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水利工程及環境工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水質預處理設施。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水質預處理設施,沿水流方向包括依次聯通的配水系統、配水設施、沉淀系統和攔截凈化系統,所述配水設施上設有網狀分布的孔眼,所述攔截凈化系統沿水流方向包括依次聯通的凈化水體填料區和水生植物區,且所述攔截凈化系統通過所述凈化水體填料區與所述沉淀系統聯通,所述配水系統與所述沉淀系統通過所述配水設施上的孔眼相通。本發明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水質預處理設施,能吸收利用、吸附和富集水體污染物質,高效地對水體進行凈化處理。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水利工程及環境工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水質預處理設施。
技術介紹
為避免堵塞人工濕地、影響水體景觀功能和破壞沉水植物的生長并影響水體生態 服務功能的發揮,人工濕地、景觀水體和以沉水植物為主體的生態系統或者其他水體對懸 浮物、進水負荷及透明度均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對于懸浮物含量較高、細顆粒物多、透明度 低和水質較差的地表水體,在進入人工濕地、景觀水體和以沉水植物為主體的生態系統或 者其他水體之前,需對水體進行預處理,以降低水體的懸浮物含量,提高透明度,預凈化水 質,降低進水負荷。目前,提高地表水透明度、降低懸浮物(特別是細顆粒懸浮物)及進水有機負荷的 預處理技術主要有自然沉降、投加絮凝劑、投放水生動物和水體増氧等,其中自然沉降需要 較長的停留時間,占用的土地面積較大,在土地資源緊缺的地區難以推廣使用,且自然沉降 法對水體的細顆粒物去除效果不明顯;投加絮凝劑會快速提高水體透明度,去除細顆粒物 效果好,但存在投放藥劑量大、底泥膨松不易沉降壓實、需定期清泥、投放絮凝劑的污泥不 能還田利用及費用較高等缺點;投放水生動物,如水生大型枝角類、蚤類等,對提高透明度 有一定效果,特別是對藻類滋生引起的水體渾濁,透明度改善效果顯著,但其應用受氣溫、 水溫、水文等多個因素限制,且需定期補充投放,費用較高,效果亦不穩定,不適合應用在流 通水體;水體増氧可降低地表水有機負荷,對水體中cod、bod5及nh3-n等去除率較高,效果 較為穩定,主要形式包括跌水増氧、曝氣増氧、大氣復氧和機械増氧等,但水體増氧對降低 懸浮物及提高透明度作用不大。綜上所述,現今各種水質預處理設施均有非常明顯的缺陷, 因此尋找一種高效的強化水質預處理設施已經非常必要。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質預處理設施,用 于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專利技術一種水質預處理設施,沿水流方向包括 依次聯通的配水系統、配水設施、沉淀系統和攔截凈化系統,所述配水設施上設有網狀分布 的孔眼,所述攔截凈化系統沿水流方向包括依次聯通的凈化水體填料區和水生植物區,且 所述攔截凈化系統通過所述凈化水體填料區與所述沉淀系統聯通,所述配水系統與所述沉 淀系統通過所述配水設施上的孔眼相通。優選的,所述凈化水體填料區的長寬比> 2,有效水深f2m,所述凈化水體填料 區內設有填料,所述填料選自纖維填料、生物繩、組合填料、彈性填料或無紡土工布等中的 一種或多種的混合,所述填料能為微生物附著提供載體,并在表面形成生物膜,從而起到攔 截、吸附及凈化功能。優選的,所述凈化水體填料區的長寬比為2-6。優選的,所述填料為依水流方向豎直放置的多排填料。優選的,所述填料選自纖維填料、無紡土工布或生物繩中的一種或多種的混合。優選的,所述纖維填料為有結漁網,網徑規格為(5-15)* (5-15) mm,設置3排以 上,排間距彡0. 5m。優選的,所述有結漁網的排數為10排,排間距為lm。優選的,所述每排有結漁網均分為左右兩道,所述左右兩道有結漁網的寬度之和 為凈化水體填料區寬度的70%以上,高度為1. 5-2m,左右兩道有結漁網中間留有過水通道。優選的,所述無紡土工布的規格為200-400g/m2,設置3排以上,排間距彡0. 5m。優選的,所述土工布的規格為300g/m2, —共設有5排,排間距為lm。優選的,所述每排無紡土工布均分為左右兩道,所述左右兩道無紡土工布的寬度 之和為凈化水體填料區寬度的70%以上,高度為1. 5-2m,左右兩道無紡土工布中間留有過 水通道。