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包括前管板(1)、后管板(3)和換熱管(2),所述換熱管(2)的兩端分別插接在所述前管板(1)和后管板(3)上,所述換熱管(2)傾斜設置,所述換熱管(2)靠近所述前管板(1)的一端高于靠近所述后管板(3)的一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專利技術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減弱了工作過程中的管束振動,避免因管束振動過大造成設備損壞,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同時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換熱裝置
,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技術背景目前,換熱器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冶金、電力、機械等行業,通過換熱器實現高 低溫流體之間的熱量交換,從而達到加熱冷流體或冷卻熱流體的目的。管殼式換熱器是應 用最廣泛的一種換熱器形式,該類型換熱器工作時冷熱流體分別在管程或殼程中流動,實 現間接熱交換。換熱器工作過程中在換熱管內外存在復雜的流場,由于流動旋渦脫落、紊流 抖振、彈性激振、脈動誘發、共振等因素,往往會引起換熱管束的振動。微弱的振動可以強化 傳熱,對設備影響較小,但當管束振動較大時,則會造成換熱管開焊、開裂、泄露、脫落,應力 疲勞失效,材料缺陷擴大等,換熱器使用壽命下降。因此,如何減弱換熱管束振動是換熱器 設計、制造過程中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F有技術中的換熱管與前支撐板和后支撐板是垂 直的,通過設置較為合理的管板、擋板、折流板及管束的配合結構,從而在換熱管外形成較 為合理的流場,減弱管束振動。但是在某些場合下,管內流場往往是引起管束振動的主要原 因,例如管內冷凝的臥式管殼式換熱器,工作過程中臥式管內產生冷凝液體,冷凝液部分地 充滿管內空間,阻礙了未凝氣體的流動,兩相流體劇烈碰撞、流動,造成換熱管振動。在這種 情況下傳統方法往往難以達到減弱換熱管束振動的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 器,包括前管板、后管板和換熱管,所述換熱管的兩端分別插接在所述前管板和后管板上, 所述換熱管傾斜設置,所述換熱管靠近所述前管板的一端高于靠近所述后管板的一端。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中,所述換熱管的傾斜角度為I 5°。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中,所述換熱管與所述前管板和后管板 密封固定連接。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中,所述換熱管與所述前管板和后管板 密封焊接。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中,所述換熱管為光管、翅片管或螺旋管。實施本專利技術的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換熱管靠近前管板 的一端為進口端,靠近后管板的一端為出口端,進口端高于出口端,換熱管沿流動方向向下 傾斜,換熱管內的冷凝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前流動,改變了管束水平布置時冷凝液依靠未 凝氣體推動而向前流動的狀況,管內兩相流流場得以改變,促進了管內冷凝液的流動,減弱 了工作過程中的管束振動,避免因管束振動過大造成設備損壞,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同時 本專利技術的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的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附圖說明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1是本專利技術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 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的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包括前管板1、后管板3和換熱管2。換熱管2的兩端分別插接在前管板I和后管板3上,前管板I和后管板3上設有相應的 安裝孔。換熱管2靠近前管板I的一端為進口端,靠近后管板3的一端為出口端,流體介質 通過進口端進入換熱管2內并從出口端流出,圖1中的箭頭即為流體介質的流動方向。換 熱管2是傾斜設置的,換熱管2靠近前管板I的一端高于靠近后管板3的一端,即換熱管2 的進口端高于出口端。換熱管2沿流動方向向下傾斜,換熱管2內的流體介質冷凝液在重力 的作用下向前流動,改變了管束水平布置時冷凝液依靠未凝氣體推動而向前流動的狀況, 管內兩相流流場得以改變,促進了管內冷凝液的流動,減弱了工作過程中的管束振動,避免 因管束振動過大造成設備損壞,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同時本專利技術的可減弱換熱管2管束 振動的換熱器的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并且換熱管2形式適應性廣,可為光管、翅片管、螺 旋管等,換熱管2管束之間仍可采用30°、60°或90°進行排列。優選的,換熱管2的傾斜角度a為I 5°,即換熱管2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I 5°。本實施例中的前管板I和后管板3都是豎直設置的,換熱管2與前管板I或后管板3 的夾角為85 89°。換熱管2的傾斜角度a不小于1°,可以保證換熱管2內的冷凝液流 動順暢,換熱管2的傾斜角度a不大于5°,方便在前管板I和后管板3上開設相應的安裝 孔,并且安裝易于實現。優選的,換熱管2與前管板I和后管板3密封固定連接,起到密封的作用。本實施 例中的密封固定連接的方式是密封焊接,但其只是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密封固定連接也 可以通過螺紋連接件、密封墊等其它方式實現。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專利技術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 實施方式,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 在本專利技術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宗旨和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情況下,還可做出很多 形式,這些均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包括前管板(I )、后管板(3)和換熱管(2),所述換熱管(2)的兩端分別插接在所述前管板(I)和后管板(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2)傾斜設置,所述換熱管(2)靠近所述前管板(I)的一端高于靠近所述后管板(3)的一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2)的傾斜角度為I 5°。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2)與所述前管板(I)和后管板(3)密封固定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2)與所述前管板(I)和后管板(3)密封焊接。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2)為光管、翅片管或螺旋管。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包括前管板(1)、后管板(3)和換熱管(2),所述換熱管(2)的兩端分別插接在所述前管板(1)和后管板(3)上,所述換熱管(2)傾斜設置,所述換熱管(2)靠近所述前管板(1)的一端高于靠近所述后管板(3)的一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減弱了工作過程中的管束振動,避免因管束振動過大造成設備損壞,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同時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文檔編號F28D7/00GK102997719SQ20121053373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2日專利技術者秦鳳華 申請人:中冶南方(武漢)威仕工業爐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減弱管束振動的換熱器,包括前管板(1)、后管板(3)和換熱管(2),所述換熱管(2)的兩端分別插接在所述前管板(1)和后管板(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2)傾斜設置,所述換熱管(2)靠近所述前管板(1)的一端高于靠近所述后管板(3)的一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秦鳳華,
申請(專利權)人:中冶南方武漢威仕工業爐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