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鉆頭的構造,尤指由圓柱型一端的鉆身及另一端的夾持部所組成,其中鉆身提供至少一對的螺旋凹槽及逃隙,而鉆頭的鉆削部則是由其尖端棱線延伸出至少一對的刀刃,且刀刃延伸部位逃隙相接,而逃隙的側緣,形成有一預定寬度的刃帶,其中刃帶的寬度自鉆削部延著夾持部的方向漸縮一預定寬度,或漸縮至寬度為零,以形成刃帶前段的寬度較刃帶后段的寬度為寬,如此,即可以改進鉆頭在鑿入工件時,其所承受的阻力、摩擦力、接觸面積,以及使用壽命等性能。(*該技術在2016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鉆頭的構造,尤指一種在鉆頭的刃帶上所進行的設計,以改進鉆頭在鑿入工件時,其所承受的阻力、摩擦力、接觸面積,以及使用壽命等性能。
技術介紹
隨著通訊產品、消費性電子產品走向可攜式、輕薄化發展,以及邁向成長期,使得無論是機械業或是電子業其彼此間的技術,已經達到密不可分離的地步,舉例而言,一般印刷電路基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簡稱PCB)是電子業不可或缺的材料,而一種鉆削工具,例如鉆頭,則是機械加工業上經常使用且不陌生的鉆削工具,鉆頭是一種能夠在金屬零件上快速且容易產生孔的工具,其可以用于高精密鉆孔上,例如印刷電路基板(PCB)上的鉆孔,而其由于壽命長、高穿透率而廣受青睞;若說鉆頭行業與印刷電路基板(PCB)業景氣息息相關實不為過。此外,由于計算機、通訊及消費性電子產品走向高精密、輕薄化、可攜式發展,進而引發印刷電路基板(PCB)走向多層、高密度,以及可撓性發展,而高密度細線、小孔、薄型多層結構的印刷電路基板(PCB),則是目前產品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軟板及覆晶載板需求的上升,相對地提升印刷電路基板(PCB)對孔徑較小的鉆頭需求,無形中也提升整體鉆頭需求市場的質與量。所以,鉆頭為印刷電路基板(PCB)生產過程中必須的耗材,且隨著印刷電路基板(PCB)產業景氣持續熱絡,也連帶拉升鉆頭等耗材的景氣行情;然而,電子業者為節省成本,逐步延長或改變其耗材的使用周期,尤以其制程中最大耗材的鉆頭為甚,因此,電子業者為達產能滿載及避免影響產品良率,鉆頭耗材的正常替換與壽命,即顯得特別重要。但是,由于現有鉆頭在刃帶設計上的不良,常造成在鑿入工件時,形成極大阻力,相對摩擦力較大,接觸面積大,進而造成鉆頭的使用壽命縮短。所以,本技術的設計人在察覺到現有鉆頭構造不足之處,以及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唯有不斷地創造出獨特且具創新效果的產品,才是廠商取勝之道,故,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脫穎而出,以提升業者在該類產品中的競爭實力,即為本技術的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與缺陷,有效解決現有鉆頭在刃帶設計上的不良,所造成的鉆頭壽命縮短等各項缺點,同時提供一種在鑿入工件時,具有阻力小,摩擦力小,接觸面積小,使用壽命增加百分之的五十的鉆頭構造,以達到符合環保概念,以及提升其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本技術的次要目的在于,進一步地限定鉆頭的鉆徑小于等于0.3毫米(mm),而鉆頭的刃帶長度則介于0.2毫米(mm)~7.0毫米(mm)之間,可獲得較佳且穩定的進給。為達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鉆頭的構造,由其一端的鉆身及另一端的夾持部所組成,其中鉆身提供至少一對的螺旋凹槽及逃隙,而鉆頭的鉆削部由其尖端棱線延伸出至少一對的刀刃,且刀刃延伸部位與逃隙相接,而逃隙的側緣,形成有一預定寬度的刃帶,其特征在于,該刃帶的寬度自鉆削部延著夾持部的方向漸縮一預定寬度,或漸縮至寬度為零,以形成刃帶前段的寬度較刃帶后段的寬度為寬。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外觀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剖面示意圖;圖3為圖1的B-B剖面示意圖;圖4為圖1的C-C剖面示意圖。圖中符號說明1鉆頭11 鉆身13 鉆削部111 逃隙131 刀刃112 螺旋凹槽14 刃帶12 夾持部具體實施方式為對本技術的技術手段及運作過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現舉實施例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本技術為一種鉆頭的構造,請參閱圖1所示,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例,鉆頭1主要由圓柱型一端的鉆身11及另一端的夾持部12所組成,其中,夾持部12提供鉆孔工具的夾頭固定之用,而鉆身11則提供至少一對的螺旋凹槽112及逃隙111;又,鉆頭1的鉆削部13呈圓錐形,由其尖端棱線延伸出至少一對的刀刃131,且刀刃131延伸部位與逃隙111相接,而逃隙111的側緣,即形成有一預定寬度的刃帶14。