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散熱裝置,包括散熱器及設于該散熱器一側的散熱風扇,該散熱風扇對應散熱器設有一出風口,該散熱風扇于出風口處具有至少一強風區及弱風區,所述散熱器包括靠近散熱風扇的入風面及遠離散熱風扇的出風面,所述散熱器由若干散熱片排列而成,每相鄰兩散熱片間形成氣流通道,所述散熱器設有對應強風區的切口,所述切口由散熱器最外側的散熱片向內側開設,所述切口由入風面向出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散熱風扇由出風口吹出的氣流中帶有的粉塵通過所述切口流至散熱器的外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散熱裝置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散熱裝置,特別涉及一種適用于發熱電子元件散熱的散熱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電子產業的飛速發展,電子組件(如中央處理器)運行速度的不斷提升,運行時產生大量的熱量,使其本身及系統溫度升高,繼而影響其系統的穩定性。為確保電子組件能正常運行,通常在其上安裝一散熱裝置,排出其所產生的熱量?,F有的散熱裝置通常包括一散熱器,并于該散熱器的一側設置一散熱風扇,通過該散熱風扇由外界吸入氣流并吹向散熱器以將其熱量帶走。然而,散熱風扇由外界吸入的氣流中往往會帶有大量的粉塵,且由于散熱風扇吹出的冷卻氣流的強度不等,從而使粉塵集中于由冷卻氣流強的區域開始被散熱風扇吹向散熱器,導致散熱器于靠近散熱風扇的一側被粉塵堆積而影響其散熱性能。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防止粉塵堆積的散熱裝置。一種散熱裝置,包括散熱器及設于該散熱器一側的散熱風扇,該散熱風扇對應散熱器設有一出風口,該散熱風扇于出風口處具有至少一強風區及弱風區,所述散熱器包括靠近散熱風扇的入風面及遠離散熱風扇的出風面,所述散熱器由若干散熱片排列而成,每相鄰兩散熱片間形成氣流通道,所述散熱器設有對應強風區的切口,所述切口由散熱器最外側的散熱片向內側開設,所述切口由入風面向出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散熱風扇由出風口吹出的氣流中帶有的粉塵通過所述切口流至散熱器的外部。一種散熱裝置,包括散熱器、設于該散熱器一側的散熱風扇及與散熱器連接的熱管,該散熱風扇對應散熱器設有一出風口,該散熱風扇于出風口處具有至少一強風區及弱風區,所述散熱器包括靠近散熱風扇的入風面及遠離散熱風扇的出風面,所述散熱器由若干散熱片排列而成,每相鄰兩散熱片間形成氣流通道,所述散熱器設有一收容熱管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由入風面向內凹進,所述散熱器設有對應強風區的切口,所述切口由散熱器最外側的散熱片向內側開設并位于收容槽的下方,所述切口由入風面向出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散熱風扇由出風口吹出的氣流中帶有的粉塵通過所述切口流至散熱器的外部。與現有技術相比,該散熱裝置中的散熱風扇由出風口吹出的氣流中帶有的粉塵通過所述切口流至散熱器的外部,從而使防止粉塵于散熱器上的堆積而影響散熱性能。附圖說明圖1本專利技術散熱裝置的一實施例的立體組裝圖。圖2為圖1所示散熱裝置的分解圖。圖3為圖2所示散熱裝置的散熱器的倒置圖。圖4為圖1所示散熱裝置去除吸熱板及熱管后的流場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散熱裝置100第一吸熱板10第二吸熱板20散熱器30收容槽31入風面32出風面33第一散熱鰭片組40第一散熱片42第一氣流通道43第二散熱鰭片組50第二散熱片52第二氣流通道53切口54第一熱管60第二熱管70散熱風扇80底座81葉輪82蓋板83底板84側壁85入風口86出風口87舌部88強風區89弱風區90本體420、520折邊422、522延伸部523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該散熱裝置100包括第一吸熱板10、第二吸熱板20、散熱器30、連接于第一吸熱板10與散熱器30之間的第一熱管60、連接于第二吸熱板20與散熱器30之間的第二熱管70及設于該散熱器30一側的散熱風扇80。請同時參閱圖2,所述第一吸熱板10及第二吸熱板20均由銅等導熱性能良好的金屬制成,其下表面分別用于與一電子元件連接以吸收該電子元件所產生的熱量。所述第一熱管60的一端及第二熱管70的一端分別與第一吸熱板10及第二吸熱板20連接,另一端與散熱器30連接,以將不同的電子元件所產生的熱量傳導至散熱器30上,再通過該散熱器30向外散發。該散熱器30大致為方塊狀,該散熱器30于靠近散熱風扇80的一側面為入風面32,遠離該散熱風扇80的一側面為出風面33。該散熱器30上設有一收容槽31,以用于收容第一熱管60及第二熱管70。該收容槽31由散熱器30的入風面32中部向內凹進形成。請同時參閱圖3,該散熱器30包括并排設置的一第一散熱鰭片組40及兩第二散熱鰭片組50,且兩第二散熱鰭片組50分別位于第一散熱鰭片組40的相對兩側端。每一第一散熱鰭片組40由若干第一散熱片42排列而成,每相鄰的兩第一散熱片42間形成一第一氣流通道43。每一第一散熱片42包括一本體420及由本體420的相對兩側彎折延伸形成的折邊422。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50由若干第二散熱片52排列而成,每相鄰的兩第二散熱片52間形成一第二氣流通道53。每一第二散熱片52的結構與第一散熱片42的結構大體相同,其包括一本體520及由本體520的相對兩側彎折延伸形成的折邊522。