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包含一顯示面;一軟性印刷電路板,連接于所述顯示面邊緣;一觸控模組,包含一與所述顯示面相對設置的貼合面,所述貼合面與所述顯示面相貼合,且與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之間形成一間隙;及一膠體層,填充于所述間隙,以固定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于所述觸控面板的所述貼合面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膠體層固定軟性印刷電路板于觸控模組上,消除了彎折軟性印刷電路板時產生的應力,解決了因應力而導致的顯示模組變形,進而出現的顯示亮度不均勻的問題。(*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觸控顯示裝置
本技術有關一種觸控技術,尤指一種觸控顯示裝置。
技術介紹
近年來,觸控顯示裝置作為一種可接收觸控操作產生輸入信號的感應式顯示裝 置,得到廣泛應用。一般來說,觸控顯示裝置主要包括觸控模組和顯示模組,顯示模組包含顯示面及 與該顯示面相對的非顯示面,顯示面的一邊緣處連接有軟性印刷電路板。觸控模組與顯示 模組進行貼合時,在觸控模組與顯示模組之間預留一定空間,以容置軟性印刷電路板,且保 證軟性印刷電路板不受擠壓,一般情況下,軟性印刷電路板在該預留空間內是可活動的。在 觸控模組與顯示模組貼合后,需要將軟性印刷電路板向非顯示面進行彎折,使其能夠順利 被放入一容置空間,例如外殼與背蓋組合形成的容置空間。在軟性印刷電路板被彎折時,產生拉扯的應力作用到顯示模組,導致顯示模組發 生形變,從而使得顯示模組在點亮時出現顯示亮度不均勻,產生各種痕跡。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及其制造方法,能夠有效消除軟性 印刷電路板被彎折時產生的拉扯應力,從而避免顯示模組因應力而產生形變,以解決因形 變引起的顯示亮度不均勻,產生各種痕跡的問題。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包含一顯示面;一軟性印刷電路板,連接 于所述顯示面邊緣;一觸控模組,包含一與所述顯示面相對設置的貼合面,所述貼合面與 所述顯示面相貼合,且與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之間存在一間隙;及一膠體層,填充于所述間 隙,以固定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于所述觸控面板的所述貼合面上。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顯示面由一連接區與一非連接區組成,所述連接區位 于所述顯示面邊緣,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于所述連接區內與所述顯示面連接。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于所述顯示面連接處沿所述顯示面邊 緣的寬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連接區沿所述顯示面邊緣的寬度。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顯示面于所述連接區內形成一凹陷部。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凹陷部到貼合面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 的厚度。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更包括一粘合層,設置于所述貼合面與所述顯示面之間,且 位于所述非連接區。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粘合層完全覆蓋所述非連接區。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粘合層為框形結構。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觸控模組的寬度大于所述顯示模組的寬度,所述膠體 層凸出所述顯示模組的邊緣。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包含一彎折受力部,所述膠體層至少填充于所述彎折受力部于所述觸控模組之間的間隙。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觸控模組的寬度大于所述顯示模組的寬度,所述膠體層凸出所述顯示模組的邊緣。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膠體層凸出所述顯示模組的邊緣的寬度小于O. 5毫米。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的數量大于二,分別連接與所述顯示面的不同邊緣處。上述觸控顯示裝置,將觸控模組與顯示模組貼合后,還在軟性印刷電路板與所述觸控模組之間的間隙處填充膠體層,通過膠體層固定軟性印刷電路板于觸控模組上,消除了彎折軟性印刷電路板時產生的應力,解決了因應力而導致的顯示模組變形,進而出現的顯示亮度不均勻的問題。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之爆炸圖;圖3為本技術第二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第三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5為制造本技術第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方法流程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觸控顯示裝置I觸控模組11貼合面2顯示模組21顯示面102間隙211非連接區212連接3軟性印刷電路板31彎折受力部4粘合層5膠體層51膠體層凸出部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2所示,其中圖1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 之爆炸圖,觸控顯示裝置10,包括觸控模組1、顯示模組2、軟性印刷電路板3及膠體層5。