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它包括:一第一行星齒輪組,其包含一能量輸出端;一第二行星齒輪組,其包含一控制端,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一第一傳動連接組,其連接于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該第一傳動連接組具有一能量輸入端;及一第二傳動連接組,其連接于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該第二傳動連接組具有一自由傳輸端;其中該控制端控制該自由傳輸端,以自由切換該自由傳輸端做為能量輸入端及能量輸出端之一。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可變換能量輸入輸出端,同時可提高能量傳輸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傳動機構,尤指一種可變換能量輸入輸出端,提高能量傳輸效率的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
技術介紹
現有傳動機構,如中國臺灣專利公告第1242521號的車輛用的變速箱構造,其揭示一主軸上設置有一滑塊,該滑塊的兩側設有一前進用齒輪及一加力用齒輪,于一連動軸上設置有一反向滑塊,位于該反向滑塊的一側的該連動軸上設置有一倒退用傘形齒輪及一前進用傘形齒輪,且于該倒退用傘形齒輪及前進用傘形齒輪之間設置有一最終軸,該最終軸是由軸傳動,通過該最終軸位于該倒退用傘形齒輪及前進用傘形齒輪之間,以及該加力用齒輪及前進用齒輪亦位于該倒退用傘形齒輪及前進用傘形齒輪之間,而可使該變速箱的寬度方向變小,并且利用該連動軸的倒退用傘形齒輪及前進用傘形齒輪嚙合該最終軸的一傳動傘形齒輪,而可使該變速箱達到小型化的目的。但是,該變速箱構造設置有該滑塊,且該滑塊必然會產生相互摩擦滑動,因而相對降低其功率的傳輸效率。另一傳動機構,如美國專利第6387004號的"Continuously VariableTransmission",其揭示一連續可變傳動組。該連續可變傳動組包含一第一行星齒輪組及一第二行星齒輪組,其用以將一第一馬達及一第二馬達的動力傳輸至一傳動軸。然而,該連續可變傳動組僅將該第一馬達及第二馬達的動力固定經由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傳輸至該傳動軸。換言之,該連續可變傳動組僅將該第一馬達及第二馬達設定為固定的兩個動力輸入端,且將該傳動軸設定為固定的單一動力輸出端。簡言之,在傳輸動力上其仍有必要進一步選擇提供可變式控制能量輸入及能量輸出的傳動機構,以符合不同的動力整合傳輸需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為了改進上述缺點或滿足上述需求,提供一種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該傳動機構利用二序列排型式的行星齒輪組及二傳動連接組進行可變式控制能量輸入及能量輸出,該傳動機構具有一能量輸出端、一控制端、一能量輸入端及一自由傳輸端,該控制端用以控制該自由傳輸端,如此該自由傳輸端可自由切換做為能量輸入端或能量輸出端,以達成可獨立控制傳動及提高能量傳輸效率的目的。另外,該傳動機構未利用其它額外的摩擦滑動元件〔frictionally sliding member〕,以達成提高能量傳輸效率的目的。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其利用二序列排型式行星齒輪組及二傳動連接組進行可變式控制能量輸入及能量輸出,該傳動機構利用一控制端控制一自由傳輸端自由切換做為能量輸入端或能量輸出端,本專利技術達成可獨立控制傳動及提高能量傳輸效率的目的。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其利用二序列排型式行星齒輪組及二傳動連接組進行可變式控制能量輸入及能量輸出,該傳動機構未利用其它額外的摩擦滑動元件,可達成提高能量傳輸效率的目的。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其利用二序列排型式行星齒輪組及二傳動連接組的排列配置減少元件體積,可達成縮小整體體積的目的。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它包括—第一行星齒輪組,其包含一能量輸出端;一第二行星齒輪組,其包含一控制端,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一第一傳動連接組,其連接于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該第一傳動連接組具有一能量輸入端;及一第二傳動連接組,其連接于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該第二傳動連接組具有一自由傳輸端;其中該控制端控制該自由傳輸端,以自由切換該自由傳輸端做為能量輸入端及能量輸出端之一。所述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為兩個正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或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為兩個負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或該第一行星齒輪組為一正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而該第二行星齒輪組為一負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或該第一行星齒輪組為一負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而該第二行星齒輪組為一正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所述第一行星齒輪組具有一第一旋轉軸、一第二旋轉軸及一第三旋轉軸,且該第二行星齒輪組具有一第一旋轉軸、一第二旋轉軸及一第三旋轉軸;該第一行星齒輪組的第一旋轉軸為該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的能量輸出端;該第一行星齒輪組的第二旋轉軸連接至該第一傳動連接組;該第一行星齒輪組的第三旋轉軸連接至該第二傳動連接組;該第二行星齒輪組的第一旋轉軸為該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的控制端;該第二行星齒輪組的第二旋轉軸連接至該第一傳動連接組;該第二行星齒輪組的第三旋轉軸連接至該第二傳動連接組;該第一傳動連接組具有一旋轉軸做為該能量輸入端;該第二傳動連接組具有一旋轉軸做為該自由傳輸端。