優選的,所述生物繩為由聚丙烯纖維、維尼綸、尼龍和聚偏二氯乙烯等多種化學纖 維材料制成的多功能變形纖維,設置3排以上,排間距彡0. 5m。優選的,所述生物繩一共設有5排,排間距為lm。優選的,所述每排生物繩均分 為左右兩道,所述左右兩道生物繩的寬度之和為凈化水體填料區寬度的70%以上,高度為 1. 5-2m,左右兩道生物繩中間留有過水通道。所述凈化水體填料區的作用為沉淀區出水進入填料區后,水體溶解氧較高,同時 流速較慢,大顆粒懸浮物已基本去除,可以充分利用填料及填料上附著的微生物的物理吸 附及生物分解作用,吸附攔截水體中的細小懸浮物,并對水體水質中呈溶解態的氮鹽、磷鹽 以及有機物進行吸收、分解及轉化。優選的,所述水生植物區的長寬比彡1,有效水深為0.5 1.0!11,所述水生植物區內 設有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選自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或濕生植物等,所述水生 植物能夠通過植物的根、莖、葉及其附著的微生物等吸附、攔截及凈化水中的污染物。優選 的,所述水生植物區內的水生植物為耐寒睡蓮(Nymphaea tetragona)、輪葉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范草(Potamogeton crispus)。優選的,所述水生植物區的長寬比為1-5。優選的,所述水生植物區內的水生植物為耐寒睡蓮、輪葉黑藻和菹草的種植方式 為按水流方向依次為耐寒睡蓮帶、輪葉黑藻一菹草混植帶,所述耐寒睡蓮帶的長度> 2m, 耐寒睡蓮的種植密度為1-2塊/m2,種植方式為埋種塊莖,所述輪葉黑藻一菹草混植帶的 長度> 3m,輪葉黑藻的種植密度為10-25叢/m2,種植方式為扦插成體;菹草的種植密度為 20-40顆/m2,種植方式為播撒石芽。所述水生植物區的作用為通過水生植物的根、莖、葉 及其附著的微生物等吸附以及強化凈化作用,進一步吸附攔截水體中的細懸浮顆粒物及吸 收、凈化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體透明度,改善水質。另外,耐寒睡蓮具有較長的生長期與 花期,可在攔截吸收水體污染物的同時,起到較強的景觀效果;輪葉黑藻及菹草均為沉水植 物,其中輪葉黑藻為夏季種、菹草為冬季種,兩者在年內交替生長,可保證周年的水質凈化 效果。優選的,所述配水系統沿水流方向包括依次聯通的配水渠道和跌水溢流堰,所述 跌水溢流堰與所述配水設施聯通。優選的,所述配水渠道的材料為土質、混凝土、磚砌或波紋板。優選的,所述跌水溢流堰的材料為土質、混凝土、礫石、卵石、磚砌、波紋板、鋼板、 木板或泡沫板。所述配水系統的主要作用為上游來水經配水渠道均勻布水后,在跌水溢流堰處 跌水増氧,初步提高水體溶解氧,為后續處理單元創造良好的氧化環境,激發好氧微生物的 活性,有利于水體中氨氮及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優選的,所述配水設施為豎直的孔板式結構,所述孔眼的總面積為所述配水設施 面積的30%飛0%,所述配水系統與所述沉淀系統通過所述配水設施上的孔眼相通。優選的,所述孔眼的面積由上至下逐步增加,使水流在配水設施處達到斷面均勻 布水,可提高水流在沉淀系統中的沉淀效果。優選的,所述孔眼的形狀為圓形、方形、長方形、十字形或橢圓形。優選的,所述配水設施的材料為穿孔的磚砌體、波紋板、鋼板、木板或泡沫板。所述配水設施能夠使水流在進入沉淀區前更趨平穩,便于后續的進一步沉淀處理。優選的,所述沉淀系統包括沉淀區,所述沉淀區內設有斜管或斜板。優選的,所述沉淀區底部設有儲泥區。優選的,所述儲泥區為平底式、下凹式或多泥斗式。所述沉淀系統的作用為經配水設施均勻布水后進入沉淀區,來水通過緩慢流動 進行初步的沉淀,去除部分粗顆粒懸浮物,從而降低水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水質預處理設施,其特征在于,沿水流方向包括依次聯通的配水系統(1)、配水設施(13)、沉淀系統(2)和攔截凈化系統(3),所述配水設施(13)上設有網狀分布的孔眼(14),所述攔截凈化系統(3)沿水流方向包括依次聯通的凈化水體填料區(31)和水生植物區(32),且所述攔截凈化系統(3)通過所述凈化水體填料區(31)與所述沉淀系統(2)聯通,所述配水系統(1)與所述沉淀系統(2)通過所述配水設施(13)上的孔眼(14)相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雪誕,胡偉,李巍,曹卉,俞士敏,張俊,沈澈,馮太國,陸惠萍,趙井根,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