每一第二散熱片52的結構與第一散熱片42的結構不同之處在于:每一第二散熱片52的本體520于入風面32的一側短于第一散熱片42,且所述本體520的頂端于靠近入風面32的一側向入風面32的方向延伸形成一延伸部523,所述延伸部523于入風面32的一端與第一散熱片42于入風面32的一端相平齊。組裝時,各第一散熱片42的折邊422及第二散熱片52的折邊522與其相鄰的本體420、520相抵靠,并通過折邊422、522上設有相互配合的卡扣結構(圖未示)而固定連接。由于第二散熱片52的本體520于入風面32的一側短于第一散熱片42的本體420,且本體520延伸有延伸部523,從而于各第二散熱鰭片組的底端形成一切口54,所述切口54由本體520與延伸部523圍成。所述切口54大致為方塊狀,所述切口54由第二散熱鰭片組50最外側的第二散熱片52向內側開設,并貫穿所有第二散熱片52。所述切口54開設于收容槽31的下方并與收容槽31相連通。所述切口54由散熱器30的入風面32向出風面33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氣流通道53連接設于切口54與出風面33之間。該散熱風扇80為一離心風扇,其包括一底座81及收容于該底座81內的一葉輪82及蓋設于該底座81上的一蓋板83。該底座81包括一底板84及由底板84周緣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側壁85。該底板84及蓋板83上分別設有一入風口86,所述側壁85為一渦形壁,其對應散熱器30的一側開設一出風口87。該側壁85上還設有一向內突出的舌部88。請同時參閱圖4,使用時,所述葉輪82旋轉帶動外界氣流由入風口86進入后由出風口87吹出,該吹出的氣流于出風口87處的兩側分別形成一強風區89,于出風口87的中間形成一弱風區90。所述散熱器30的第二散熱鰭片組50對應于強風區89,第一散熱鰭片組40對應于弱風區90,由于第二散熱鰭片組50上設有切口54,從而使散熱風扇80由外界吸入的氣流中所帶有的粉塵由切口54流出,防止粉塵于散熱器30的入風面32堆積而影響散熱裝置100的性能。由于切口54僅設于散熱器30的底端,從而既可以保證由入風口86吸入的粉塵由切口54處流出,又能保證散熱風扇80吹出的強氣流由切口54上方的第二氣流通道53的導引流過散熱器30。另外,由于切口54未延伸至散熱器30的出風面33,從而使散熱器30于出風面33仍保持現有的散熱器的結構,可防止外界的雜物由散熱器30的出風面33進入到散熱器30內而影響散熱裝置的性能。具體實施時,該散熱器30及散熱風扇80的結構不限于本實施例的情況,如散熱風扇80上可以不設有舌部88,從而散熱風扇80只有一個強風區89,即強風區89及弱風區90分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散熱裝置,包括散熱器及設于該散熱器一側的散熱風扇,該散熱風扇對應散熱器設有一出風口,該散熱風扇于出風口處具有至少一強風區及弱風區,所述散熱器包括靠近散熱風扇的入風面及遠離散熱風扇的出風面,所述散熱器由若干散熱片排列而成,每相鄰兩散熱片間形成氣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器設有對應強風區的切口,所述切口由散熱器最外側的散熱片向內側開設,所述切口由入風面向出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散熱風扇由出風口吹出的氣流中帶有的粉塵通過所述切口流至散熱器的外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散熱裝置,包括散熱器及設于該散熱器一側的散熱風扇,該散熱風扇對應散熱器設有一出風口,該散熱風扇于出風口處具有至少一強風區及弱風區,所述散熱器包括靠近散熱風扇的入風面及遠離散熱風扇的出風面,所述散熱器由若干散熱片排列而成,每相鄰兩散熱片間形成氣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器設有對應強風區的切口,所述切口由散熱器最外側的散熱片向內側開設,所述切口由入風面向出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散熱風扇由出風口吹出的氣流中帶有的粉塵通過所述切口流至散熱器的外部,所述散熱器的一側設有以由入風面中部向內凹陷形成的收容槽,所述切口與收容槽相連通。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器包括對應弱風區的第一散熱鰭片組及對應強風區的第二散熱鰭片組,所述切口設于第二散熱鰭片組上。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裝置還包括與散熱器連接的熱管,所述熱管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內。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由若干第二散熱片排列而成,每一第二散熱片包括本體及由本體的相對兩側彎折延伸的折邊,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由若干第一散熱片排列而成,每一第一散熱片包括本體及由本體的相對兩側彎折延伸的折邊,所述第二散熱片的本體于入風面的一側短于第一散熱片的本體,所述第二散熱片的本體還向入風面的方向延伸一延伸部,所述切口形成于所述第二散熱片的本體與延伸部之間。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散熱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夏本凡,黃清白,王震宇,
申請(專利權)人:富瑞精密組件昆山有限公司,鴻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