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反應釜,屬于化工設備領域。反應釜內設有攪拌裝置,攪拌裝置由傳動軸、主攪拌葉、副攪拌葉和螺桿攪拌葉構成。副攪拌葉、主攪拌葉和螺桿攪拌葉由上到下依次固定于傳動軸上。主攪拌葉和副攪拌葉呈交叉反向狀設置,攪拌裝置通過傳動軸與攪拌電機連接。主攪拌葉由三片耐磨錨式葉片構成,葉片呈弧形,且均與反應釜底部接觸。螺桿攪拌葉設置在出料口內,其螺桿攪拌葉上端比出料口上端高,螺桿攪拌葉下端與出料口下端底部平齊。本新型反應釜可使物料混合更加充分,有利于控制物料流出速度,徹底解決底部殘留物料的問題,提升物料利用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反應釜,屬于化工設備裝置領域。
技術介紹
反應釜在化工領域中有著廣泛用途。為方便出料,現有的反應釜出料口一般設置在釜體底部,當反應完成以后,打開出料口以利用重力出料。但是在開啟出料口時,物料流·出速度無法控制,若物料為粘性較大的物質,則流出速度較慢,需要長時間等待才能完全排空;而粘性較小或無粘性的物料則流出速度過快,在排出時還會對下方接料裝置產生一定的沖擊力。若物料本身為有毒或腐蝕性物質,則有可能濺出接料裝置,產生安全事故,同時粘性較大的物質還可能殘留在釜體底部無法排出。而由于反應釜自身結構的原因,也導致釜體底部出料口上端與出料口下端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在攪拌中必然會有部分物料沉積在此區域,未能參與反應而導致反應不均勻。另外目前的反應釜一般都是單個攪拌器攪拌,在攪拌過程中很難使物料充分混合,造成反應不完全,既浪費物料又影響成品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目前反應釜存在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不僅能使物料充分混合,而且能方便的控制出料速度和解決反應釜底部存在的殘留物料問題的反應釜。為了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反應釜,包括中空的反應釜體、攪拌裝置、加熱裝置、支撐裝置,所述的支撐裝置包括中空的支架和支撐座,所述的反應釜體設置于支架內,所述的支撐座設置于支架底部并支撐反應釜體,所述的加熱裝置設置于支架和反應釜體之間,所述的反應釜體的頂部設有通過螺絲固定于反應釜體上的釜蓋,所述的釜蓋上設有進料口,反應釜體及支架的底部設有連通的出料口,所述的攪拌裝置包括攪拌電機、傳動軸、副攪拌葉、主攪拌葉和螺桿攪拌葉,所述的攪拌電機通過機架固定于反應釜體頂部的釜蓋外,攪拌電機通過聯軸器連接設置于反應釜體內的傳動軸,所述的副攪拌葉、主攪拌葉和螺桿攪拌葉由上到下依次固定于傳動軸上。所述的一種反應釜,所述的副攪拌葉為推進式攪拌葉。所述的一種反應釜,所述的主攪拌葉為錨式攪拌葉,主攪拌葉的葉片外緣弧線的弧度與反應釜體的底部弧線弧度相同且葉片接觸反應釜體的底部。所述的一種反應釜,所述的主攪拌葉的葉片數量為三片。所述的一種反應釜,所述的螺桿攪拌葉設置于出料口內,螺桿攪拌葉的上端高于出料口的上端,螺桿攪拌葉下端與出料口下端底部平齊。所述的一種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攪拌葉和副攪拌葉的葉片彎曲方向相反。本技術的技術效果在于,進料時,攪拌電機正轉,流入到出料口內的物料隨螺桿攪拌葉旋轉被上升并重新帶到反應釜體底部,解決了出料口內的部分物料難以參與反應的問題,有利于物料的充分混合。反應釜體內腔攪拌由單一攪拌裝置改為多攪拌裝置,且主攪拌葉與副攪拌葉交叉反向設置,物料形成相向流動,再配合螺桿攪拌葉,大大提高了攪拌效率,使釜體內的物料充分混合,從而提高產品質量,避免了物料反應不充分的問題。出料時,攪拌電機反轉,釜體及出料口內的物料隨螺桿攪拌葉帶出,出料速度由攪拌電機控制,避免了粘性物料出料太慢、流體物料出料過快的現象,提高了生產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由于本新型反應釜主攪拌葉與反應釜內腔底部接觸,在出料時底部物料會隨主攪拌葉帶至出料口,物料再由螺桿攪拌葉帶至出料口底端,徹底解決底部殘留物料的問題,提升了物料利用率。該新型反應釜具有操作方便、攪拌效率高,物料充分利用、運行安全的特點。