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編織機碳纖維管狀織物牽引機構,包括底座,底座與支架連接,支架與通過轉軸與蝸桿機構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蝸桿機構上設有碳纖維管狀織物,碳纖維管狀織物內設有橡膠內套,橡膠內套的上端設于蝸桿機構上,橡膠內套的下端與底座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簡單、易于生產、避免碳纖維管狀織物大變形與起毛等特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編織機碳纖維管狀織物牽引機構,屬于編織機牽引機構領域。
技術介紹
如今編織機的運用范圍極其廣泛,也日益發展與成熟,然而在新型的碳纖維織物領域的推進與突破中,針對于普通織物的設計的編織機在實際的生產中很難適應碳纖維織物的加工。碳纖維織物在生產中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碳纖維織物的牽引機構也不得不進行適當的改進。碳纖維織物在普通編織機牽引中易產生起毛與大幅度變形,使得生產中產生許多次品,浪費碳纖維織物材料,成本相應的提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解決碳纖維織物在普通編織機牽引中易產生起毛與大幅度變形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易于生產、避免碳纖維管狀織物大變形與起毛的編織機碳纖維管狀織物牽引機構。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編織機碳纖維管狀織物牽引機構,包括底座,底座與支架連接,支架與通過轉軸與蝸桿機構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蝸桿機構上設有碳纖維管狀織物,碳纖維管狀織物內設有橡膠內套,橡膠內套的上端設于蝸桿機構上,橡膠內套的下端與底座連接。優選地,所述的橡膠內套的上端設于蝸桿機構上半圈。本技術在碳纖維管狀織物的內部增加了一個橡膠內套維持碳纖維管狀織物的外形,碳纖維管狀織物與橡膠內套之間采用一定的潤滑措施,可以保證碳纖維管狀織物不產生大變形,防止碳纖維管狀織物的起毛。本技術結構簡單、易于生產、成本低廉,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附圖說明圖I為一種編織機碳纖維管狀織物牽弓I機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為蝸桿機構,2為碳纖維管狀織物,3為橡膠內套,4為轉軸,5為支架,6為底座。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更明顯易懂,茲以優選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實施例I本技術為一種編織機碳纖維管狀織物牽引機構,如圖I所示,為一種編織機碳纖維管狀織物牽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底座6與支架5連接,支架5與通過轉軸4與蝸桿機構I連接,蝸桿機構I上纏繞有碳纖維管狀織物2,碳纖維管狀織物2內壁與橡膠內套3連接,橡膠內套3的上端纏繞在蝸桿機構I上半圈,橡膠內套3的下端固定安裝在紡織機的底座6上。本技術采用蝸桿式牽引,通過蝸桿機構I的旋轉運動,對纏繞的碳纖維管狀織物2進行牽引,橡膠內套3進行充氣,并與碳纖維管狀織物2內壁接觸,通過已充好氣的橡膠內套3對碳纖維管狀織物2外形支撐,橡膠內套3可以保證碳纖維管狀織物2的不變形,橡膠內套3與碳纖維管狀織物2內壁接觸采用潤滑顆粒進行適當的潤滑,使得橡膠內套3與碳纖維管狀織物2內壁之間可以相對滑動。本技術能夠提供足夠的牽引力,能高效的將織機中的碳纖維管狀織物2牽引出來,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碳纖維管狀織物2的起毛與彎折。 蝸桿機構I可以提供較大的牽引力,而橡膠內套2可以防止碳纖維管狀織物的變形。碳纖維管狀織物2通過橡膠內套3保持外形,再盤繞在蝸桿機構I上,蝸桿機構I安裝在紡織機的支架上,由電機驅動控制蝸桿機構I轉動,對碳纖維管狀織物2進行牽引。權利要求1.一種編織機碳纖維管狀織物牽引機構,包括底座(6),底座(6)與支架(5)連接,支架(5)與通過轉軸(4)與蝸桿機構(I)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蝸桿機構(I)上設有碳纖維管狀織物(2),碳纖維管狀織物(2)內設有橡膠內套(3),橡膠內套(3)的上端設于蝸桿機構⑴上,橡膠內套⑶的下端與底座(6)連接。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編織機碳纖維管狀織物牽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橡膠內套(3)的上端設于蝸桿機構(I)上半圈。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編織機碳纖維管狀織物牽引機構,包括底座,底座與支架連接,支架與通過轉軸與蝸桿機構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蝸桿機構上設有碳纖維管狀織物,碳纖維管狀織物內設有橡膠內套,橡膠內套的上端設于蝸桿機構上,橡膠內套的下端與底座連接。本技術具有結構簡單、易于生產、避免碳纖維管狀織物大變形與起毛等特點。文檔編號D04C3/00GK202766766SQ20122037027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7日專利技術者劉臣才, 陳凡軍 申請人:東華大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編織機碳纖維管狀織物牽引機構,包括底座(6),底座(6)與支架(5)連接,支架(5)與通過轉軸(4)與蝸桿機構(1)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蝸桿機構(1)上設有碳纖維管狀織物(2),碳纖維管狀織物(2)內設有橡膠內套(3),橡膠內套(3)的上端設于蝸桿機構(1)上,橡膠內套(3)的下端與底座(6)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臣才,陳凡軍,
申請(專利權)人:東華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