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廢水處理裝置,提供適于氨的部分硝化,并且實現節能的廢水處理裝置。對有機性廢水中的氨型氮進行部分硝化而除去氮的廢水處理裝置(10)具有:將廢水中的氨通過消化菌進行消化處理而生成硝化水的好氧槽(26);在好氧槽(26)的前段設置的、從好氧槽26返送硝化水的一部分,對硝化水通過脫氮菌進行脫氮處理的第1無氧槽(24);在好氧槽(26)的后段設置的、從好氧槽(26)輸送硝化水的一部分,對硝化水通過脫氮菌進行脫氮處理,作為處理水輸送至后段的第2無氧槽(28);把廢水分配給上述第1無氧槽(24)與上述第2無氧槽(28)的分配管線(20);以及在分配管線(20)上設置的、調節向第1無氧槽(24)與第2無氧槽(28)分配水量的分配裝置(22)。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廢水處理裝置,特別是涉及用于將廢水中的氨型氮一部分硝化(下面稱作部分硝化),從而實現節能的技術。
技術介紹
作為從含氨型氮的廢水除去氮的廢水處理裝置,此前已知有活性污泥循環改進法。活性污泥循環改進法是使用活性污泥的處理方法,將廢水通過厭氧性的脫氮槽送至好氧性的硝化槽,在該硝化槽中通過活性污泥中的硝化菌把氨型氮硝化(氧化)成硝酸性氮。然后,將硝化了的硝化水的一部分從硝化槽返回至脫氮槽,通過活性污泥中的脫氮菌把硝酸性氮轉變成氮氣。另外,在硝化槽內硝化處理了的處理水的其余部分經由最終沉淀池而 排放。然而,采用活性污泥的硝化處理,在硝化槽內由于硝化菌不能保持高濃度,故不能進行高負荷運行,產生硝化處理效率低的問題。因此,近年來,實行硝化促進型循環改進法(例如專利文獻I ),該方法向硝化槽投入包埋固定化有硝化菌的載體。該硝化促進型循環改進法,如圖6所示,基本的構成與活性污泥循環改進法同樣,在投入了包埋固定化載體4的硝化槽I內,被硝化了的硝化水由脫氮槽2進行脫氮處理,處理水在最終沉淀池3進行固液分離,然后排放。還有,在投入了包埋固定化載體4的硝化槽I內,設置防止載體流出的絲網5。另夕卜,在最初沉淀池6內,在廢水的原水流入的前段,除去廢水中的夾雜物等堵塞物。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特開2008 - 012383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因此,關于進行了廢水處理的處理水的水質,有時根據地域等制定氨濃度的排放控制值,流入廢水處理裝置的氨不必全部硝化(完全硝化),可以殘留至所定基準量,設置允許所謂部分硝化的基準。然而,利用現有的硝化促進型循環改進法的廢水處理裝置,以完全硝化氨,極力降低處理水中的總氮(氨態氮、亞硝酸態氮、硝酸態氮等氮的總和)作為基本概念進行設計。因此,如將以完全硝化作為目標的硝化促進型循環改進法的廢水處理裝置用作部分硝化的廢水處理裝置時,則存在設備過剩的問題。當設備過剩時,其能量消耗過大。從該背景考慮,希望采用適于部分硝化的可實現節能的廢水處理裝置。本專利技術是鑒于上述情況提出的,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適于部分硝化的有助于節能的廢水處理裝置。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方案,為將有機性廢水中的氨型氮進行部分硝化而除去氮的廢水處理裝置,該裝置具有將上述廢水中的氨通過硝化菌進行硝化處理而生成硝化水的好氧槽;在上述好氧槽的前段設置的、從上述好氧槽返送上述硝化水的一部分,對上述硝化水通過脫氮菌進行脫氮處理的第I無氧槽;在上述好氧槽的后段設置的、從上述好氧槽將上述硝化水的一部分送出,對上述硝化水通過脫氮菌進行脫氮處理,作為處理水送至后段的第2無氧槽;把上述廢水分配給上述第I無氧槽和上述第2無氧槽的分配管線;以及在上述分配管線上設置的、向上述第I無氧槽與上述第2無氧槽分配上述廢水的分配裝置。優選的是,上述分配裝置具有調節水量的水量調節功能。優選的是,上述硝化菌,于包埋固定化載體中被包裹固定。優選的是,還具有在上述第2無氧槽的后段設置的、用于改善上述處理水中的污泥性質、分解上述處理水中的有機成分的曝氣槽。活性污泥從第2無氧槽流入最終沉淀池 時,在最終沉淀池內發生脫氮反應而生成氮氣,同時,污泥上浮,與處理水一起流出,有時處理水質發生惡化。另外,當在好氧槽中為了進行高速硝化而添加硝化載體時,由于供給用于高速硝化的必要氧量,故好氧槽的曝氣強度增強,活性污泥的塊體發生解體,在最終沉淀池中有時難以進行污泥沉降分離。如上所述,通過在第2無氧槽的后段設置曝氣槽,由于是曝氣強度弱的好氧狀態,故再形成活性污泥的塊體,增加污泥的沉降性。