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汽車防撞梁結構,包括防撞梁,在防撞梁的上方連接設有一級吸能盒,對應于一級吸能盒的防撞梁的下方設有與車輛縱梁連接的二級吸能盒。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汽車防撞梁結構,采用兩級吸能盒,在汽車發生低速碰撞后,能夠更大限度的吸收碰撞能量,且吸能盒便于拆卸更換。具有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安裝快捷方便的特點,且易于工程化批量生產。(*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汽車碰撞保護裝置,尤其涉及一種保護汽車前部的汽車防撞梁結構。
技術介紹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汽車已成為人們生活出行的重要工具。汽車在行駛中,汽車與汽車之間、汽車與行人之間都發生過交通事故。汽車的交通事故中,低速碰撞是最容易發生的一種事故形式,已引起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高度重視。低速碰撞發生后,要求碰撞車輛車體結構損壞最小,且便于更換維修。中國技術專利CN102205822A公開了一種吸能型汽車保險杠,前保險杠包括潰縮盒、前碰撞梁、能量吸收部件、保險杠罩和封裝件。能量吸收部件采用發泡樹脂制成,安裝在前碰撞杠梁與保險杠罩之間的中間部位。當汽車發生低速碰撞時,利用能量吸收部件吸能,提高整車的安全性能。由于能量吸收部件安裝在前碰撞梁前方的中部,對于車輛發生角度碰撞時,不能很好的全方位保護車輛,且發泡樹脂材料參數不易控制、吸收能量有限。中國技術專利CN1903614A公開了一種復合材料汽車碰撞緩沖吸能結構,包括橫梁、縱梁。在橫梁前側連接有前部緩沖吸能器,縱梁前端連接有塑性變形吸能器。塑性變形吸能器一端焊接在橫梁后側,另一端與縱梁焊接連接。由于采用焊接連接,使得車輛發生低速碰撞后,對于損壞部件拆裝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防撞梁結構,其在汽車發生低速碰撞后,能夠更大限度的吸收碰撞能量,且損壞部件便于拆卸更換。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汽車防撞梁結構,包括防撞梁,在防撞梁的上方連接設有一級吸能盒,對應于一級吸能盒的防撞梁的下方設有與車輛縱梁連接的二級吸能盒。作為對本技術的限定,所述的一級吸能盒、二級吸能盒均為兩個,且分置于防撞梁的兩端。作為對本技術的進一步限定,所述的一級吸能盒與防撞梁、二級吸能盒與防撞梁均為螺栓連接。作為對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一級吸能盒包括由兩個U型扣板對扣固連的在內部形成空腔的本體、加扣在本體頂部的V型安裝板,在本體的底部固連有與防撞梁連接的帶有第一通孔的安裝耳。所述的二級吸能盒包括盒狀的主體、固連于主體頂部與防撞梁通過螺栓連接的第一連接部、固連于主體底部的與車輛縱梁通過螺栓連接的第二連接部。作為對上述方式的限定,在本體的外表面設有與防撞梁長度方向垂直的加強筋。在主體的外表面設有由主體的頂部向底部延伸的縱向加強筋。作為對上述方式的限定,在主體的外表面設有與縱向加強筋方向垂直的凹槽。作為對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狀為V字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所取得的技術進步在于1、汽車防撞梁的兩端分別連接有一級吸能盒、二級吸能盒,當汽車發生低速碰撞時(如5-15km/h),可實現一級吸能盒潰縮變形,而防撞梁和二級吸能盒不被損壞;當碰撞速度提高后,在一級吸能盒完全潰縮的基礎上,防撞梁和二級吸能盒再發生潰縮變形;2、一級吸能盒、二級吸能盒的結構簡單,且兩級吸能盒與防撞梁、二級吸能盒與縱梁之間采用螺栓連接,方便汽車碰撞后損壞部件的拆卸更換;3、一級吸能盒表面設置的加強筋,在汽車碰撞過程中可提高自身的承載力;二級吸能盒表面設置的縱向加強筋和V字型凹槽,可在碰撞過程中引導二級吸能盒有效潰縮,提高吸收的碰撞能量。綜上所述,采用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其結構簡單、造價低廉,且安裝快捷方便,易于工程化批量生產。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更進一步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的一級吸能盒的主視圖;圖3為一級吸能盒右視圖;圖4為一級吸能盒仰視圖;圖5為圖1中的防撞梁的主視圖;圖6為圖1中的二級吸能盒的主視圖;圖7為二級吸能盒右視圖;圖8為二級吸能盒仰視圖。