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可實現多結構轉換、多角度成型的新型編織機,包括可調式編織工作臺、編織盤、機架和液壓舉升裝置,所述的編織盤設置在可調式編織工作臺上,所述的編織盤包括編織軌道和攜紗器;所述的液壓舉升裝置包括液壓泵站和可伸縮立柱,所述的液壓泵站和可伸縮立柱通過液壓管相連通;所述可伸縮立柱的一端設在可調式編織工作臺底面的一側,另一端設在基座上,所述的可調式編織工作臺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的機架上。該編織機既能實現三維多向不同結構的編織,又能根據加工需要進行水平、垂直等多角度編織成型。(*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紡織領域,涉及一種可實現多結構轉換、多角度成型的新型編織機,它屬于三維多向預成型件的加工設備。
技術介紹
三維編織復合材料被稱作第三代纖維增強復合材料,與二維編織復合材料相比,有許多突出的優點。其整體性顯著地提高了強度和剛度,具有優良的抗損壞性,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和耐燒蝕性能。已經在航天、航空等高科技領域實現了廣泛的應用。三維編織復合材料具有可設計性。組分材料的性能、材料制造工藝決定了復合材料的材料性能,編織復合材料的材料單胞在力學上具有顯著的結構特性,因此織物組織結構參數即編織參數也將影響編織復合材料的性能。三維四向是最典型的三維編織結構,其顯著改善了材料沿厚度方向的力學性能,但三維四向的纖維束空間構型使其面內力學性能有所降低。三維五向·結構則不僅保持了三維四向沿厚度方向的良好力學性能,而且顯著改善了材料的面內力學性能,因此,在不同的應用領域應選用不同結構的三維多向編織復合材料。工藝決定設備,不同編織工藝需要配套的設備來實現。《3D纖維增強聚合物基復合材料》著作(L. Tong, A. P. Mouritz與M. K. Bannister合著)2008年5月出版的第2章‘3D纖維預成型件制造’ 一文中介紹了 3D四步編織設備。3D四步編織設備是按Florentine(1982)注冊的馬格納制造法專利研制的,利用一個包含呈行列排布攜紗器的平臺,攜紗器的排布構成了所需預成型件的形狀。另外外邊還有附加的一些攜紗器,它們的精確位置和數量依賴于預成型件的形狀和結構的需要。共有4種不同的行列運動方式,使紗線交織形成編織預成型件。攜紗器運動臺面與地面平行,且只有一種工作位置,加工的預成型件種類只限三維四向。還介紹了大西洋研究公司開發的全厚度編織設備(Brown,1985; 1988),該設備包含許多一樣的環,一個挨一個軸向排列,環上有凹槽,可讓攜紗器沿軸線方向從一個環移動到另一個環。環運動形成圓周運動,這樣就可完成四步工藝。該設備攜紗器運動臺面與地面垂直,也僅此一種工作位置。但設備的容錠量有限只有1400錠,占地面積大,制造及安裝成本高。國內在設備研制方面基本是按國外的發展思路,以攜紗器運動臺面與地面平行的三維編織機為主,覆蓋三維四向和五向結構,重點在設備容錠量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如天津工業大學研制成功了計算機控制的大型三維整體編織機(4萬錠)中國專利公告號CN1117894C,公告日是2001年4月17日,名稱為‘新型三維編織機’中公開了一種新型三維編織機,它包括錠子、驅動裝置、機架、成型裝置,其特征是還包括由固定在機架上,縱橫等間距呈網狀排列的傘形塊組成的固定式編織導軌和上部靠兩只相鄰傘形塊支撐,下部嵌入兩只相鄰傘形塊中的矩形定位塊,這種設計降低了對編織導軌加工精度和錠子移動后定位精度的要求,不僅有效防止了錠子在運動中的“卡死”現象,而且降低了制造和維護成本,同時還克服了移動式編織導軌軸向紗難以引入的難題。此專利雖然有效解決了三維編織設備制造難題,但只限于攜紗器運動平面與地面平行的工作位置,加工的預成型件結構只限于三維四向和五向。由于水平位置編織時攜紗器運動區與編織成型區存在固定的“縮率”,特別對寬度尺寸,超過此極限寬度,此方向上的密度均勻性會很難控制,如抬高其成型高度又會因為紗線及松緊線自重給質量控制帶來困難;垂直編織設備對制造及安裝精度要求高,存在設備容錠量低帶來的可加工預成型件尺寸小等問題。綜上所述,現有設備只能實現單一位置和單一結構的編織,例如只能實現水平位置編織(攜紗器運動臺面與地面平行)。詳解如下(I)—臺設備只能編織一種結構,要實現多種結構編織,必須更換設備,把紗線從攜紗器上移離,該過程存在兩大問題一是費工,而是容易出差錯甚至產品報廢。(2)現在三維多向全部采用水平位置編織,存在問題①產品寬度做不寬,寬度越寬織物成型區與攜紗區的喇叭口就越厲害,會造成產品周向密度不均為了要做長的織物,編織高度要提升,帶來高空作業的安全隱患,高度升高紗線和松緊線的自重就越厲害, 向下拉使得產品密度做不高,或者說編織角做不大。