借助上述的組成構件,得以將本技術的技術特征實施如下復請參閱圖1、2、3及4所示,為本技術的外觀示意圖、圖1的A-A剖面示意圖、圖1的B-B剖面示意圖、圖1的C-C剖面示意圖,其中,刃帶14的寬度自鉆削部13延著夾持部12的方向漸縮一預定寬度,或漸縮至寬度為零,形成刃帶14前段的寬度可由如圖2所示的寬度,變成較刃帶14后段的寬度為寬,如圖3所示的寬度,或變成如圖4所示的刃帶14寬度為零;而此一漸縮的一預定寬度的最佳刃帶14長度介于0.2毫米(mm)~7.0毫米(mm)之間,再配合鉆頭1的鉆徑小于等于0.3毫米(mm)時,可獲得較佳且穩定的進給。由此可清楚得知,本技術將刃帶14的寬度由現有一致的寬度,設計成由鉆削部13延著夾持部12的方向漸縮一預定寬度(長度介于0.2毫米(mm)~7.0毫米(mm)之間),由于鉆頭1在鉆削工件時,主要通過鉆削部13、刀刃131與刃帶14前段進行鉆削的作業,而刃帶14后段部位份量則相較前段為輕,故本技術將刃帶14的寬度自鉆削部13延著夾持部12的方向漸縮一預定寬度,或漸縮至寬度為零,主要在不影響鉆削的正常作業以外,仍可使工件的殘屑經由鉆身11上的螺旋凹槽112及逃隙111順利地排出至工件表面以外,進而有效地改進鉆頭1在鑿入工件時,因刃帶14前后段的寬度皆一致,進而導致其所承受的阻力、摩擦力、接觸面積,以及壽命等性能相對地受影響。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理解到,通過本技術刃帶14的寬度自鉆削部13延著夾持部12的方向漸縮一預定寬度,或漸縮至寬度為零,將可因刃帶14后段的寬度漸縮,使得其阻力相對減小、摩擦力減小,同時使鉆頭1的使用壽命可增加百分之五十,具有達到符合環保概念,以及提升其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等優點與實用價值。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最佳的一具體實施例,但是本技術的技巧特征并不局限于此,凡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
內,可輕易思及的變化或修飾,應均被涵蓋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鉆頭的構造,由其一端的鉆身及另一端的夾持部所組成,其中鉆身提供至少一對的螺旋凹槽及逃隙,而鉆頭的鉆削部由其尖端棱線延伸出至少一對的刀刃,且刀刃延伸部位與逃隙相接,而逃隙的側緣,形成有一預定寬度的刃帶,其特征在于該刃帶的寬度自鉆削部延著夾持部的方向漸縮一預定寬度,或漸縮至寬度為零,以形成刃帶前段的寬度較刃帶后段的寬度為寬。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鉆頭的構造,其特征在于,該刃帶漸縮的一預定長度,即刃帶的長度介于0.2毫米~7.0毫米之間。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鉆頭的構造,其特征在于,該鉆頭的鉆徑小于等于0.3毫米。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鉆頭的構造,尤指由圓柱型一端的鉆身及另一端的夾持部所組成,其中鉆身提供至少一對的螺旋凹槽及逃隙,而鉆頭的鉆削部則是由其尖端棱線延伸出至少一對的刀刃,且刀刃延伸部位逃隙相接,而逃隙的側緣,形成有一預定寬度的刃帶,其中刃帶的寬度自鉆削部延著夾持部的方向漸縮一預定寬度,或漸縮至寬度為零,以形成刃帶前段的寬度較刃帶后段的寬度為寬,如此,即可以改進鉆頭在鑿入工件時,其所承受的阻力、摩擦力、接觸面積,以及使用壽命等性能。文檔編號B23B51/00GK2920492SQ20062012215公開日2007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4日 優先權日2006年7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鉆頭的構造,由其一端的鉆身及另一端的夾持部所組成,其中鉆身提供至少一對的螺旋凹槽及逃隙,而鉆頭的鉆削部由其尖端棱線延伸出至少一對的刀刃,且刀刃延伸部位與逃隙相接,而逃隙的側緣,形成有一預定寬度的刃帶,其特征在于: 該刃帶的寬度自鉆削部延著夾持部的方向漸縮一預定寬度,或漸縮至寬度為零,以形成刃帶前段的寬度較刃帶后段的寬度為寬。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愛治,
申請(專利權)人:朱愛治,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