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其步驟包含:交錯設置多數個散熱鰭片以及多數個夾片,以形成一層狀散熱結構;接著加熱層狀散熱結構;然后擠壓層狀散熱結構,使多數個散熱鰭片及多數個夾片相互推擠,使相互接觸的的散熱鰭片與夾片間的距離縮短而緊密貼合;以及夾固層狀散熱結構,使多數個散熱鰭片及多數個夾片結合為一整體。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專利技術關于一種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特別是有關一種包含加熱步驟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介紹
就目前的散熱裝置而言,基本的形態是使用金屬板做為吸熱底座,并在吸熱底座上豎立多數個金屬片,以做為散熱鰭片。這種形態的散熱裝置,在使用上是將吸熱底座接觸于欲散熱的電子組件上,例如中央處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和圖形處理器(graphicprocessingunit,GPU)等電子組件,使電子組件運作時所散發的熱能可通過吸熱底座的熱傳導作用傳遞至多數個金屬片,之后再通過多數個金屬片與外界空氣交換熱能,從而達到使電子組件降溫的目的。此外,在習知散熱裝置的制造上,可能利用組合的方式將多數個金屬片結合于金屬板上,這種將二組件相互結合的制造方式,通常有以下幾種接合方法:黏合、卡槽或鎖固等方法。黏合是使用黏著劑使二組件相互黏接,此方法最為容易,惟,黏合劑的導熱系數低,會使二組件之間的熱傳導產生阻礙,進而影響散熱效能,也有松脫的隱憂。卡槽或鎖固則通過構造上的設計,如設計凹凸卡槽或利用螺帽栓緊螺栓等,使二組件得以接合并固定,不過此種方式會造成接觸面有縫隙無法密合,而縫隙夾有空氣層使導熱效果大大降低。此外,另有一種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是以螺栓或插銷等結合件串接多數個金屬片以及多數個夾片,使多數個金屬片以及多數個夾片受到結合件的夾固而結合為散熱裝置。然而,這種散熱裝置僅單純的通過結合件將多數個金屬片與多數個夾片相互貼合夾緊,因此在金屬片與夾片之間容易因材料間的熱脹冷縮而存在有空氣間隙,如此將減少金屬片與夾片之間的接觸面積,而嚴重影響金屬片與夾片彼此間的熱傳導作用,進而大幅降低散熱裝置的散熱效率。因此,如何改善散熱裝置制造時,于金屬片與夾片之間的接觸面,容易產生隙縫及空氣層而無法緊密接觸,所導致散熱裝置的散熱效果不佳的問題,實為目前相關業者所欲解決的課題之一。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從而解決習知散熱裝置所使用的制造方法中,金屬片與夾片容易在彼此的間的接觸面存在有間隙或空氣界面,導致金屬片與夾片無法緊密貼合,以致于大幅降低散熱裝置的散熱效能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所揭露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交錯設置多數個散熱鰭片以及多數個夾片,令相鄰的二散熱鰭片之間相隔一間距,以形成一層狀散熱結構;加熱層狀散熱結構;擠壓層狀散熱結構,令多數個散熱鰭片及多數個夾片相互推擠;以及夾固層狀散熱結構,令多數個散熱鰭片及多數個夾片結合為一整體。本專利技術所揭露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其中加熱層狀散熱結構的步驟,是將層狀散熱結構加熱至300℃至450℃。本專利技術所揭露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其中加熱層狀散熱結構的步驟,是將層狀散熱結構加熱至350℃。本專利技術所揭露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其中夾固層狀散熱結構的步驟包含:以一結合件串接多數個散熱鰭片及多數個夾片;以及以所述結合件的相對二端夾固層狀散熱結構的相對二側面。本專利技術所揭露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其中結合件是以一螺栓串接多數個散熱鰭片及多數個夾片,并且以一螺帽鎖固于螺栓,使螺栓的一端貼抵于層狀散熱結構的一側面,以及使螺帽壓抵于層狀散熱結構的另一側面。本專利技術所揭露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還包括沖壓結合件的另一端,令結合件的一端貼抵于層狀散熱結構的一側面,以及使結合件的另一端壓抵于層狀散熱結構的另一側面。本專利技術所揭露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其中加熱層狀散熱結構的步驟前,還包括:以一結合件串接多數個散熱鰭片及多數個夾片,令層狀散熱結構限位于結合件的相對二端之間。本專利技術所揭露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其中夾固層狀散熱結構的步驟前,還包括設置一固定片于層狀散熱結構表面,并且使固定片對應于多數個夾片。本專利技術所揭露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其中夾固層狀散熱結構的步驟中,是將固定片、多數個散熱鰭片以及多數個夾片結合為一整體。本專利技術所揭露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擠壓層狀散熱結構的步驟中,多數個散熱鰭片的表面以及多數個夾片的表面相互融合。本專利技術的功效在于,將多數個散熱鰭片及多數個夾片通過烘烤軟化,在金屬軟化的狀態下夾合多數個散熱鰭片及多數個夾片,從而讓多數個散熱鰭片及多數個夾片因緊密貼合而產生形變,甚至是使多數個散熱鰭片的表面與多數個夾片的表面之間相互融合,而除去兩者間相互接觸時所產生的隙縫及空氣界面,因此可增進多數散熱鰭片及多數夾片之間的熱傳導作用,進而提升散熱裝置的散熱效率。