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分列式燃燒換熱箱,包括燃燒器及位于所述燃燒器一側的換熱器。所述換熱器設有依次遠離所述燃燒器分布的第一溫區、第二溫區及第三溫區,所述第一溫區至第三溫區溫度逐漸下降,所述三個溫區內的換熱管數量也依次遞減。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專利技術所述的分列式燃燒換熱箱對換熱管的布局進行改造,使換熱區域分列成高、中、低三個溫區且換熱管數量依次遞減,使熱氣流在循環管路中產生流動阻尼,迫使熱空氣停留以增加換熱時間,提高了換熱效率,降低了排放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分列式燃燒換熱箱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燃燒箱,尤其涉及一種分列式燃燒換熱箱。
技術介紹
燃燒換熱箱大量運用于工業行業,特別在汽車制造廠、零部件廠運用更為廣泛。眾所周知汽車工業的主要生產環節由4部分組成沖壓、焊接、涂裝、總裝,而涂裝(油漆)環節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車的品質。涂裝工序中油漆固化、工件表面干燥是重要工序之一,烘房是完成這些功能必要設備,而熱風爐是提高、穩定烘房溫度必不可 少的裝置,同時為使烘房內熱空氣保持清潔,熱風爐內還增設了高清過濾裝置,但提供烘房熱量的主要設備是換熱燃燒箱。現在的換熱箱均采用直燃直排是結構,效率低下、耗能高,由于換熱時間短、熱量使用率不高,使得對外排放的溫度也高,耗能且對環保不利。就燃燒換熱箱的結構而言,國內現有產品結構松散、體積龐大。換熱管均采用密集并列排布方式。這種方式意在提供大量熱能用于熱量交換,但由于直排的工作原理限制了熱交換時接觸時間,熱量傳遞沒有層次,故熱效率低下,同時排氣溫度高,能量浪費嚴重,不利于環保。換熱箱換熱時間短、交換不均勻、充分的缺陷。因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分列式燃燒換熱箱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分列式燃燒換熱箱,其可有效增加換熱時間,提聞換熱效率。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分列式燃燒換熱箱,包括燃燒器、位于所述燃燒器一側的換熱器、固定所述燃燒器和換熱器的擋墻、以及連接所述換熱器的連接件,所述換熱器設有依次遠離所述燃燒器分布的第一溫區、第二溫區及第三溫區, 所述第一溫區至第三溫區溫度逐漸下降,所述第一溫區內設有若干數量的第一換熱管,第二溫區內設有設有若干數量的第二換熱管,第三溫區內設有若干數量的第三換熱管,所述第一換熱管的數量大于第二換熱管的數量,第二換熱管的數量大于第三換熱管的數量。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連接件連接于所述換熱器的一端,并與所述擋墻固定連接。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燃燒器的一端設有一與所述擋墻配合的錐形嘴,該錐形嘴的末端設有一供燃料進出的開孔,所述燃燒器的另一端與所述換熱器相連通。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溫區內的第一換熱管的一端與所述燃燒器連接。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換熱管分為數量相同且分布于第二溫區兩側的兩組,所述第三換熱管位于所述兩組第二換熱管之間。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分列式燃燒換熱箱對換熱管的布局進行改造,使換熱區域分列成高、中、低三個溫區且換熱管數量依次遞減,使熱氣流在循環管路中產生流動阻尼,迫使熱空氣停留以增加換熱時間,提高了換熱效率,降低了排放量。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分列式燃燒換熱箱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分列式燃燒換熱箱沿C-C方向的剖面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及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分列式燃燒換熱箱100,其包括燃燒器 10、位于所述燃燒器10 —側的換熱器20、固定所述燃燒器10和換熱器20的擋墻30、以及連接所述換熱器20的連接件40。所述燃燒器10的一端設有一與所述擋墻30配合的錐形嘴11,該錐形嘴11的末端設有一開孔12,用于供燃料輸入進所述燃燒器10內的燃燒室中。燃燒器10的另一端與所述換熱器20相連通。請配合參閱圖2所示,所述換熱器20設有依次遠離所述燃燒器10分布的第一溫區A、第二溫區B及第三溫區C,所述第一溫區A至第三溫區C溫度逐漸下降。所述第一溫區A為高溫區,其靠近所述燃燒器10的一側,并設有若干數量的第一換熱管21,該第一換熱管21的一端與所述燃燒器10連接;所述第二溫區B為中溫區,其位于所述第一溫區A的一側,并設有若干數量的第二換熱管22,所述第二換熱管22分為數量相同且分布于第二溫區 B兩側的兩組221、222 ;所述第三溫區C為低溫區,其靠近所述第二溫區B,并設有若干數量的第三換熱管23,所述第三換熱管23位于所述兩組第二換熱管221、222之間。