養殖容器(1)和植物種植容器(10),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沉淀容器(3),其上部具有低于水產養殖容器(1)的水面(12)的排水口(34)并具有低于水產養殖容器(1)的水面(12)的進水口(35),而且其進水口(35)通過第一連接管(2)與水產養殖容器(1)的排水口(14)連通(優選其進水口(35)通過第一連接管(2)與水產養殖容器(1)下部的排水口(14)連通);???????第一暫存容器(5),其上部與沉淀容器(3)的排水口(34)連通(優選其上部通過第五連接管(4)與沉淀容器(3)的排水口(34)連通),而且其下部具有排水口(51),并且其排水口(51)與第一過濾容器(6)的下部連通(如,通過連接管連通);???????第一過濾容器(6),其上部具有低于水產養殖容器(1)的水面(12)(優選低于沉淀容器(3)的排水口(34))的排水口(63),而且其排水口(63)與硝化容器(7)上部連通(如,通過連接管連通),并且其內部能裝載過濾填料(61);???????硝化容器(7),其下部具有排水口(73),并且其排水口(73) ...
【技術特征摘要】
1.種植和養殖循環系統,其包括具有排水口(14)的水產養殖容器(I)和植物種植容器 (10),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沉淀容器(3),其上部具有低于水產養殖容器(I)的水面(12)的排水口(34)并具有低于水產養殖容器(I)的水面(12 )的進水口( 35 ),而且其進水口( 35 )通過第一連接管(2 )與水產養殖容器(I)的排水口( 14)連通(優選其進水口( 35 )通過第一連接管(2 )與水產養殖容器(I)下部的排水口( 14)連通);第一暫存容器(5 ),其上部與沉淀容器(3 )的排水口( 34 )連通(優選其上部通過第五連接管(4)與沉淀容器(3)的排水口(34)連通),而且其下部具有排水口(51),并且其排水口 (51)與第一過濾容器(6)的下部連通(如,通過連接管連通);第一過濾容器(6),其上部具有低于水產養殖容器(I)的水面(12)(優選低于沉淀容器 (3 )的排水口( 34))的排水口( 63 ),而且其排水口( 63 )與硝化容器(7 )上部連通(如,通過連接管連通),并且其內部能裝載過濾填料(61);硝化容器(7),其下部具有排水口( 73),并且其排水口( 73 )與第二過濾容器(8)下部連通(如,通過連接管連通),而且其內部能裝載培菌球(71)和/或活性炭;第二過濾容器(8),其上部具有低于水產養殖容器(I)的水面(12)(優選低于沉淀容器(3)的排水口(34)或低于第一過濾容器(6)的排水口(63))的排水口(83),而且其排水口(83)與第二暫存容器(9)上部連通(如,通過連接管連通),并且其內部能裝載過濾填料 (81);和,第二暫存容器(9),其通過第二連接管(11)向水產養殖容器(I)輸送水,通過第三連接管(91)向植物種植容器(10 )輸送水,而且通過第四連接管(92 )接收來自植物種植容器 (10)的水。2.權利要求1所述的種植和養殖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連接管(2)上設置有泵和/或閥門(21),優選其是虹吸管而且不設置泵,更優選其是虹吸管而且設置閥門(21);沉淀容器(3)的進水口(35)低于沉淀容器(3)的排水口(34),而且沉淀容器(3)內部高于進水口(35)且低于排水口(34)處設置濾網(31);沉淀容器(3)下部具有允許開閉的排污口 ;或者,沉淀容器(3)下部呈現逐漸收縮形狀,而且沉淀容器(3)內部下部具有對著收縮中心的罩(32),并且罩(32)上設置能與外界連通的排污管(33)(優選排污管上設置有閥門(331),另外優選排污管(33)的外界不設置污物處理設備);第五連接管(4)上設置有閥門(41);第一暫存容器(5)與第一過濾容器(6)是緊密相連的,即第一暫存容器(5)與第一過濾容器(6 )具有共用的容器壁(52 ),優選第一暫存容器(5 )的排水口( 51)是容器壁(52 )上的開口 ;第一暫存容器(5 )的排水口( 51)上設置有用于防止第一過濾容器(6 )的過濾填料(61) 進入第一暫存容器(5)的濾網;第一過濾容器(6)的過濾填料(61)包括碎石和/或活性炭,優選包括碎石和活性炭,更優選自下而上包括碎石和活性炭;第一過濾容器(6)與硝化容器(7)是緊密相連的,即第一過濾容器(6)與硝化容器(7)具有共用的容器壁(62 ),優選第一過濾容器(6 )的排水口( 63 )是由容器壁(62 )頂部降低而形成的溢流口;硝化容器(7)內部通入第一通氣管(74);硝化容器(7)與第二過濾容器(8)是緊密相連的,即硝化容器(7)與第二過濾容器(8) 具有共用的容器壁(72),優選硝化容器(7)的排水口(73)是容器壁(72)上的開口 ;硝化容器(7)的排水口(73)上設置有用于防止第二過濾容器(8)的過濾填料(81)和硝化容器(7)的培菌球(71)和/或活性炭交流的濾網;第二過濾容器(8)的過濾填料(81)包括碎石和/或活性炭,優選包括碎石而不包括活性炭;第二過濾容器(8)與第二暫存容器(9)是緊密相連的,即第二過濾容器(8)與第二暫存容器(9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其明,張華國,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新朝陽作物科學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