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集裝箱生產系統的技術領域,公開了集裝箱鵝頸槽自動生產系統,用于將板材加工成集裝箱鵝頸槽,包括可輸送板材的輸送機構、可在板材上沖裁缺口的沖裁機構、可將板材進行裁邊的裁邊機構、可對板材兩側邊進行壓型的壓型機構以及可轉動板材的轉動機構,沿所述輸送機構的流動方向,所述沖裁機構、裁邊機構以及壓型機構依序設于所述輸送機構上,所述轉動機構與所述壓型機構并列設置。與現有技術相比,該自動生產系統自動完成對板材的輸送、沖裁出缺口、裁邊以及壓型操作,其占地面積少,整個過程不需要人工參與,自動化程度高,且生產成本低。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集裝箱生產系統的
,尤其涉及集裝箱鵝頸槽自動生產系統。
技術介紹
鵝頸槽是集裝箱中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地,40英尺及45英尺的集裝箱鵝頸槽是集裝箱組成零件中單體最大、最重的零件,其長度最大達到3992mm,寬度達到1410mm,重量在160Kg至200Kg之間。現有技術中,對集裝箱鵝頸槽的生產方式基本為全人工生產,整個生產流程都是人工操作完成的,且在生產流程中,每個工序都需要2至4人操作,這樣,不僅生產系統的占用場地面積大,板材在工序間的轉運次數多,同時,工人勞動強度極大,生產成本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集裝箱鵝頸槽自動生產系統,該自動生產系統占地面積少、不需要人工參與、自動化程度高且生產成本低。本專利技術是這樣實現的,集裝箱鵝頸槽自動生產系統,用于將板材加工成集裝箱鵝頸槽,包括可輸送板材的輸送機構、可在板材上沖裁缺口的沖裁機構、可將板材進行裁邊的裁邊機構、可對板材兩側邊進行壓型的壓型機構以及可轉動板材的轉動機構,沿所述輸送機構的流動方向,所述沖裁機構、裁邊機構以及壓型機構依序設于所述輸送機構上,所述轉動機構與所述壓型機構并列設置。進一步地,還包括可用于堆碼成型的板材的堆碼機構,所述堆碼機構設于所述輸送機構的末端。進一步地,還包括可將一側邊壓好型的板材進行翻轉的翻轉機構,所述翻轉機構設于所述壓型機構與所述堆碼機構之間。進一步地,所述沖裁機構包括可在板材沖裁大缺口的大缺口組件以及可在板材上沖裁小缺口的小缺口組件。進一步地,所述輸送機構具有可輸送板材的第一輸送組件以及可將板材吸起送入所述沖裁機構中的自動上料機構,所述自動上料結構設于所述第一輸送組件與所述沖裁機構之間。進一步地,所述自動上料機構包括第一支架以及可在所述第一支架移動中移動的吸盤架,所述吸盤架上設有可吸起板材的吸盤。進一步地,還包括可對板材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定位的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置于所述沖裁機構中。進一步地,所述轉動機構包括可升降的第二支架以及連接于所述第二支架上且可轉動的磁性吸盤。進一步地,所述翻轉機構包括可伸縮且可抵接在板材的支撐桿,所述兩個支撐桿相對設置。進一步地,所述輸送機構的末端設有可將板材推進堆碼機構中的堆碼氣缸。與現有技術相比,該自動生產系統自動完成對板材的輸送、沖裁缺口、裁邊以及壓型操作,其占地面積少,整個過程不需要人工參與,自動化程度高,且生產成本低。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自動生產系統的俯視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自動生產系統的工藝布置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本專利技術提供了集裝箱鵝頸槽自動生產系統,用于將板材加工成集裝箱鵝頸槽,包括可輸送板材的輸送機構、可在板材上沖裁缺口的沖裁機構、可將板材進行裁邊的裁邊機構、可對板材兩側邊進行壓型的壓型機構以及可轉動板材的轉動機構,沿所述輸送機構的流動方向,所述沖裁機構、裁邊機構以及壓型機構依序設于所述輸送機構上,所述轉動機構與所述壓型機構并列設置。本專利技術中的自動生產系統占地面積少,整個過程不需要人工參與,自動化程度高,且生產成本低。以下結合具體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現進行詳細的描述。如圖1 2所示,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較佳實施例。