目前國內三維編織機全是水平位置編織;國外有實現垂直編織位置的設備,但全采用回轉角輪結構設計。存在弊端是制造成本高、加工難度大、設備容量小,同樣面積內的攜紗器容量與行列式結構相比差一個數量級以上,而且不能實現三維四向、五向、六向和七向等不同結構在同一臺設備上編織,可以實現翻轉。最大攜紗器容量小于1500錠。因此需要提供一種可以實現不同結構在同一臺設備上編織成型且編織位置可任意變換的編織機。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實現多結構轉換、多角度成型的新型編織機。本技術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可實現多結構轉換、多角度成型的新型編織機,包括可調式編織工作臺、編織盤、機架和液壓舉升裝置,所述的編織盤設置在可調式編織工作臺上,所述的編織盤包括編織軌道和攜紗器,所述的編織軌道是由多個T型塊等間距固設在滑條上,再由多個滑條并列設置且T型塊相互對齊形成,所述的攜紗器設在各滑條的相鄰的兩個T型塊之間;相鄰兩個滑條之間留有間隙,相鄰的兩個攜紗器的掛紗鉤之間留有間隙;所述的液壓舉升裝置包括液壓泵站和可伸縮立柱,所述的液壓泵站和可伸縮立柱通過液壓管相連通;所述可伸縮立柱的一端設在可調式編織工作臺底面的一側,另一端設在基座上,所述的可調式編織工作臺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的機架上。上述的可實現多結構轉換、多角度成型的新型編織機,其在于所述的可伸縮立柱為兩個且并列設置。所述的液壓泵站由電氣控制裝置控制。以滑條運動方向為行方向,滑條一條一條整體運動,帶動設在T型塊之間的攜紗器運動,以攜紗器運動方向為列方向,一個攜紗器推一個攜紗器沿編織軌道方向運動,行方向滑條的運動和列方向攜紗器的運動由設在編織盤周圍的動力裝置推動。本技術采用滑條-攜紗器行列排布的結構設計,行方向相鄰兩個滑條之間留有間隙,作為引紗通道;列方向攜紗器與攜紗器的掛紗鉤之間也留有間隙,作為引紗通道,根據三維多向不同結構編織要求,引入第六向、第七向紗線,通過行列開口、引紗、捋紗等常用三維編織成型工藝步驟實現三維四向、三維五向、六向和七向不同結構在同一臺設備上編織成型。本技術編織機的工作過程中,做窄的、短的產品時,則調節液壓泵站調節可伸縮立柱使可調式編織工作臺處于水平編織位置進行編織。做寬的、長的產品時,則調節液壓泵站調節可伸縮立柱使可調式編織工作臺處于垂直編織位置進行編織,介于兩者之間的可以調整可調式編織工作臺使其處于設定編織位置進行編織。本技術設計的新型編織機包括可調式編織工作臺、編織盤、機架和液壓舉升裝置,可調式編織工作臺通過液壓舉升裝置調整其工作角度,用鎖緊機構鎖死后進入編織程序,利用預設的編織程序自動行列紗錠的運動,循環操作完成三維多向結構預成型件的加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 本技術突出特征是在一臺設備上既能實現三維多向不同結構的編織,又能根據加工需要進行水平、垂直等多角度編織成型,有效解決由于水平位置編織時攜紗器運動區與編織成型區存在固定的“縮率”,特別對寬度尺寸,超過此極限寬度,此方向上的密度均勻性會很難控制,如抬高其成型高度又會因為紗線及松緊線自重給質量控制帶來困難;垂直編織設備對制造及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實現多結構轉換、多角度成型的新型編織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調式編織工作臺(1)、編織盤、機架(2)和液壓舉升裝置,所述的編織盤設置在可調式編織工作臺(1)上,所述的編織盤包括編織軌道(3)和攜紗器(4),所述的編織軌道(3)是由多個T型塊(5)等間距固設在滑條(6)上,再由多個滑條(6)并列設置且T型塊(5)相互對齊形成,所述的攜紗器(4)設在各滑條(6)的相鄰的兩個T型塊(5)之間;相鄰兩個滑條(6)之間留有間隙(7),相鄰的兩個攜紗器(4)的掛紗鉤(8)之間留有間隙;所述的液壓舉升裝置包括液壓泵站(9)和可伸縮立柱(10),所述的液壓泵站(9)和可伸縮立柱(10)通過液壓管(11)相連通;所述可伸縮立柱(10)的一端設在可調式編織工作臺(1)底面的一側,另一端設在基座(12)上,所述的可調式編織工作臺(1)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的機架(2)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尹鋒,
申請(專利權)人:宜興市華恒高性能纖維織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