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海水養殖池塘的護坡及施工方法,它可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塑料薄膜易老化破損,使用壽命短,石塊、磚砌和水泥混凝土護坡造價昂貴,成本難以收回的問題。技術方案是,在護坡的坡體上鋪設雙層聚乙烯纖維網,在池塘水面之下護坡,在雙層聚乙烯纖維網之間鋪設附著鼠尾藻和/或馬尾藻幼苗的扇貝殼和/或牡蠣殼,水面之上護坡,在雙層聚乙烯纖維網之上覆蓋一層肥土,在肥土上種植耐鹽堿草本植物。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護坡能夠有效的增強池塘坡體的穩定性、提高使用壽命、防止池壁坍塌,并形成坡面綠色復合保護層。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水產養殖
,特別涉及一種針對海水養殖池塘及生態護坡方法。
技術介紹
池塘護坡是海水養殖池塘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持池塘形狀,延長池塘使用壽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池塘無護坡保護情況下,池壁長期受到池水浸泡、沖刷及風浪拍打等外力的沖擊,容易導致池壁出現塌方滑坡等現象,造成池塘深度變淺,養殖容量縮小,直接降低池塘生產力,增加養殖成本等,因此護坡在養殖池塘建設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F有的海水養殖池塘護坡主要采用塑料薄膜護坡、石塊護坡、磚砌護坡和水泥混凝土護坡等形式,其中采用塑料薄膜護坡建造成本低,但塑料薄膜易老化破損,使用壽命短,需逐年更換;石塊、磚砌和水泥混凝土護坡,使用壽命長,護坡效果良好,但造價昂貴,成本難以收回,且較難生長植物。因此,急需一種造價成本低、使用壽命長、護坡效果好的池塘生態型護坡建造方式,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了,它可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塑料薄膜易老化破損,使用壽命短,石塊、磚砌和水泥混凝土護坡造價昂貴,成本難以收回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針對海水養殖池塘的生態護坡方法,以達到改變現狀,美化環境,降低造價成本,延長使用壽命,防止塌方滑坡的一種池塘生態型護坡方式。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海水養殖池塘的護坡,在護坡的坡體上鋪設雙層聚乙烯纖維網,并用U型釘將所述雙層聚乙烯纖維網固定于坡體上,在池塘水面之下護坡,在所述雙層聚乙烯纖維網之間鋪設附著鼠尾藻和/或馬尾藻幼苗的扇貝殼和/或牡蠣殼,水面之上護坡,在所述雙層聚乙烯纖維網之上覆蓋一層肥土,在肥土上種植耐鹽堿草本植物。在鋪設附著鼠尾藻和/或馬尾藻幼苗的扇貝殼和/或牡蠣殼前,對所述扇貝殼和/或牡蠣殼沖洗消毒,在室內采集鼠尾藻和/或馬尾藻幼孢子體,并培育至藻體體長在O. 8-1. 2cm0所述的聚乙烯纖維網網孔面積小于扇貝殼或牡蠣殼殼面面積。一種海水養殖池塘的護坡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按下述步驟進行1)池塘坡體修整機械挖池修坡,平整坡面,機械夯實;2)第一層聚乙烯纖維網鋪設及固定貼著坡面由上而下將第一層聚乙烯纖維網展開,網的頂端用U型釘固定,并埋于沙土中,相鄰兩網相互搭接,同樣用U型釘固定,網的下端埋于池底沙土中;3)附苗殼鋪設池塘水面以下沿著坡面在第一層聚乙烯纖維網上鋪設一層附著鼠尾藻和/或馬尾藻幼苗的扇貝殼和/或牡蠣殼,人工修整平整,然后壓實;4)第二層聚乙烯纖維網鋪設及固定貼著坡面由上而下再鋪設第二層聚乙烯纖維網,具體操作方式同步驟2);5)肥土層鋪設在水面之上的護坡,將肥土鋪設覆蓋在第二層聚乙烯纖維網上,鋪設肥土的厚度不小于5 cm,修整坡面,肥土中的顆粒不大于20 mm;6)播種與養護對肥土層澆水浸潤沉實后,將耐鹽堿草本植物種子人工撒播或液壓噴播在肥土層上,植物種子播種完成后,澆水保持肥土濕潤,發芽生長成坪后逐漸減少澆水次數。在所述步驟2)中,覆蓋扇貝殼和/或牡蠣殼的坡面,每平米使用2-3個U型釘固定聚乙烯纖維網,未鋪設扇貝殼和/或牡蠣殼的坡面每平米用I個U型釘固定聚乙烯纖維網。所述耐鹽堿草本植物為堿蓬。 肥土采用80 %的表土和20%的腐熟有機肥,并加入適量的保水劑和粘合劑,混合攪拌形成,使用前晾曬、粉碎、過篩去除大于20 mm的顆粒。所述保水劑為聚丙烯酰胺,所述粘合劑為土壤粘合劑又稱膠粉。