有關本專利技術的特征、實作與功效,茲配合圖式作最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流程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層狀散熱結構的局部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層狀散熱結構設置于擠壓模具內的側視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結合件夾固層狀散熱結構的立體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散熱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流程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層狀散熱結構的局部分解示意圖。圖8為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層狀散熱結構設置于擠壓模具內的側視示意圖。圖9為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結合件夾固層狀散熱結構的立體示意圖。圖10為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散熱裝置的立體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散熱裝置1412第二端100層狀散熱結構142螺帽110散熱鰭片143桿體111穿孔144擋片120夾片20擠壓模具121定位孔210壓合板122導流面130固定片131固定孔140結合件141螺栓1411第一端【具體實施方式】請參照圖1至圖5所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所揭露的散熱裝置10的制造方法,首先交錯設置多數個散熱鰭片110以及多數個夾片120,從而形成一層狀散熱結構100(S101)。散熱鰭片110可以是但并不局限于由鋁或銅等金屬材料所組成的片材或板材,并且于散熱鰭片110上具有多數個穿孔111。夾片120可以是但并不局限于由鋁或銅等金屬材料或者是塑料所組成的片材或板材,并且在夾片120上形成有對應穿孔111的多數個定位孔121。其中,夾片120的長度小于散熱鰭片110的長度,使相鄰的二散熱鰭片110之間受到夾片120的阻隔而相隔一間距d(如圖2所示),用以做為提供氣體流動及/或與外界空氣進行熱交換的氣流通道。此外,在夾片120的至少其中一側邊上形成有一導流面122,導流面122可以是但并不局限于以斜平面或曲面的形式形成于夾片120上。并且,夾片120的導流面122位于相鄰的二散熱鰭片110之間所形成的氣流通道內,用以導引氣流變換流動方向。承上,在層狀散熱結構100形成后,設置一固定片130于層狀散熱結構100的一側面,或者是設置二固定片130于層狀散熱結構100的相對二側面,并且使固定片130的設置位置對應于夾片120(S102)。固定片130的組成材料可以是但并不局限于鋼,因此使固定片130的熔點及硬度大于散熱鰭片110及夾片120的熔點及硬度。此外,在固定片130上形成有多數個固定孔131,使固定片130設置于層狀散熱結構100的側面時,可通過多數個固定孔131對齊散熱鰭片110的多數個穿孔111以及夾片120的多數個定位孔121,從而在層狀散熱結構100上形成多數個貫穿通道。然后,以多數個結合件140分別穿過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交錯設置多數個散熱鰭片以及多數個夾片,令相鄰的二所述散熱鰭片之間相隔一間距,以形成一層狀散熱結構;加熱所述層狀散熱結構;擠壓所述層狀散熱結構,令所述多數個散熱鰭片及所述多數個夾片相互推擠;以及夾固所述層狀散熱結構,令所述多數個散熱鰭片及所述多數個夾片結合為一整體。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9.02 TW 1001318341.一種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交錯設置多數個散熱鰭片以及多數個夾片,令相鄰的二所述散熱鰭片之間相隔一間距,以形成一層狀散熱結構,其中在每個夾片的至少一側邊上形成一導流面,所述導流面位于相鄰兩散熱鰭片之間所形成的氣流通道內,用以導引氣流變換流動方向;設置二固定片于所述層狀散熱結構的相對二側面,并使所述二固定片的位置對應于所述多數個夾片,其中所述固定片的熔點分別大于所述散熱鰭片與所述夾片的熔點;加熱所述層狀散熱結構與所述固定片,使所述散熱鰭片與所述夾片加熱軟化,而所述固定片不會因加熱作用而產生軟化;將該層狀散熱結構放入一具有二壓合板的擠壓模具中,并以所述二壓合板分別貼合于所述層狀散熱結構的相對二側面所設置的所述固定片的表面,以所述二壓合板施加壓力于所述固定片上,通過所述固定片擠壓所述層狀散熱結構,令所述多數個散熱鰭片及所述多數個夾片相互推擠;以及夾固所述層狀散熱結構,令所述固定片、所述多數個散熱鰭片及所述多數個夾片結合為一整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加熱所述層狀散熱結構與所述固定片的步驟,是將所述層狀散熱結構加熱至300℃至450℃。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加熱所述層狀散熱結構與所述固定片的步驟,是將所述層狀散熱結構加熱至...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順治,毛黛娟,
申請(專利權)人: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