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反應釜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副攪拌葉的俯視圖;圖3為本技術主攪拌葉的俯視圖;圖4為本技術螺桿攪拌葉的結構示意圖;其中,I.反應釜體,2.攪拌電機,3.進料口,4.出料口,5.主攪拌葉,6.副攪拌葉,7.螺桿攪拌葉,8.傳動軸,9.機架,10.熱電偶,11.支撐座,12.釜蓋,13.螺栓,14.聯軸器,15.支架。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1,本技術包括中空的反應釜體I、攪拌裝置、加熱裝置、支撐裝置,支撐裝置包括中空的支架15和支撐座11,反應釜體I設置于支架15內,支撐座11設置于支架15底部并支撐反應釜體I,加熱裝置設置于支架15和反應釜體I之間,反應釜體I的頂部設有通過螺絲固定于反應釜體I上的釜蓋12,釜蓋12上設有進料口 3,反應釜體I及支架15的底部設有連通的出料口 4,攪拌裝置包括攪拌電機2、傳動軸8、副攪拌葉6、主攪拌葉5和螺桿攪拌葉7,攪拌電機2通過機架9固定于反應釜體頂部的釜蓋12外,攪拌電機2通過聯軸器14連接設置于反應釜體I內的傳動軸8,副攪拌葉6、主攪拌葉5和螺桿攪拌葉7由上到下依次固定于傳動軸8上。主攪拌葉5和副攪拌葉6的葉片彎曲方向相反。參見圖2、圖3、圖4,副攪拌葉6為推進式攪拌葉,主攪拌葉5為錨式攪拌葉,主攪拌葉5的葉片外緣弧線的弧度與反應釜體I的底部弧線弧度相同且葉片接觸反應釜體I的底部,主攪拌葉5的葉片數量為三片,螺桿攪拌葉7設置于出料口 4內,螺桿攪拌葉7的上端高于出料口 4的上端,螺桿攪拌葉7下端與出料口 4下端底部平齊。本技術的具體工作方式如下物料從進料口 3進入反應釜體1,加熱裝置采用熱電偶10,在物料進入后對反應釜體I加熱,達到設定溫度后啟動攪拌電機2,此時攪拌電機2正轉,攪拌電機2上連接有傳動軸8,副攪拌葉6、主攪拌葉5和螺桿攪拌葉7由上到下依次固定于傳動軸8上。主攪拌葉5和副攪拌葉6呈交叉反向狀設置,使物料形成相向流動,大大提高了攪拌效率,出料口 4內的物料隨螺桿攪拌葉7帶到反應釜體I底部,解決了出料口 4內物料難以參與反應的問題,使釜體內的物料充分混合。當反應結束后,攪拌電機2以設定的速度反轉,打開出料口 4,此時主攪拌葉5反向運動,釜內物料隨主攪拌葉向出料口 4流動。反應釜主攪拌葉5與反應釜內腔底部接觸,底部物料隨主攪拌葉5帶至出料口 4上端,物料再由螺桿攪拌葉7帶至出料口 4底端,徹底解決底部殘留物料的問題,提升了物 料整體利用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反應釜,包括中空的反應釜體、攪拌裝置、加熱裝置、支撐裝置,所述的支撐裝置包括中空的支架和支撐座,所述的反應釜體設置于支架內,所述的支撐座設置于支架底部并支撐反應釜體,所述的加熱裝置設置于支架和反應釜體之間,所述的反應釜體的頂部設有通過螺絲固定于反應釜體上的釜蓋,所述的釜蓋上設有進料口,反應釜體及支架的底部設有連通的出料口,所述的攪拌裝置包括攪拌電機、傳動軸、副攪拌葉、主攪拌葉和螺桿攪拌葉,所述的攪拌電機通過機架固定于反應釜體頂部的釜蓋外,攪拌電機通過聯軸器連接設置于反應釜體內的傳動軸,所述的副攪拌葉、主攪拌葉和螺桿攪拌葉由上到下依次固定于傳動軸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反應釜,包括中空的反應釜體、攪拌裝置、加熱裝置、支撐裝置,所述的支撐裝置包括中空的支架和支撐座,所述的反應釜體設置于支架內,所述的支撐座設置于支架底部并支撐反應釜體,所述的加熱裝置設置于支架和反應釜體之間,所述的反應釜體的頂部設有通過螺絲固定于反應釜體上的釜蓋,所述的釜蓋上設有進料口,反應釜體及支架的底部設有連通的出料口,所述的攪拌裝置包括攪拌電機、傳動軸、副攪拌葉、主攪拌葉和螺桿攪拌葉,所述的攪拌電機通過機架固定于反應釜體頂部的釜蓋外,攪拌電機通過聯軸器連接設置于反應釜體內的傳動軸,所述的副攪拌葉、主攪拌葉和螺桿攪拌葉由上到下依次固定于傳動軸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謝煒,匡加才,彭順文,唐維,徐華,鄧應軍,
申請(專利權)人:長沙理工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