所述第一換熱管21的數量大于第二換熱管22的數量,而第二換熱管22的數量又大于第三換熱管23 的數量。所述連接件40連接于所述換熱器20的一端,并與所述擋墻30固定連接。 所述擋墻30位于所述燃燒器10和換熱器20的一側,并設有固定所述燃燒器錐形嘴11及所述連接件40的卡口 31。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分列式燃燒換熱箱100運用熱工原理,采用分列式結構對設備結構進行改造,合理的分配換熱管的布局,使換熱區域分列成高溫區、中溫區、低溫區,并將直排換熱方式改為循環換熱方式;由于換熱管的數量分布依次從高溫區向中溫區、低溫區遞減, 使熱氣流在循環管路中產生流動阻尼,迫使熱空氣停留以增加換熱時間,提高了換熱效率, 降低了排放量。且分列式的外形結構分布,使氣流流經換熱腔產生渦流,故換熱更均勻充分,效率比直排式有較大提高。以上所述,僅是本專利技術的最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專利技術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范圍情況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內容對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均屬于權利要求書保護的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分列式燃燒換熱箱,包括燃燒器、位于所述燃燒器一側的換熱器、固定所述燃燒器和換熱器的擋墻、以及連接所述換熱器的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器設有依次遠離所述燃燒器分布的第一溫區、第二溫區及第三溫區,所述第一溫區至第三溫區溫度逐漸下降,所述第一溫區內設有若干數量的第一換熱管,第二溫區內設有設有若干數量的第二換熱管,第三溫區內設有若干數量的第三換熱管,所述第一換熱管的數量大于第二換熱管的數量,第二換熱管的數量大于第三換熱管的數量。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分列式燃燒換熱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連接于所述換熱器的一端,并與所述擋墻固定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分列式燃燒換熱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燒器的一端設有一與所述擋墻配合的錐形嘴,該錐形嘴的末端設有一供燃料進出的開孔,所述燃燒器的另一端與所述換熱器相連通。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分列式燃燒換熱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溫區內的第一換熱管的一端與所述燃燒器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分列式燃燒換熱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換熱管分為數量相同且分布于第二溫區兩側的兩組,所述第三換熱管位于所述兩組第二換熱管之間。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分列式燃燒換熱箱,包括燃燒器及位于所述燃燒器一側的換熱器。所述換熱器設有依次遠離所述燃燒器分布的第一溫區、第二溫區及第三溫區,所述第一溫區至第三溫區溫度逐漸下降,所述三個溫區內的換熱管數量也依次遞減。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分列式燃燒換熱箱對換熱管的布局進行改造,使換熱區域分列成高、中、低三個溫區且換熱管數量依次遞減,使熱氣流在循環管路中產生流動阻尼,迫使熱空氣停留以增加換熱時間,提高了換熱效率,降低了排放量。文檔編號F24H9/18GK102980297SQ20121022522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日專利技術者陸通林, 周文俊, 汪士君, 朱偉 申請人:上海通周機械設備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分列式燃燒換熱箱,包括燃燒器、位于所述燃燒器一側的換熱器、固定所述燃燒器和換熱器的擋墻、以及連接所述換熱器的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器設有依次遠離所述燃燒器分布的第一溫區、第二溫區及第三溫區,所述第一溫區至第三溫區溫度逐漸下降,所述第一溫區內設有若干數量的第一換熱管,第二溫區內設有設有若干數量的第二換熱管,第三溫區內設有若干數量的第三換熱管,所述第一換熱管的數量大于第二換熱管的數量,第二換熱管的數量大于第三換熱管的數量。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陸通林,周文俊,汪士君,朱偉,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通周機械設備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