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卸車后門裝置,屬于自卸車設備技術領域,包括后門框和安裝于后門框上的內門,所述后門框與貨箱通過雙鉸鏈和后門鎖具連接在一起,所述內門的左或右側通過若干個合頁與后門框的外表面左或右側連接在一起,所述內門的右或左側通過內門鎖具與后門框的外表面右或左側連接在一起。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自卸車后門裝置可以更大限度的滿足用戶在狹小空間時方便裝卸貨物,使自卸車的運輸效益增加,滿足用戶的利益最大化,其使用方便,結構簡單。(*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自卸車后門裝置
本技術涉及自卸車設備
,尤指一種自卸車后門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的前頂自卸車的后門是通過雙鉸鏈和后門鎖具與貨箱連接在一起的,其卸貨時,通過位于底盤下面的舉升系統將車廂的前部頂起,使貨箱翻轉45度左右,將貨箱內的貨物卸出。但是前頂自卸車不僅運送散貨,有時候需要運輸袋裝貨物,例如袋裝水泥、袋裝糧食等。用現有的自卸車卸袋裝貨物,尤其是在空間比較狹小的地方裝卸貨物,原有的這種自卸車結構已經無法滿足使用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卸車后門裝置,其可以更大限度的滿足用戶在狹小空間時方便裝卸貨物,使自卸車的運輸效益增加,滿足用戶的利益最大化,其使用方便,結構簡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解決方案為一種自卸車后門裝置,其中包括后門框和安裝于后門框上的內門,所述后門框與貨箱通過雙鉸鏈和后門鎖具連接在一起,所述內門的左或右側通過若干個合頁與后門框的外表面左或右側連接在一起,所述內門的右或左側通過內門鎖具與后門框的外表面右或左側連接在一起。本技術自卸車后門裝置,其中若干個所述合頁安裝于同一鉸接軸上。本技術自卸車后門裝置,其中所述內門的底面連接有第一擋料板。本技術自卸車后門裝置,其中所述后門框的左、右邊框內表面分別連接第二擋料板。本技術自卸車后門裝置,其中所述后門框的下邊框上表面與貨箱的底板位于同一水平面或低于貨箱的底板。本技術自卸車后門裝置,其中各所述合頁均為鑄鋼合頁。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術自卸車后門裝置通過將現有后門改變為由后門框與內門通過若干個合頁鉸接連接組成,其實現了該自卸車后門的附加功能,其結構簡單,該自卸車可以通過人工開啟內門,方便人工向貨箱內裝袋裝貨物或從貨箱內卸下貨物,實現袋裝貨物的運送,并且內門與后門框之間啟閉靈活方便,開門角度可以達到270度,即內門可與貨箱側板貼合,更大限度的滿足用戶在狹小空間時裝卸貨物的可行性,使自卸車的運輸效益增加,滿足用戶的利益最大化。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自卸車后門裝置安裝于貨箱上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右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自卸車后門裝置安裝于貨箱上的另一實施例右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內門相對后門框展開后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的后門框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I至圖3所示,本技術自卸車后門裝置包括矩形后門框I和安裝于后門框I上的內門2。結合圖4、圖5所示,后門框I由左邊框11、右邊框12、下邊框13和上邊框14焊接而成。上邊框14焊接于左邊框11和右邊框12之間起到支撐作用。后門框 I與貨箱3通過雙鉸鏈4和后門鎖具5連接在一起。內門2的右側通過若干個鑄鋼合頁6 與后門框I的外表面右側連接在一起,若干個鑄鋼合頁6安裝于同一鉸接軸8上,以實現內門2與后門框I之間的可樞轉連接。內門2的左側通過內門鎖具7與后門框I的外表面左側連接在一起。該內門鎖具7可選用現有的鉤掛式連接鎖,如圖2所示,該內門鎖具7’也可選擇集裝箱用門鎖,如圖3所示。內門2的底面連接有第一擋料板9。設置第一擋料板9 是為了防止內門2關閉時底部出現漏物料現象。后門框I的左邊框11和右邊框12內表面分別連接有第二擋料板10。設置第二擋料板10是為了防止內門2關閉時內門2與后門框 I的左、右兩側漏物料現象發生。后門框I的下邊框13上表面與貨箱3的底板位于同一水平面或低于貨箱3的底板。本技術自卸車后門裝置通過將原有后門改裝為由后門框I與內門2通過若干個鑄鋼合頁6鉸接連接的方式,其實現了該自卸車后門的附加功能,其結構簡單;該自卸車可以通過人工開啟內門2,方便人工向貨箱內裝袋裝貨物或從貨箱卸下袋裝貨物,并且內門 2與后門框I之間啟閉靈活方便,開門角度可以達到270度,即內門2可與貨箱側板貼合,更大限度的滿足用戶在狹小空間時裝卸貨物的可行性,使自卸車的運輸效益增加,滿足用戶的利益最大化。以上所述實施例僅僅是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技術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技術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技術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自卸車后門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門框(I)和安裝于后門框(I)上的內門(2),所述后門框⑴與貨箱(3)通過雙鉸鏈⑷和后門鎖具(5)連接在一起,所述內門(2)的左或右側通過若干個合頁(6)與后門框(I)的外表面左或右側連接在一起,所述內門(2)的右或左側通過內門鎖具(X)與后門框(I)的外表面右或左側連接在一起。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卸車后門裝置,其特征在干若干個所述合頁(6)安裝于同一鉸接軸⑶上。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卸車后門裝置,其特征在干所述內門(2)的底面連接有第一擋料板(9)。4.如權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自卸車后門裝置,其特征在干所述后門框⑴的左、右邊框(11,12)內表面分別連接第二擋料板(10)。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卸車后門裝置,其特征在干所述后門框(I)的下邊框(13)上表面與貨箱(3)的底板位于同一水平面或低于貨箱(3)的底板。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卸車后門裝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合頁(6)均為鑄鋼合頁。專利摘要一種自卸車后門裝置,屬于自卸車設備
,包括后門框和安裝于后門框上的內門,所述后門框與貨箱通過雙鉸鏈和后門鎖具連接在一起,所述內門的左或右側通過若干個合頁與后門框的外表面左或右側連接在一起,所述內門的右或左側通過內門鎖具與后門框的外表面右或左側連接在一起。本技術自卸車后門裝置可以更大限度的滿足用戶在狹小空間時方便裝卸貨物,使自卸車的運輸效益增加,滿足用戶的利益最大化,其使用方便,結構簡單。文檔編號B60P1/26GK202806499SQ20122041613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1日專利技術者黃愛兵, 李貴子 申請人:河北宏昌天馬專用車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卸車后門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門框(1)和安裝于后門框(1)上的內門(2),所述后門框(1)與貨箱(3)通過雙鉸鏈(4)和后門鎖具(5)連接在一起,所述內門(2)的左或右側通過若干個合頁(6)與后門框(1)的外表面左或右側連接在一起,所述內門(2)的右或左側通過內門鎖具(7)與后門框(1)的外表面右或左側連接在一起。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愛兵,李貴子,
申請(專利權)人:河北宏昌天馬專用車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