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具有一中心區及一周邊區;一觸控感應層,設置于基板上;一線路層,設置于基板的周邊區上,且與觸控感應層電性連接;一第一遮蔽層,設置于基板的周邊區上覆蓋該線路層;一透明接合層,設置第一遮蔽層上;一蓋板,設置于透明接合層上方;一第二遮蔽層,設置于蓋板與透明接合層之間,且對應于周邊區。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方案,可縮小邊框寬度,滿足窄邊框觸控面板的需求。(*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觸控面板
本技術系有關一種觸控面板,特別是一種窄邊框的觸控面板。
技術介紹
觸控面板的功能在于使用者能夠透過手指或觸控筆執行輸入的功能。一般而言, 觸控面板可依據感測方法而分為電阻式、電容式、音波式、及光學式等觸控面板。一般觸控面板的表面區域可大略分為兩部分,其分別為非可視區及可視區。一般 來說,非可視區位于可視區的周圍且形成一邊框,避免使用者在操作時直接看到非可視區 中對應設置的線路等元件,通常會使用黑色物質遮蔽非可視區,因此使用者看到的非可視 區可為一位于可視區周圍的黑色邊框。可視區則為使用者所觸控且操作的部分。第IA圖顯示一傳統觸控面板的部分剖面示意圖。為了簡明起見,在第IA圖中僅 繪出傳統觸控面板的部分元件。參見第IA圖,觸控面板100包括一基板20,其上依序形成 有一觸控感應層28、一線路層48、一透明接合層58、一蓋板78, —形成于蓋板78周邊的遮 蔽層68 ;所述線路層48形成于該基板78周邊,且與該觸控感應層28電性連接。第IB圖 顯示傳統觸控面板100的上視圖。如第IB圖所示,觸控面板100可分為一可視區A及一圍 繞可視區A的非可視區B,其中非可視區B的范圍由遮蔽層68定義,該遮蔽層68用以遮蔽 該線路層48。實際上,為防止當使用者從上方以一傾斜角檢視觸控面板100時看到非可視 區B中遮蔽層68下方的線路層48,遮蔽層68需相對線路層48內推一距離D。并且,由于 從蓋板78外側邊緣到線路層48內側邊緣的一距離為Z,因此觸控面板100的遮蔽層68的 一般設計寬度為距離D與Z的總和,即邊框的寬度為D與Z的總和。然而,隨著近年來對于 窄邊框觸控面板的需求,若能進一步縮小邊框寬度(或遮蔽層寬度)將具有極大助益。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系有關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具有一中心區及一周邊區;一觸 控感應層,設置于基板上;一線路層,設置于基板的周邊區上,且與觸控感應層電性連接; 一第一遮蔽層,設置于基板的周邊區上覆蓋線路層;一透明接合層,設置于第一遮蔽層上; 一蓋板,設置于透明接合層上方;一第二遮蔽層,設置于蓋板與透明接合層之間,且對應于周邊區。在一實施例中,透明接合層還設置于觸控感應層上。采用本技術的方案,可縮小邊框寬度,滿足窄邊框觸控面板的需求。附圖說明圖1A是一傳統觸控面板的部分剖面示意圖。圖1B是一傳統觸控面板的上視圖。圖2是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一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一觸控面板的觸控感應層和線路層的上視圖。圖4A — 4D是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一觸控面板的制造方法。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詳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的制作與使用方式。但應注意的是,本實用新 型提供許多可供應用的概念,其可以多種特定型式實施。文中所舉例討論的特定實施例僅 為制造與使用本技術的特定方式,非用以限制本技術的范圍。此外,在不同實施例 中可能使用重復的標號或標示。這些重復僅為了簡單清楚地敘述本技術,不代表所討 論的不同實施例及/或結構的間具有任何關聯性。再者,當述及一第一材料層位于一第二 材料層上或之上時,包括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直接接觸或間隔有一或更多其他材料層 的情形。在圖式中,實施例的形狀或是厚度可擴大,以簡化或是方便標示。再者,圖中未繪 示或描述的元件,為所屬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的形式。第2圖顯示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一觸控面板1000的剖面示意圖。為了簡明 起見,在第2圖中僅繪出與本技術實施例直接相關的觸控面板1000的部分元件。參見 第2圖,觸控面板1000包括一基板20,具有一中心區A”及一環繞中心區A”的周邊區B” ; 一觸控感應層30自該中心區A”延伸至該周邊區B”。在一實施例中,觸控感應層30僅設 置于中心區A”。一線路層50,設置于該基板20的周邊區B”上,且與觸控感應層30電性連 接。在一些實施例中,線路層50電性連接至一軟性電路板(未繪示)。