圖中1、一級吸能盒;11、本體;12、U型扣板;13、V型安裝板;14、第一安裝耳;15、第一通孔;16、加強筋;2、防撞梁;21、連接孔;3、二級吸能盒;31、主體;32、第一連接部;33、第二連接部;34、第二安裝耳;35、第二通孔;36、安裝孔;37、凹槽;38、縱向加強筋。具體實施方式本實施例涉及的汽車防撞梁結構,如圖1所示,其包括防撞梁2,在防撞梁2的上方連接設有一級吸能盒1,對應于一級吸能盒I的防撞梁2的下方設有與車輛縱梁連接的二級吸能盒3,一級吸能盒1、二級吸能盒3均為兩個,且分置于防撞梁2的兩端。防撞梁2整體呈拱形結構,如圖5所示,于防撞梁2的兩端各設有八個連接孔21,其中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各設有兩個。一級吸能盒I整體呈盒狀結構,由圖2、圖3及圖4可以看出,其本體11由兩個U型扣板12對扣固連而成,本體11的內部為上下通透的空腔結構,在本體11的頂部扣裝有V型安裝板13,以將空腔于本體11的頂部進行部分封堵。在本體11底部的四周固連有與防撞梁2連接的第一安裝耳14,第一安裝耳14整體上設有八個第一通孔15,其中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各設有兩個,第一通孔15的位置與防撞梁上2的連接孔21位置相對應。在本體11的外表面設有與防撞梁2長度方向垂直的加強筋16,通過加強筋16的設置,可提高汽車在低速碰撞時一級吸能盒I的強度。由圖6、圖7、圖8可以看出,二級吸能盒3包括盒狀的主體31、固連于主體31頂部的第一連接部32和固連于主體31底部的第二連接部33。主體31的外表面設有由主體31的頂部向底部延伸的縱向加強筋38和與縱向加強筋38方向垂直的凹槽37,凹槽37的截面形狀為V字型。縱向加強筋38的設置可提高二級吸能盒3的強度,凹槽37的設置可在碰撞過程中引導二級吸能盒3有效潰縮,提高吸收的碰撞能量。第一連接部32與防撞梁2相連,且第一連接部32的四周設有第二安裝耳34,第二安裝耳34整體設有八個第二通孔35,其中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各設有兩個,第二通孔35的位置與防撞梁2上的連接孔21、本體11上的第一通孔15位置相對應。第二連接部33的上方和下方各設有兩個安裝孔36,且第二連接部33與車輛縱梁相連,采用螺栓連接。螺栓通過本體11上的第一通孔15、防撞梁2上的連接孔21及第一連接部32上的第二通孔35將一級吸能盒1、防撞梁2和二級吸能盒3連接為一體。由于本實施例中設有兩個吸能盒,當汽車發生低速碰撞時(如5_15km/h),可實現一級吸能盒I潰縮變形,而防撞梁2和二級吸能盒3不被損壞。當碰撞速度提高后,在一級吸能盒I完全潰縮的基礎上,防撞梁2和二級吸能盒3再發生潰縮變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防撞梁結構,包括防撞梁(2),其特征在于:在防撞梁(2)的上方連接設有一級吸能盒(1),對應于一級吸能盒(1)的防撞梁(2)的下方設有與車輛縱梁連接的二級吸能盒(3)。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汽車防撞梁結構,包括防撞梁(2),其特征在于在防撞梁(2)的上方連接設有一級吸能盒(I ),對應于一級吸能盒(I)的防撞梁(2)的下方設有與車輛縱梁連接的二級吸能盒(3)。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級吸能盒(I)、二級吸能盒(3)均為兩個,且分置于防撞梁(2)的兩端。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車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級吸能盒(I)與防撞梁(2)、二級吸能盒(3)與防撞梁(2)均為螺栓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級吸能盒(I)包括由兩個U型扣板(12)對扣固連以在內部形成空腔的本體(11)、加扣在本體(11)頂部的V型安裝板(13),在本體(11)的底部固連有與防撞梁(2)連接的帶有第一通孔(15)的安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保才,陳現嶺,岳國輝,劉珍海,
申請(專利權)人: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