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照明裝置,所述照明裝置包括導光柱、至少一套件以及至少一點光源。導光柱具有出光面、相對于出光面的底面、連接出光面與底面的至少一入光面以及配置于底面上的反射條。反射條的延伸方向與導光柱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導光柱的入光面套設于套件中。套件包括反射部。反射部環繞入光面且朝向遠離導光柱的方向延伸。反射部的口徑隨著遠離入光面而漸縮。點光源適于發出光束。光束被反射部的內表面反射至入光面并進入導光柱。光束被反射條反射而自出光面射出導光柱。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是有關于一種照明裝置,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包括導光柱的照明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半導體科技的進步,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所能實現的功率越來越大,而其所能發出的光強度也越來越高,再加上發光二極管具有省電、使用壽命長、環保、啟動快速、體積小等優點,使得發光二極管已廣泛地被應用在照明裝置中。由于發光二極管是點光源。這樣的點光源用于一般照明用途時,容易使得直視此點光源的人眼感到不舒服,也即產生眩光的狀況。為改善此問題,在現 有技術中,有人將兩發光二極管分別置于導光柱的兩端,以分散兩發光二極管所發出的光束,進而使發光二極管可做為照明裝置的光源。然而,當使用者需要照明范圍較廣的照明裝置時,導光柱的長度勢必要增加。在導光柱的長度增加的同時,分別配置于導光柱兩端的發光二極管與導光柱中心的距離也同時增加。換言之,發光二極管所發出的光束傳遞至導光柱中心的路徑變長,而導致導光柱中心附近發生暗區(即均勻性不佳)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照明裝置,其均勻性佳。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照明裝置,包括導光柱、至少一套件以及至少一點光源。導光柱具有出光面、相對于出光面的底面、連接出光面與底面的至少一入光面以及配置于底面上的反射條。反射條的延伸方向與導光柱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導光柱的入光面套設于套件中。套件包括反射部。反射部環繞入光面且朝向遠離導光柱的方向延伸。反射部的口徑隨著遠離入光面而漸縮。點光源適于發出光束。光束被反射部的內表面反射至入光面并進入導光柱。光束被反射條反射而射出導光柱。本專利技術提供另一種照明裝置,包括導光柱、第一套件、第二套件、第一點光源以及第二點光源。導光柱具有出光面、相對于出光面的底面、連接出光面與底面且彼此相對的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以及配置于底面上的反射條。反射條的延伸方向與導光柱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導光柱的第一入光面套設于第一套件中。第一套件包括第一反射部。第一反射部環繞第一入光面且朝向遠離導光柱的方向延伸。第一反射部的口徑隨著遠離第一入光面而漸縮。導光柱的第二入光面套設于第二套件中。第二套件包括第二反射部。第二反射部環繞第二入光面且朝向遠離導光柱的方向延伸。第二反射部的口徑隨著遠離第二入光面而漸縮。第一點光源適于發出第一光束。第一光束被第一反射部的內表面反射至第一入光面并進入導光柱。第一光束并被反射條反射而自出光面射出導光柱。第二點光源適于發出第二光束。第二光束被第二反射部的內表面反射至第二入光面并進入導光柱。第二光束并被反射條反射而自出光面射出導光柱。基于上述,本專利技術的照明裝置通過包括反射部的套件可減緩部分光束的發散程度,而使光束以較小的入射角入射至導光柱的入光面。如此一來,光束便有較高的幾率自導光柱中遠離入光面的一處出光,進而提高照明裝置的均勻性。為讓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照明裝置的示意圖;圖2為圖I的套件的側視示意圖;圖3A為現有照明裝置的照度分布示意圖;圖3B為對應圖3A的線段Al的照度分布示意圖;·圖4A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照明裝置的照度分布示意圖;圖4B為對應圖4A的線段A2的照度分布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照明裝置的示意圖;圖6為圖I的照明裝置的剖面圖;圖7為一比較例的照明裝置的光型分布圖;圖8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照明裝置的光型分布圖。