一第一遮蔽層55, 設置于基板的周邊區B”上覆蓋該線路層50。一透明接合層60設置于該觸控感應層30及 第一遮蔽層55上,所述透明接合層60可為光學膠、水膠等材料。在一實施例中,透明接合 層60可僅設置于第一遮蔽層上55上。一蓋板80設置于透明接合層60上方,其中一第二 遮蔽層75設置于蓋板80與透明接合層60之間,且對應于周邊區B”。基板20和蓋板80可 為任何透光材質,例如玻璃材質、PET薄膜。如圖3,在一實施例中,觸控感應層30包括復數個第一軸向的感測電極30X及復 數個第二軸向的感測電極30Y。所述第一軸向的感測電極30X與第二軸向的感測電極30Y 彼此電性隔離。各第一軸向的感測電極30X包含復數個的第一電極塊311和復數個連接線 301,每兩個相鄰的第一電極塊311通過連接線301相互連接。各第二軸向的感測電極30Y 包含復數個的第二電極塊312和復數個跨接線302,每兩個相鄰的第二電極塊312通過跨 接線302相互連接。連接線301和跨接線302之間設置有絕緣層303,藉由此絕緣層303 可將第一感測電極30X及第二感測電極30Y彼此電性隔離。以上雖形成如第I圖所示的排 列,但觸控感應層的圖案并不限于此,觸控感應層可以是單層單軸或是雙層雙軸的圖案,凡 在本技術的精神和范圍內,作任意的更動與潤飾,均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觸控 感應層可由任意的透明電極材料形成,例如氧化銦錫、氧化銦鋅、氧化銦鎵、氧化銦鎵鋅、納 米銀線、納米碳管、石墨烯等。線路層50包括復數條線路501,該復數條線路501分別與各 軸向的感測電極電性連接。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遮蔽層55材質可為有色油墨或有色光阻。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遮蔽層75材質與第一遮蔽層55相同,但兩者亦可不同。且較 佳地,第一遮蔽層55與第二遮蔽層75顏色相同。根據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控面板與傳統觸控面板不同的是,如第2圖所 示,由于在線路層50與透明接合層60之間的周邊區B”增設了一額外的遮蔽層(第一遮蔽層55)覆蓋線路層50,因此就算當使用者從上方以一傾斜角檢視觸控面板1000時,第二遮 蔽層60并不需要相對線路層50內推一距離D即可達到遮蔽效果。采用本技術的觸控 面板結構,第一遮蔽層55與第二遮蔽層75所形成的遮蔽區域的寬度僅為Z,即邊框的寬度 為Z。因此相較于前案的觸控面板,根據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觸控面板可具有更窄的邊 框寬度,使其具有面積更大的可視區,進而增加使用者可觸控操作的范圍。第4A-4D圖顯示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一觸控面板1000的制造方法。以下將 根據第4A-4D圖敘述觸控面板1000的制造方法。參見第4A圖,首先在基板20上形成一觸 控感應層30,然后在基板20的周邊區B”上形成一線路層50,其中線路層50與觸控感應層 30電性連接。接著,形成一第一遮蔽層55于周邊區B”內以覆蓋線路層50。觸控感應層30 可包括任何習知的觸控感應層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線路層50可電性連接至一軟性電路 板(未繪不)。可藉由一例如印刷制程形成第一遮蔽層55。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遮蔽層 55可為有色油墨或有色光阻。參見第4B-4C圖,在形成觸控感應層30、線路層50與第一遮蔽層55之后,以一透 明接合層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具有一中心區及一周邊區;?一觸控感應層,設置于該基板上;?一線路層,設置于該基板的該周邊區上,且與該觸控感應層電性連接;?一第一遮蔽層,設置于該基板的周邊區上覆蓋該線路層;?一透明接合層,設置該第一遮蔽層上;?一蓋板,設置于該透明接合層上方;?一第二遮蔽層,設置于該蓋板與該透明接合層之間,且對應于該周邊區。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中心區及一周邊區; 一觸控感應層,設置于該基板上; 一線路層,設置于該基板的該周邊區上,且與該觸控感應層電性連接; 一第一遮蔽層,設置于該基板的周邊區上覆蓋該線路層; 一透明接合層,設置該第一遮蔽層上; 一蓋板,設置于該透明接合層上方; 一第二遮蔽層,設置于該蓋板與該透明接合層之間,且對應于該周邊區。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該觸控感應層自該中心區延伸至該周邊區。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該觸控感應層設置于該中心區。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余晶,葉惠林,邱宗科,
申請(專利權)人: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