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鋰電池的電池芯,包含一芯棒、一第一隔離膜、一第二隔離膜、一正極膜、一負極膜及一外包膜。該第一隔離膜包括一第一初始反折段、一第一中間段及一第一結束段,該第二隔離膜包括一第二初始反折段、一第二中間段及一第二結束段,其中,該第一初始反折段與該第二初始反折段被夾置定位在該芯棒外,該正極膜、該第一中間段、該負極膜、該第二中間段依序疊置卷繞在該芯棒外,該第一結束段與該第二結束段結束卷繞,該外包膜包覆在該第二結束段外并包括一熱封部。借此,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鋰電池的電池芯
[0001 ] 本技術涉及一種鋰電池,特別是涉及一種鋰電池的電池芯。
技術介紹
如圖I、圖2所不,一般鋰電池的電池芯10,具有一芯棒11、一第一隔離膜12、一第二隔離膜13、一正極膜14、一負極膜15、一內貼膠16、一外貼膠17及一絕緣紙18。該第一隔離膜12具有一第一初始段121、一第一中間段122及一第一結束段123。該第二隔離膜13具有一第二初始段131、該第二中間段132及一第二結束段133。該正極膜14位于該第一中間段122的一側。該負極膜15位于該第一中間段122的另一側,且位于該第一中間段122與該第二中間段132之間,通過該第一隔離膜12與該第二隔離膜13將該正極膜14與該負極膜15隔離。制造時,首先將該內貼膠16的一段貼置在該第一初始段121與該第二初始段131 上,卷繞時,再將該內貼膠16的另一段貼置在該芯棒11外,使該第一初始段121與該第二初始段131獲得定位,接著開始卷繞數圈,然后將該正極膜14、該第一中間段122、該負極膜 15與該第二中間段132依序疊置卷繞在該芯棒11外,等該第一結束段123與該第二結束段133卷繞結束,將該外貼膠17貼置于該第二結束段133使該第二結束段133獲得定位, 此時制得一電池芯半成品,最后,將該電池芯半成品置入一電池外殼前,需要再使用人工在該電池芯半成品外包覆數圈絕緣紙18或絕緣塑膠膜以成為該電池芯10,通過該絕緣紙18 可以保護被包覆的元件,進而確保鋰電池的使用品質。該電池芯10將該內貼膠16貼置在該第二初始段131與該芯棒11之間,將該外貼膠17貼置在該第二結束段133,雖然可以使該第二初始段131、該第二結束段133獲得定位,但是存有需要進行貼膠作業導致生產效率較差的缺點,此外,需要使用人工在該電池芯半成品外包覆該絕緣紙18,則存有生產效率較差,及該絕緣紙18的購買成本較高導致生產成本較高的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的鋰電池的電池芯。本技術鋰電池的電池芯,包含一芯棒、一第一隔離膜、一第二隔離膜、一正極膜、一負極膜及一外包膜,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隔離膜包括一第一初始反折段、一第一中間段及一第一結束段。該第二隔離膜包括一第二初始反折段、一第二中間段及一第二結束段。該正極膜位于該第一中間段的一側。該負極膜位于該第一中間段的另一側且位于該第一中間段與該第二中間段之間。其中,該第一隔離膜的第一初始反折段與該第二隔離膜的第二初始反折段被夾置定位在該芯棒外,該正極膜、該第一中間段、該負極膜、該第二中間段依序疊置卷繞在該芯棒外,該第一結束段與該第二結束段結束卷繞,該外包膜包覆在該第二結束段外并包括一熱封部。本技術所述的鋰電池的電池芯,該外包膜還包括一與該第一結束段疊置的內置段。本技術所述的鋰電池的電池芯,該第一隔離膜的第一初始反折段與該第二隔離膜的第二初始反折段被夾置定位在從第一初始反折段其自身延伸卷繞的該第一隔離膜與該芯棒之間。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將該第一初始反折部與該第二初始反折部夾置定位在該芯棒外,及通過該外包膜封裝該芯棒、該第一隔離膜、該第二隔離膜、該正極膜、該負極膜,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附圖說明圖I是一般鋰電池的電池芯的局部分解平面圖;圖2是一般鋰電池的電池芯的組合平面圖;圖3是本技術鋰電池的電池芯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平面圖;圖4是該較佳實施例的組合平面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說明。如圖3、圖4所示,本技術鋰電池的電池芯2的該較佳實施例包含一芯棒20、 及卷繞在芯棒20外的一第一隔離膜30、一第二隔離膜40、一正極膜50、一負極膜60及一外包膜70。該第一隔離膜30包括一第一初始反折段31、一第一中間段32及一第一結束段 33。