一種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它包括—第一行星齒輪組,其包含一控制端;一第二行星齒輪組,其包含一能量輸出端,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一第一傳動連接組,其連接于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該第一傳動連接組具有一能量輸入端;及一第二傳動連接組,其連接于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該第二傳動連接組具有一自由傳輸端;其中該控制端控制該自由傳輸端,以自由切換該自由傳輸端做為能量輸入端及能量輸出端之一。所述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為兩個正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或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為兩個負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或該第一行星齒輪組為一正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而該第二行星齒輪組為一負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或該第一行星齒輪組為一負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而該第二行星齒輪組為一正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所述第一行星齒輪組具有一第一旋轉軸、一第二旋轉軸及一第三旋轉軸,且該第二行星齒輪組具有一第一旋轉軸、一第二旋轉軸及一第三旋轉軸;該第一行星齒輪組的第一旋轉軸為該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的控制端;該第一行星齒輪組的第二旋轉軸連接至該第一傳動連接組;該第一行星齒輪組的第三旋轉軸連接至該第二傳動連接組;該第二行星齒輪組的第一旋轉軸為該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的能量輸出端;該第二行星齒輪組的第二旋轉軸連接至該第一傳動連接組;該第二行星齒輪組的第三旋轉軸連接至該第二傳動連接組;該第一傳動連接組具有一旋轉軸做為該能量輸入端;該第二傳動連接組具有一旋轉軸做為該自由傳輸端。一種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它包括二行星齒輪組,其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二傳動連接組,其連接于該二行星齒輪組;一能量輸出端,其設置于該二行星齒輪組;一控制端,其設置于該二行星齒輪組;一能量輸入端,其設置于該二傳動連接組;及一自由傳輸端,其設置于該二傳動連接組,該控制端控制該自由傳輸端,以自由切換該自由傳輸端做為能量輸入端及能量輸出端之一。所述二行星齒輪組為兩個正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或該二行星齒輪組為兩個負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或該二行星齒輪組中的一組為一正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而該二行星齒輪組中的另一組為一負比值驅動式行星齒輪組。所述二行星齒輪組具有一第一旋轉軸、一第二旋轉軸、一第三旋轉軸、一第四旋轉軸、一第五旋轉軸及一第六旋轉軸;該第一旋轉軸為該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的能量輸出端;該第二旋轉軸及第三旋轉軸連接至該傳動連接組;該第四旋轉軸為該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的控制端;該第五旋轉軸及第六旋轉軸連接至該傳動連接組;該二傳動連接組具有一旋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序列型可獨立控制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第一行星齒輪組,其包含一能量輸出端;一第二行星齒輪組,其包含一控制端,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一第一傳動連接組,其連接于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該第一傳動連接組具有一能量輸入端;及一第二傳動連接組,其連接于該第一行星齒輪組及第二行星齒輪組,該第二傳動連接組具有一自由傳輸端;其中該控制端控制該自由傳輸端,以自由切換該自由傳輸端做為能量輸入端及能量輸出端之一。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冠雄,蔡得民,光灼華,陳遵立,
申請(專利權)人:中山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