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得到可提高碰撞體與發動機蓋碰撞的情況下的二次碰撞前的沖擊吸收性能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波狀部(20)的卷邊(22)的前端部(22B)在發動機蓋俯視時對齊。此外,比波狀部(20)設置于發動機蓋前方側的前壁部(28)朝發動機蓋前方向發動機蓋下方側傾斜而沿大體發動機蓋寬度方向形成,并且波狀部(20)和前壁部(28)由沿大體發動機蓋寬度方向形成的棚部(26)連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適用于汽車等車輛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
技術介紹
在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中,已知有在發動機蓋外板結合了發動機蓋內板而成的結構。在該結構中,從保護步行者的觀點出發,有時在發動機蓋內板波形地形成有以車體前后方向為長度方向而并列的多個卷邊(bead)(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在該結構中,在碰撞體碰撞(以下適當地稱為“一次碰撞”)到發動機蓋的情況下,在發動機蓋內板碰撞到其下方側的剛體物(以下適當地稱為“二次碰撞”)前作用于碰撞體的載荷,為由發動機蓋板的慣性載荷形成的比例聞。專利文獻I :特開2003 - 205866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在此類結構中,在二次碰撞前作用于碰撞體的載荷由發動機蓋板的重量較大地左右,所以在提高二次碰撞前的沖擊吸收性能這方面有改善的余地。本專利技術考慮到上述事實,其目的是得到可提高碰撞體與發動機蓋碰撞時二次碰撞前的沖擊吸收性能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用于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其特征在于,具有發動機蓋外板,其構成發動機蓋的外板;和發動機蓋內板,其相對于所述發動機蓋外板配置于發動機蓋下方側并且結合于所述發動機蓋外板,構成發動機蓋的內板,所述發動機蓋內板具備波狀部,其設置于所述發動機蓋內板的中央區域,交替地設置凸部和凹部而形成為波形形狀且所述凸部的發動機蓋前后方向的前端部在俯視發動機蓋時對齊,其中,該凸部以發動機蓋前后方向為長度方向而向所述發動機蓋外板側成為凸形狀,該凹部以發動機蓋前后方向為長度方向而相對于所述發動機蓋外板側成為凹形狀;前壁部,其在所述發動機蓋內板中與所述波狀部相比靠發動機蓋前方側設置,朝發動機蓋前方且向發動機蓋下方側傾斜并且大體沿發動機蓋寬度方向形成;和棚架部,其在所述發動機蓋內板中將所述波狀部和所述前壁部連接而大體沿發動機蓋寬度方向形成。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相對于發動機蓋外板配置于發動機蓋下方側的發動機蓋內板結合于發動機蓋外板,發動機蓋內板在其中央區域形成有波狀部。該波狀部,交替設置分別以發動機蓋前后方向為長度方向的凸部和凹部而形成為波形形狀,因此對于碰撞載荷的剛性比較高。這里,波狀部的凸部的前端部在俯視發動機蓋時對齊,與波狀部相比在發動機蓋前方側設置的前壁部朝發動機蓋前方且向發動機蓋下方側傾斜而大體沿發動機蓋寬度方向形成,波狀部和前壁部由大體沿發動機蓋寬度方向形成的棚架部連接。因此,在碰撞體與發動機蓋碰撞而向波狀部輸入載荷的情況下,在比波狀部剛性低的棚架部向發動機蓋下方側產生彎曲變形,與之相伴,前壁部以向發動機蓋前方斜上側膨脹的方式變形。與之相對,發動機蓋外板因碰撞載荷而向發動機蓋下方側移位,因此發動機蓋外板與前壁部的后端部側(直接或間接地)碰撞,然后,將與前壁部抵接的抵接位置逐漸向發動機蓋前方側改變。由此,前壁部發生在其后端部側彎曲變形后塑性變形部位依次連續地向發動機蓋前方側移動那樣的變形(減薄變形)。此時,塑性變形所需的能量被吸收,因此二次碰撞前的沖擊吸收性倉泛擊是1 。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中,所述棚架部與所述前壁部的連接部位即棱線,在俯視發動機蓋時沿發動機蓋寬度方向形成為直線狀。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棚架部與前壁部的連接部位即棱線,在俯視發動機蓋時沿發動機蓋寬度方向形成為直線狀,因此在碰撞體與發動機蓋碰撞時,前壁部的塑性變形部位成為沿發動機蓋寬度方向的直線狀的彎曲部、向發動機蓋 前方側穩定地移動。即,前壁部以穩定的變形模式變形。