該第二隔離膜40包括一第二初始反折段41、一第二中間段42及一第二結束段 43,且依序對齊該第一初始反折段31、該第一中間段32及該第一結束段33。該正極膜50位于該第一隔離膜30的第一中間段32的一側321。該負極膜60位于該第一中間段32的另一側322,并位于該第一中間段32與該第二中間段42之間。該正極膜50與該負極膜60通過該第一隔離膜30的第一中間段32與該第二隔離膜40的第二中間段42隔離。該外包膜70包覆在該第二隔離膜40的第二結束段43外,具有一熱封部71,較佳地,該外包膜70還具有一與該第一隔離膜30的第一結束段33疊置的內置段72。在本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隔離膜30與該第二隔離膜40皆為SP膜(separator), 該正極膜50為鋁薄膜,該負極膜60為銅薄膜,該外包膜70為PP膜(polypropylene)。制造時,先將該芯棒20套裝在一卷繞機的一卷針(圖未示)外,及通過該卷繞機的一第一導輪組(圖未示)將該第一隔離膜30與該第二隔離膜40導向該芯棒20,接著將該第一隔離膜30與該第二隔離膜40壓靠在該芯棒20外,隨即通過一勾刀(圖未示)插向該第一隔離膜30與該第二隔離膜40形成該第一初始反折段31與該第二初始反折段41,然后通過一第二導輪組(圖未示)將該正極膜50與該負極膜60導向該芯棒20,隨即進行卷繞作業,主要將該正極膜50、該第一隔離膜30的第一中間段32、該負極膜60與該第二隔離膜40的第二中間段42依序疊置卷繞,同時該第一初始反折段31與該第二初始反折段41 被夾置定位在該芯棒20外,也就是被夾置定位在從該第一初始反折段31其自身延伸卷繞的該第一隔離膜30與該芯棒20之間,使卷繞作業可以快速、順利進行,當快接近結束卷繞, 該第一結束段33與該第二結束段43分別為該第一隔尚膜30與該第二隔尚膜40的卷繞結束處,通過一第三導輪(圖未示)將該外包膜70導向該芯棒20,且使該內置段72與該第一隔離膜30的第一結束段33疊置,持續進行卷繞作業使該內置段72被夾置定位,當結束卷繞時,該外包膜70包覆在該第二隔離膜40的第二結束段43外,最后,通過一熱模頭(圖未示)熱壓該外包膜70形成該熱封部71,就可以通過該外包膜70封裝該芯棒20、該第一隔離膜30、該第二隔離膜40、該正極膜50、該負極膜60,同時制得該電池芯2。通過以上說明可知,本技術鋰電池的電池芯具有下述有益效果一、本技術通過該第一隔離膜30的第一初始反折部31與該第二隔離膜40的第二初始反折部41能在卷繞時被夾置定位,相較于一般電池芯,本技術可以省略內貼膠,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二、本技術通過該外包膜70封裝該芯棒20、該第一隔離膜30、該第二隔離膜 40、該正極膜50、該負極膜60,相較于一般電池芯,本技術可以省略外貼膠的貼膠作業及絕緣紙的包覆作業,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可以省略外貼膠及絕緣紙以降低生產成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鋰電池的電池芯,包含一芯棒、及卷繞在芯棒外的一第一隔離膜、一第二隔離膜、一正極膜、一負極膜及一外包膜,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隔離膜包括一第一初始反折段、一第一中間段及一第一結束段;該第二隔離膜包括一第二初始反折段、一第二中間段及一第二結束段;該正極膜位于該第一中間段的一側;該負極膜位于該第一中間段的另一側且位于該第一中間段與該第二中間段之間;其中,該第一隔離膜的第一初始反折段與該第二隔離膜的第二初始反折段被夾置定位在該芯棒外,該正極膜、該第一中間段、該負極膜、該第二中間段依序疊置卷繞在該芯棒外,該第一結束段與該第二結束段結束卷繞,該外包膜包覆在該第二結束段外并包括一熱封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鋰電池的電池芯,包含一芯棒、及卷繞在芯棒外的一第一隔離膜、一第二隔離膜、一正極膜、一負極膜及一外包膜,其特征在于 該第一隔離膜包括一第一初始反折段、一第一中間段及一第一結束段; 該第二隔離膜包括一第二初始反折段、一第二中間段及一第二結束段; 該正極膜位于該第一中間段的一側; 該負極膜位于該第一中間段的另一側且位于該第一中間段與該第二中間段之間; 其中,該第一隔離膜的第一初始反折段與該第二隔離膜的第二初始反折段被夾置定位...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清運,
申請(專利權)人:羅得電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