附圖標記說明100、100A :照明裝置;110:導光柱;110a、110a’ 入光面;110b:底面;110c:出光面;112:反射條;112a:截面;120、120A:套件;122 :套合部;122a :套合部的內表面;124、124A :反射部;124a、124a’ 反射部的內表面;124b :金屬反射層;130、130A :點光源;A1、A2:線段;C :中心點;C、W :距離;D1、D2、D3:方向;F :參考平面;K:導光柱的長度;L、L’光束;LI :第一參考線;L2 :第二參考線;R、R, 口徑;U :拋物線;S110、S120、S210、S220 :曲線;Tl :第一頂點;T2 :第二頂點;W :反射層的寬度;X:軸心。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圖I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照明裝置的示意圖。圖2為圖I的套件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I及圖2,本實施例的照明裝置100包括導光柱110、套件120以及適于發出光束L的點光源130。導光柱110具有入光面110a,光束L可自入光面IlOa進入導光柱110中。本實施例的導光柱110還具有底面110b、相對于底面IlOb的出光面IlOc以及配置于底面IlOb上的反射條112。反射條112的延伸方向與導光柱110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此反射條112用以破壞光束L于導光柱110內的全反射,進而使光束L自出光面IlOc出光。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柱110的外型可為圓柱,導光柱110的材質可為透光材料,例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有機玻璃(acrylic)、樹脂或其他透光材料。但本專利技術不以此為限,導光柱110的外型及材質皆可視實際需求作適當的調整。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柱110的長度K可大于或等于50公分。導光柱110的入光面IlOa套設于套件120中。詳言之,本實施的套件120包括套合部122以及與套合部122連接的反射部124。導光柱110套設于套合部122中,而反射部124環繞入光面IlOa且朝向遠離導光柱110的方向Dl延伸。換言之,本實施例的套合部122可成圓環狀并包覆導光柱110的一端,而至少部分的反射部124未與導光柱110接觸而往點光源130所在之處延伸。在本實施例中,反射部124為套件120本身材質成型所制得,例如白色塑膠套件。此外,本實施例的套件120較佳地可進一步包括金屬反射層124b。在本實施例中,金屬反射層124b可全面性覆蓋于反射部124的內表面124a上,以增加反射部124反射的功效。此金屬反射層124b也可同時覆蓋于套合部122的內表面122a上。在本實施例中,此金屬反射層124b的材質例如為銀、鋁,但本專利技術不以此為限,金屬反射層124b的材質皆可視實際需求作適當的調整。值得注意的是,套件120的反射部124的口徑R隨著遠離入光面IlOa而漸縮。通過口徑R隨著遠離入光面IlOa而漸縮的反射部124,本實施例的照明裝置100可將點光源130所發出的部分光束L收斂,而使光束L以較小的入射角進入導光柱110中。如此一來,光束L便有較高的幾率在導光柱110中傳遞較遠的距離,進而由出光面IlOc中距離入光面IlOa較遠的一處出光,同時,其他部分光束還是可在導光柱110距離入光面IlOa較近的一處出光,從而提高本實施例的照明裝置100的均勻性。舉例而言,本實施例的反射部124可為環繞入光面IlOa的曲面,且反射部124的內表面124a覆蓋有金屬反射層124b。詳言之,本實施例的反射部124被參考平面所截的截線可為拋物線U的一部分。參考平面(未示出)是指導光柱110的軸心X所在的平面。導光柱Iio的軸心X實質上與導光柱110的延伸方向平行且與點光源130的光軸重疊。換言之,本實施例的反射部124可為其對稱軸與軸心 X重疊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導光柱,具有出光面、相對于所述出光面的底面、連接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底面的至少一入光面以及配置于所述底面上的反射條,且所述反射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導光柱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至少一套件,所述導光柱的所述入光面套設于所述套件中,所述套件包括反射部,所述反射部環繞所述入光面且朝向遠離所述導光柱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反射部的口徑隨著遠離所述入光面而漸縮;以及至少一點光源,適于發出光束,所述光束被所述反射部的內表面反射至所述入光面并進入所述導光柱,所述光束被所述反射條反射而自所述出光面射出所述導光柱。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葉志庭,陳金良,林明傳,
申請(專利權)人: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