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野生焉耆黑蘑菇菌種分離及其人工栽培方法,該方法包括菌種分離、母種的液體擴繁、栽培培養基配方與制作、馴化栽培步驟完成。采用本發明專利技術所述方法可人工栽培獲得焉耆黑蘑菇優質產品,為食用菌市場提供優異新品種-焉耆黑蘑菇。本發明專利技術所述方法獲得的焉耆黑蘑菇栽培周期為4-5個月,生物學效率可達50%以上,子實體的菌蓋菌柄均為白色,具有黃褐色鱗片,開傘后菌褶為紅褐色,蛋白含量高,味道鮮美,保持著野生菇特有的品質,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抗衰老功能,深受人們喜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食用菌馴化栽培技術,涉及焉耆黑蘑菇的菌種分離、擴繁、栽培料及馴化方法。
技術介紹
焉耆黑蘑菇是新疆特有優質野生食用菌,子實體多埋于沙土中,菌蓋大,肉厚,含水量低,質地脆嫩,香味濃,蛋白質含量高,且有很強的抗氧化抗衰老功能。但目前尚未有關于焉耆黑蘑菇馴化栽培的報道,本專利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該方法采用菌種分離、擴繁及馴化栽培即可得到食用菌優異新品種-焉耆黑蘑菇,通過本專利技術所述方法以便使野生焉耆黑蘑菇可以進行人工馴化栽培,為食用菌市場提供優質新品種。通過本專利技術所述方法獲得的焉耆黑蘑菇栽培周期為4-5個月,生物學效率為50%以上,子實體菌蓋菌柄均為白色,具有黃褐色鱗片,開傘后菌褶為紅褐色,味道鮮美,蛋白含量高,保持著野生菇特有的品質,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抗衰老功能,深受人們喜愛。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該方法包括菌種分離、擴繁及人工栽培步驟完成,獲得的焉耆黑蘑菇栽培周期為4-5個月,生物學效率為50%以上,子實體的菌蓋菌柄均為白色,具有黃褐色鱗片,開傘后菌褶為紅褐色,采用本專利技術所述方法可獲得焉耆黑蘑菇優質產品,蛋白含量高,味道鮮美,保持著野生菇特有的品質,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抗衰老功能,深受人們喜愛,為食用菌市場提供優異新品種-焉耆黑蘑菇。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按下列步驟進菌種分離a、采用常規PDA培養基,組織分離法從野生焉耆黑蘑菇的菌蓋處分離,然后取菌塊接種于試管中,溫度25°C培養7-15天獲得白色原種;母種的液體擴繁b、采用搖瓶培養擴繁原種獲得母種,液體擴繁培養基為小麥100-200g /L、麩皮9-15g/L、紅糖15-25 g/L、酵母粉2_3 g/L、磷酸二氫鉀O. 5_2 g /L、磷酸氫二鉀 O. 5-1. 5g/L和硫酸鎂O. 5-1. 5g/L,將試管原種接入液體培養基,溫度25°C,培養10_20天獲得母種;栽培培養基配方與制作C、用1-5%的石灰水浸泡青草,清水洗凈,撈出控水裝瓶,高壓滅菌,以備栽培用;馴化栽培d、將步驟b母種接入步驟c栽培培養基中,然后將栽培瓶移入菌種培養室,溫度24°C培養2-3個月,菌絲便長滿菌種瓶獲得一級栽培種;e、將步驟d的一級栽培種接入步驟c栽培培養基中,溫度24°C培養40-50天即分化出原基,原基分化后5-15天即可采摘子實體。步驟c中所述栽培培養基的含水量為75-85%。步驟d中菌種培養室的相對濕度10-30%。本專利技術所述常規的PDA培養基為馬鈴薯200g/L、葡萄糖20g/L、瓊脂粉1%。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焉耆黑蘑菇圖片;圖2為本專利技術采摘后焉耆黑蘑菇圖片。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I菌種分離a、采用常規PDA培養基為馬鈴薯200g/L、葡萄糖20g/L、瓊脂粉1%,組織分離法從野生焉耆黑蘑菇的菌蓋處取I平方毫米菌塊接種于試管中,溫度25°C培養15天獲得白色原種;母種的液體擴繁b、采用搖瓶培養擴繁原種獲得母種,液體擴繁培養基為小麥100g /L、麩皮9 g/L、紅糖15 g/L、酵母粉2 g/L、磷酸二氫鉀O. 5 g /L、磷酸氫二鉀0.5 g/L和硫酸鎂O. 5 g/L, 將試管原種接入液體培養基,溫度25°C,培養20天獲得母種;栽培培養基配方與制作C、用1%的石灰水浸泡青草,清水洗凈,撈出控水裝瓶,高壓滅菌,以備栽培用,栽培培養基的含水量為75% ;馴化栽培d、將步驟b母種接入步驟c栽培培養基中,然后將栽培瓶移入菌種培養室,培養室的相對濕度10%,溫度24°C培養3個月,菌絲便長滿菌種瓶獲得一級栽培種;e、將步驟d的一級栽培種重新接入步驟c栽培培養基中,溫度24°C培養50天即分化出原基,原基分化15天后便可采摘子實體,生物學效率達50%以上(生物學效率=鮮菇重量/ 培養料干重X 100%)。