專利技術的效果如上所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具有能夠提高碰撞體與發動機蓋碰撞時二次碰撞前的沖擊吸收性能的優良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具有能夠提高碰撞體與發動機蓋碰撞時二次碰撞前的沖擊吸收性能的精度的優良效果。附圖說明圖I是表示適用了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的發動機蓋的俯視圖(以透視了發動機蓋外板等的狀態表示)。圖2是以沿圖I的2-2線切斷的狀態表示的放大剖視圖。圖3是用與圖2相同的截面表示頭部沖撞體碰撞到發動機蓋的狀態的側剖視圖。圖4是表示頭部沖撞體碰撞到發動機蓋而使發動機蓋內板的前壁部減薄變形的狀態的側剖視圖。圖5是表示以日本汽車評定中的試驗的兒童條件使頭部沖撞體與適用了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的發動機蓋及對比結構涉及的發動機蓋碰撞時、合成G與時間的關系的曲線圖。圖6是表示以日本汽車評定中的試驗的兒童條件使頭部沖撞體與適用了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的發動機蓋及對比結構涉及的發動機蓋碰撞時、前后G與行程的關系的曲線圖。圖7是表示以歐洲法規的汽車評定中的兒童條件使頭部沖撞體與適用了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的發動機蓋及對比結構涉及的發動機蓋碰撞時、合成G與時間的關系的曲線圖。圖8是表示以歐洲法規的汽車評定中的兒童條件使頭部沖撞體與適用了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的發動機蓋及對比結構涉及的發動機蓋碰撞時、前后G與行程的關系的曲線圖。圖9是表示對比結構涉及的發動機蓋的二次碰撞前的載荷與時間的關系的疊加曲線圖。圖10是表示適用了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的發動機蓋的二次碰撞前的載荷與時間的關系的疊加曲線圖。圖11是表示適用了本專利技術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的發動機蓋的俯視圖(以透視了發動機蓋外板等的狀態表示)。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關于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使用圖f圖10來說明。此外,在這些圖中適當示出的箭頭FR表示車輛前方側,箭頭UP表示車輛上側,箭頭W表示車輛寬度方向。另外,在發動機蓋關閉狀態下,發動機蓋前后方向成為與車輛前后方向相同的方向,發動機蓋上下方向成為與車輛上下方向相同的方向,發動機蓋寬度方向成為與車輛寬度方向相同的方向。圖I中,以透視發動機蓋外板16 (參照雙點劃線)的狀態的俯視圖來表示適用了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發動機蓋結構的發動機蓋14,圖2中,示出了沿圖I的2-2線切斷了的狀態的放大剖視圖。如圖2所示,在汽車(車輛)的車輛前部10A,配置有能夠開閉地覆蓋發動機室12的發動機蓋(engine hood)。在發動機蓋14所覆蓋的發動機室12的內部,配置有動力單元等剛體物12A。發動機蓋14為金屬制(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為鋁合金制),如圖I所示,與發動機蓋前后方向的尺寸相比,發動機蓋寬度方向的尺寸被設定得更長。在發動機蓋14的發動機蓋前后方向的后端部的兩側,配置有鉸鏈(省略圖示),由此,發動機蓋14能夠繞鉸鏈(省略圖示)處的發動機蓋寬度方向的軸旋轉移動、即能夠開閉。如圖2所示,發動機蓋14的構成包括構成發動機蓋14的外板且大體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發動機蓋外板16 ;和發動機蓋內板18,其相對于該發動機蓋外板16配置于發動機蓋下方側,并且與發動機蓋外板16結合而構成發動機蓋14的內板。此外,在發動機蓋14的蓋前后方向的前端部的中央區域配置有凹陷加強件32,在該凹陷加強件32的發動機蓋下方側,配置有沖撞加強件36。沖撞加強件36是配置于發動機蓋外板16與發動機蓋內板18之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米澤成豐,池田光希,渥美伸哉,中川尚,
申請(專利權)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