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優點和積極效果1、本專利技術養殖池塘護坡,池塘水面之下護坡,采用雙層聚乙烯纖維網之間鋪設一層附著鼠尾藻和/或馬尾藻幼苗的扇貝殼和/或牡蠣殼,防止坡體受到池水浸泡、沖刷及風浪拍打等外力而導致的塌方滑坡等現象;水面之上,雙層聚乙烯纖維網之上覆蓋一層肥土,種植耐鹽堿草本植物,能有效的防止由于雨水的沖刷而造成池壁坍塌等現象??梢姡緦@夹g養殖池塘護坡堅固耐用,使用壽命長。2、本專利技術所使用的構建材料價格便宜、原料易得、成本低,施工方便,池塘水面之下坡體生長的大型海藻與扇貝殼和/或牡蠣殼形成一道良好的保護層,同時生長的大型海藻可有效防治池塘水質富營養化,改善水質和養殖環境,修復養殖池塘生態環境;水面之上坡體生長的耐鹽堿植物可使聚乙烯纖維網與附著的坡體泥土形成一牢固的嵌鎖體系。該種護坡方式能夠有效的增強池塘坡體的穩定性、防止池壁坍塌,并形成坡面綠色復合保護層。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設置養殖池塘護坡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1為池壁鋪設的第一層聚乙烯纖維網,1-2為池壁鋪設的第二層聚乙烯纖維網,2為鋪設的肥土層,3為栽培的耐鹽堿植物,4為生長的海藻,5為扇貝殼和/或牡蠣殼,6為池塘底部,7、坡體,8、水面。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所示,一種海水養殖池塘的護坡,在護坡的坡體7上鋪設雙層聚乙烯纖維網1-1、1-2,并用U型釘將雙層聚乙烯纖維網1-1、1-2固定于坡體7上,在池塘水面8之下護坡7,在所述雙層聚乙烯纖維網之間鋪設附著鼠尾藻和/或馬尾藻幼苗的扇貝殼和/或牡蠣殼5,水面8之上護坡7,在所述雙層聚乙烯纖維網之上覆蓋一層肥土 2,在肥土 2上種植耐鹽堿草本植物3。在鋪設附著鼠尾藻和/或馬尾藻幼苗的扇貝殼和/或牡蠣殼前,對扇貝殼和/或牡蠣殼沖洗消毒,在室內采集鼠尾藻和/或馬尾藻幼孢子體,并培育至藻體體長在1. Ocm左右。聚乙烯纖維網網孔面積小于扇貝殼和/或牡蠣殼殼面面積。海水養殖池塘護坡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I)池塘坡面修整挖掘機或推土機等機械設備挖池,修整坡面,然后機械夯實。為保證聚乙烯纖維網與坡面緊密結合,最后再采用人工細致整平,清除所有碎石塊及碎泥塊等,對坡面轉角處及坡頂的棱角進行整修,使之成弧形,盡可能將坡面平整。2)底層鋪網及固定貼著坡面由上而下將第一層聚乙烯纖維網1-1均勻展開,網的頂端用U型釘固定,并埋于沙土中,相鄰兩網相互搭接,要求搭接寬度為15厘米左右,同樣用U型釘固定,網的下端埋于池底沙土中。3)附苗殼鋪設扇貝殼和/或牡蠣殼5沖洗消毒后在室內采集鼠尾藻或馬尾藻幼孢子體,并培育至藻體體長Icm左右,沿著池塘水面8以下坡面均勻鋪設一層附著藻體的扇貝殼和/或牡蠣殼5,然后人工修整平整、壓實,注意不要壓碎貝殼和損傷藻體。4)表層鋪網及固定貼著坡面由上而下再鋪第二層聚乙烯纖維網1-2,具體操作方式同步驟2),覆蓋扇貝殼或牡蠣殼部分坡面,每平米使用2-3個U型釘固定,未鋪設貝殼坡面每平米I個U型釘固定,網的頂端和底端同樣埋于沙土中。5)肥土層2鋪設將肥土 2鋪設覆蓋在第二層聚乙烯纖維網1-2上,肥土 2采用80 %的表土和20%的腐熟有機肥,并加入適量的保水劑和粘合劑,混合攪拌形成,使用前晾曬、粉碎、過篩去除大于20 mm的顆粒。鋪設肥土的厚度不小于5 cm,覆蓋聚乙烯纖維網網面,并確保坡面平整,鋪設肥土時,適量加入少許有機肥料,利于植物生長。上述保水劑為聚丙烯酰胺,上述粘合劑為土壤粘合劑又稱膠粉。6)播種與養護對肥土層2澆水浸潤沉實后,采用人工撒播或液壓噴播的方式,將耐鹽堿草本植物3種子播種在肥土層2上,種子播種完成后,澆水保持肥土濕潤,發芽生長成坪后逐漸減少澆水次數。平時做好巡查,發現病蟲害及時清除。以上所述,僅是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是對本專利技術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術實現思路
加以變更或改型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未脫離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內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海水養殖池塘的護坡,其特征在于,在護坡的坡體上鋪設雙層聚乙烯纖維網,并用U型釘將所述雙層聚乙烯纖維網固定于坡體上,在池塘水面之下護坡,在所述雙層聚乙烯纖維網之間鋪設附著鼠尾藻和/或馬尾藻幼苗的扇貝殼和/或牡蠣殼,水面之上護坡,在所述雙層聚乙烯纖維網之上覆蓋一層肥土,在肥土上種植耐鹽堿草本植物。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凡光,吳志宏,郭萍萍,高翔,孫福新,王志剛,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