該自動生產系統I用于對板材進行加工,使得板材成型為集裝箱的鵝頸槽,當然,該鵝頸槽可以是集裝箱中具有鵝頸槽的主梁或板件等等,一般情況下,需要對板材進行沖裁缺口、裁邊以及壓型等操作,才能實現將板材成型為集裝箱鵝頸槽。本實施例中,自動生產系統I包括可輸送板材的輸送機構、可對板材沖裁缺口的沖裁機構、可對板材進行裁邊的裁邊機構109、可對板材兩相對側邊進行壓型的壓型機構110以及可將板材進行轉動的轉動機構113,板材在輸送機構上流動,并在流動的過程中,沖裁機構、裁邊機構109以及壓型機構110分別對板材進行沖裁、裁邊以及壓型,使其上形成缺口,外形尺寸符合要求,外形符合要求,沿著板材在輸送機構上的流動方向,沖裁機構、裁邊機構109以及壓型機構110依序設于所述輸送機構上,所述傳動機構與所述壓型機構110并列設置。采用上述的自動生產系統I對板材進行加工,板材在輸送機構上流動,先在沖裁機構上沖出缺口,接著,進入裁邊機構109,對板材的側邊進行裁剪,使得板材的尺寸符合要求,然后,壓型機構110對已經裁好側邊的板材的一側邊進行壓型,當一側邊壓好型以后,轉動機構113將板材進行180°轉動,使得板材的另一側邊進行壓型機構110中,從而,壓型機構110對該板材的另一側邊進行壓型,從而,完成對板材兩相對側邊的壓型操作,使得板材成型為集裝箱鵝頸槽。該自動生產系統I在加工的過程中,全部自動完成,不需要人工參與,各工序之間自動完成轉運,自動化程度高,且占地面積不大,成本也低。為了用于將成型后的板材堆碼,從而,該自動生產系統I還包括堆碼機構117,該堆碼機構117位于輸送機構的末端,這樣,從輸送機構出來的成型板材將會落入堆碼機構117中,當然,為了便于外部設備將該堆碼機構117中的成型板材運走,該堆碼機構117可上下移動,這樣,當外部設備需要將成型的板材運走時,該堆碼機構117將會上升,當處于將輸送機構上落入的成型板材進行堆碼時,該堆碼機構117處于下降的狀態。在進行成型后的板材堆碼時,為了使得堆碼在堆碼機構117上的板材相互之間穩固放置,且節約空間,相鄰的成型板材采用正反向堆碼放置,也就是說,第一個是正面朝上放置在堆碼機構117上,那么第二個將必須翻轉180°堆碼在第一個成型板材上,依次類推,這樣,使得相鄰的板材之間相互堆碼在一起后,比較穩固,不會掉落,且節約空間,便于外部設備將堆碼機構117上堆碼好的板材的轉運。因此,該自動生產系統I還包括可將板材進行翻轉的翻轉機構115,該翻轉機構115設于輸送機構上,且置于壓型機構110和堆碼機構117之間,這樣,從而壓型機構110中出來的成型板材可以進入該翻轉機構115上,翻轉機構115對流經其上的板材相間進行翻轉,使得相鄰的板材可以正反相的堆碼在一起。本實施例中,沖裁機構包括用于在板材上沖裁大缺口的大缺口組件102以及用于在板材上沖裁小缺口的小缺口組件105,此處的大缺口和小缺口是彼此相對而言,并不涉及具體的尺寸限制,該大缺口組件102和小缺口組件105依序設于所述輸送機構上,當板材在大缺口組件102上沖裁后大缺口以后,再進入小缺口組件105中沖裁小缺口,當然,根據實際需要,也可以是先沖裁小缺口,然后再沖裁大缺口。上述的輸送機構具有用于輸送板材的第一輸送組件100以及可將第一輸送組件100上的板材吸起送入沖裁機構中的自動上料組件101,第一輸送組件100位于所述沖裁機構的后方,而自動上料組件101位于第一輸送組件100和沖裁機構之間,這樣,當最原始的板材放置在第一輸送組件100上后,隨著第一輸送組件100的輸送,自動上料組件101將進入其中的板材吸起并送入沖裁機構中進行沖裁。自動上料機構包括第一支架1010以及可在第一支架1010上移動的吸盤架1011,吸盤架1011上設有可伸縮且可吸住板材的吸盤,第一支架1010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集裝箱鵝頸槽自動生產系統,用于將板材加工成集裝箱鵝頸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輸送板材的輸送機構、可在板材上沖裁缺口的沖裁機構、可將板材進行裁邊的裁邊機構、可對板材兩側邊進行壓型的壓型機構以及可轉動板材的轉動機構,沿所述輸送機構的流動方向,所述沖裁機構、裁邊機構以及壓型機構依序設于所述輸送機構上,所述轉動機構與所述壓型機構并列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汪德祿,李建平,楊克輝,黃素輝,鐘永強,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