其中,觸控模組I,包含貼合面11 ;顯示模組2,包含顯示面21,軟性印刷電路板3,連接于顯示面21邊緣,貼合面11與顯示面21相對設置并4相貼合,貼合面11與軟性印刷電路板3之間形成間隙102 ;膠體層5,填充于間隙102,以固定軟性印刷電路板3于觸控面板I的貼合面11上。本實施例中,顯示模組2的顯示面21由連接區212與非連接區211組成,連接區 212位于顯示面21邊緣;軟性印刷電路板3,連接于顯示面21邊緣,換言之,軟性印刷電路 板3于連接區212與顯示面21連接。軟性印刷電路板3與顯示面21連接處沿顯示面邊緣 的寬度小于或等于連接區212沿顯示面邊緣的寬度,以保證軟性印刷電路板3與顯示面21 的連接處僅位于連接區212內,從而不會影響非連接區211的平整性,以保證貼合過程的順 利。本實施例中,更包括一粘合層4,觸控模組I與顯示模組2通過粘合層4進行貼合, 粘合層4位于貼合面11與位于非連接區211的顯不面21之間,于一較佳實施例中,粘合層 4完全覆蓋非連接區211,通過該方式,觸控模組I與顯示模組2的貼合更加牢固。當然在 其他實施例中,粘合層4也可以覆蓋部分非連接區211,或者粘合層布設于非連接區211周 邊,呈一框形結構。觸控模組I與顯示模組2還可以通過輔助器件進行卡合固定,即粘合層 4可以省略。上述粘合層4可以是光學膠,也可以為泡棉膠等其他膠體。如圖3所示,圖3為本技術第二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 的區別在于,設置膠體層5的位置不同,在觸控模組I與顯示模組2整合后,需對軟性印刷 電路板3進行彎折,軟性印刷電路板3彎折的方式為緊貼顯示模組2的邊緣向顯示面21的 相對背面進行彎折,彎折后的軟性印刷電路板的邊緣不超過觸控模組I的邊緣,軟性印刷 電路板3上被彎折的部位為主要的彎折受力部31,膠體層5可以只部份填充于間隙102中, 但膠體層102需至少填充于所述彎折受力部31與觸控模組I的貼合面11之間的間隙中, 便可消除大部份的應力,且減小了填充膠體層5的膠體使用量及填膠難度。[0041 ] 如圖4所示,圖4為本技術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 的區別在于,觸控模組I的寬度大于顯示模組2的寬度,為使軟性印刷電路板3的固定效果 更好,膠體層5凸出顯示模組2,在本實施例中,通過膠體層5的覆蓋范圍擴大,從而使得軟 性印刷電路板3可更牢固地固定于觸控模組I的貼合面11上,如此一來,可更好地消除拉 扯應力,且可以避免當拉扯力過大時將膠體層5拉扯脫落,但為不影響后續軟性印刷電路 板3的彎折,膠體層5的凸出于顯示模組2邊緣的部份51的寬度應小于O. 5毫米。上述實施例中,觸控模組I可以是電容式觸控模組,也可以是電阻式觸控模組。 觸控模組I可以采用單片玻璃方案(One glass solution),或者兩層玻璃結構(Glass to Glass),也可以采用薄膜電容感應器(Film sensor)與保護玻璃(cover glass)粘合而成的 結構。觸控模組I可供使用者用手指或觸控筆依照顯示模組2上顯示的功能選項點選輸入 所要執行的動作。上述實施例中,顯示模組2的顯示面21由非連接區211和連接區212組成,其中 顯示面21于連接區211內形成一凹陷部,凹陷部到貼合面11的距離大于軟性印刷電路板 3到貼合面11的距離,凹陷部與貼合面11之間形成的容置空間,可使得軟性印刷電路板3 設置在其中,且不受擠壓。在其他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包含一顯示面;一軟性印刷電路板,連接于所述顯示面邊緣;一觸控模組,包含一與所述顯示面相對設置的貼合面,所述貼合面與所述顯示面相貼合,且與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之間形成一間隙;及一膠體層,填充于所述間隙,以固定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于所述觸控面板的所述貼合面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 一顯不模組,包含一顯不面; 一軟性印刷電路板,連接于所述顯示面邊緣; 一觸控模組,包含一與所述顯示面相對設置的貼合面,所述貼合面與所述顯示面相貼合,且與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之間形成一間隙;及 一膠體層,填充于所述間隙,以固定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于所述觸控面板的所述貼合面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面由一連接區與一非連接區組成,所述連接區位于所述顯示面邊緣,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于所述連接區內與所述顯示面連接。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于所述顯示面連接處沿所述顯示面邊緣的寬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連接區沿所述顯示面邊緣的寬度。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面于所述連接區內形成一凹陷部。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到貼合面之間的距離大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江耀誠,張金海,嚴建斌,紀賀勛,
申請(專利權)人: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