實施例2 菌種分離a、采用常規PDA培養基為馬鈴薯200g/L、葡萄糖20g/L、瓊脂粉1%,組織分離法從野生焉耆黑蘑菇的菌蓋處取I平方毫米菌塊接種于試管中,溫度25°C培養10天獲得白色原種;母種的液體擴繁b、采用搖瓶培養擴繁原種獲得母種,液體擴繁培養基為小麥150g /L、麩皮12 g/L、 紅糖20 g/L、酵母粉2. 5 g/L、磷酸二氫鉀I. 5 g /L、磷酸氫二鉀I g/L和硫酸鎂I g/L, 將試管原種接入液體培養基,溫度25°C,培養15天獲得母種;栽培培養基配方與制作C、用3%的石灰水浸泡青草,清水洗凈,撈出控水裝瓶,高壓滅菌,以備栽培用,栽培培養基的含水量為80% ;馴化栽培d、將步驟b母種接入步驟c栽培培養基中,然后將栽培瓶移入菌種培養室,菌種培養室的相對濕度20%,溫度24°C培養2. 5個月,菌絲便長滿菌種瓶獲得一級栽培種;e、將步驟d的一級栽培種接入步驟c栽培培養基中,溫度24°C培養45天即分化出原基,原基分化10天后便可采摘子實體,生物學效率達50%以上(生物學效率=鮮菇重量/培養料干重X 100%)。實施例3 菌種分離a、采用常規PDA培養基為馬鈴薯200g/L、葡萄糖20g/L、瓊脂粉1%,組織分離法從野生焉耆黑蘑菇的菌蓋處取大約I平方毫米菌塊接種于試管中,溫度25°C培養7天獲得白色原種;母種的液體擴繁b、采用搖瓶培養擴繁原種獲得母種,液體擴繁培養基為小麥200g /L、麩皮15 g/L、 紅糖25 g/L、酵母粉3 g/L、磷酸二氫鉀2 g /L、磷酸氫二鉀1.5 g/L和硫酸鎂I. 5 g/L, 將試管原種接入液體培養基,溫度25°C,培養10天獲得母種;栽培培養基配方與制作C、用5%的石灰水浸泡青草,清水洗凈,撈出控水裝瓶,高壓滅菌,以備栽培用,栽培培養基的含水量為85% ;馴化栽培d、將步驟b母種接入步驟c栽培培養基中,然后將栽培瓶移入菌種培養室,菌種培養室的相對濕度30%,溫度24°C培養2個月,菌絲便長滿菌種瓶獲得一級栽培種;e、將步驟d的一級栽培種重新接入步驟c栽培培養基中,溫度24°C培養40天即分化出原基,原基分化5天后便可采摘子實體,生物學效率達50%以上(生物學效率=鮮菇重量 /培養料干重X 100%)。權利要求1.一種,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驟進行 菌種分離 a、采用常規PDA培養基,組織分離法從野生焉耆黑蘑菇的菌蓋處分離,然后取菌塊接種于試管中,溫度25°C培養7-15天獲得白色原種; 母種的液體擴繁 b、采用搖瓶培養擴繁原種獲得母種,液體擴繁培養基為小麥100-200g /L、麩皮9-15g/L、紅糖15-25 g/L、酵母粉2-3 g/L、磷酸二氫鉀0. 5_2 g /L、磷酸氫二鉀0. 5-1. 5g/L和硫酸鎂0. 5-1. 5g/L,將試管原種接入液體培養基,溫度25°C,培養10-20天獲得母種; 栽培培養基配方與制作 C、用1-5%的石灰水浸泡青草,清水洗凈,撈出控水裝瓶,高壓滅菌,以備栽培用; 馴化栽培 d、將步驟b母種接入步驟c栽培培養基中,然后將栽培瓶移入菌種培養室,溫度24°C培養2-3個月,菌絲便長滿菌種瓶獲得一級栽培種; e、將步驟d的一級栽培種接入步驟c栽培培養基中,溫度24°C培養40-50天即分化出原基,原基分化后5-15天即可采摘子實體。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c中所述栽培培養基的含水量為75-8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野生焉耆黑蘑菇菌種分離及其馴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驟進行:菌種分離:a、采用常規PDA培養基,組織分離法從野生焉耆黑蘑菇的菌蓋處分離,然后取菌塊接種于試管中,溫度25℃培養7?15天獲得白色原種;母種的液體擴繁:b、采用搖瓶培養擴繁原種獲得母種,液體擴繁培養基為:小麥100?200?g?/L、麩皮?9?15g/L、紅糖?15?25?g/L、酵母粉2?3?g/L、磷酸二氫鉀0.5?2?g?/L、磷酸氫二鉀?0.5?1.5g/L和硫酸鎂0.5?1.5g/L,將試管原種接入液體培養基,溫度25℃,培養10?20天獲得母種;栽培培養基配方與制作:c、用1?5%的石灰水浸泡青草,清水洗凈,撈出控水裝瓶,高壓滅菌,以備栽培用;馴化栽培:d、將步驟b母種接入步驟c栽培培養基中,然后將栽培瓶移入菌種培養室,溫度24℃培養2?3個月,菌絲便長滿菌種瓶獲得一級栽培種;e、將步驟d的一級栽培種接入步驟c栽培培養基中,溫度24℃培養40?50天即分化出原基,原基分化后5?15天即可采摘子實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付振艷,王曉軍,王建寶,茍小清,
申請(專利權)人: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三明市食用菌協會,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