另外,由于成為好氧性,即使流入最終沉淀池,脫氮反應也難以進行,污泥不再上浮。優選的是,還具有測定上述處理水中氨濃度的測定裝置、以及基于上述測定裝置的測定結果,控制具有水量調節功能的分配裝置的水量控制裝置。優選的是,上述包埋固定化載體,以在形成了不能通過該包埋固定化載體大小的多個通水孔的容器內可流動地被收容的狀態,填充在上述好氧槽中。專利技術效果按照本專利技術的廢水處理裝置,在將有機性廢水中的氨型氮進行部分硝化,除去氮的場合,可實現節省能量。附圖說明圖I為第I實施方案涉及的廢水處理裝置的構成圖。圖2為廢水處理裝置的流程圖。圖3為表示收容有包埋固定化載體的容器的概略圖。圖4為第2實施方案涉及的廢水處理裝置的構成圖。圖5為第3實施方案涉及的廢水處理裝置的構成圖。圖6為現有的硝化促進型循環改進法的說明圖。符號的說明10,12,14…廢水處理裝置、20…分配管線、22…分配裝置、24···第I無氧槽、26···好氧槽、28···第2無氧槽、30···循環管線、32···馬達、34···攪拌葉片、36、46…散氣管、38···包埋固定化載體、40···絲網、42···泵、44···曝氣槽、50···最初沉淀池、60···最終沉淀池、62···返送管線、80···容器、90···濃度傳感器、92···水量控制裝置具體實施方式下面按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優選的實施方案進行說明。本專利技術通過下列優選的實施方案加以說明,但在不偏離本專利技術的范圍的情況下,可采用多個手法加以變更,可以利用本實施方案以外的其他實施方案。但是,在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內的全部變更均包含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圖I為第I實施方案涉及的廢水處理裝置10的概略構成圖。廢水處理裝置10至少具有分配管線20 ;分配管線20的分支位置上設置的分配裝置22 ;從上流側向下流側配置的第I無氧槽24 ;好氧槽26 ;第2無氧槽28 ;以及用于從好氧槽26向第I無氧槽24返送的循環管線30。相鄰的第I無氧槽24與好氧槽26、以及好氧槽26與第2無氧槽28進行液體連通。循環管線30中配置泵42。第I無氧槽24中設置馬達32,以及安裝在馬達32上的攪拌葉片34。該攪拌機既可以是一般采用的攪拌機,也可是潛水式。含脫氮菌的活性污泥浮游在第I無氧槽24內。在好氧槽26的底部設置散氣管36。散氣管36與未圖不的鼓風機連通。從鼓風機送出的空氣從散氣管36向好氧槽26內曝氣。由此,好氧槽26內變成好氧狀態。在好氧槽·26的槽內,填充了包裹固定了硝化菌的多個包埋固定化載體38。為了防止包埋固定化載體38流出至第2無氧槽28,在好氧槽26與第2無氧槽28的連通部設置絲網40。在本實施方案中,硝化菌被包裹固定在包埋固定化載體38上。然而,又不限于此,替代包埋固定化載體38,可用塑料或海綿等一般的附著型載體、或含硝化菌的活性污泥來對應。在第2無氧槽28中,與第I無氧槽24同樣地設置馬達32,以及安裝在馬達32上的攪拌葉片34。該攪拌機既可是一般采用的攪拌機,也可是潛水式。含脫氮菌的活性污泥浮游在第2無氧槽28內。其次,對采用廢水處理裝置10進行的廢水處理進行說明。含氨型氮的廢水流入最初沉淀池50,對固體物或夾雜物進行沉淀分離除去。需要說明的是,廢水中除氨型氮外還含有夾雜物及有機成分等。分配管線20上設置分配裝置22。通過該分配裝置22,廢水的一部分被送至第I無氧槽24。另外,來自最終沉淀池60的活性污泥通過返送管線62被送至第I無氧槽24。還有,好氧槽26中生成的硝化水的一部分通過循環管線30被返送至第I無氧槽24。在第I無氧槽24中,廢水和活性污泥和硝化水通過攪拌葉片34進行攪拌。利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廢水處理裝置,其是把有機性廢水中的氨型氮進行部分硝化而除去氮的廢水處理裝置,該裝置具有:將上述廢水中的氨通過硝化菌進行硝化處理而生成硝化水的好氧槽;在上述好氧槽的前段設置的、從上述好氧槽返送上述硝化水的一部分,對上述硝化水通過脫氮菌進行脫氮處理的第1無氧槽;在上述好氧槽的后段設置的、從上述好氧槽輸送上述硝化水的一部分,對上述硝化水通過脫氮菌進行脫氮處理,作為處理水輸送至后段的第2無氧槽;把上述廢水分配給上述第1無氧槽與上述第2無氧槽的分配管線;以及在上述分配管線上設置的、向上述第1無氧槽與上述第2無氧槽分配上述廢水的分配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安部直樹,韓敏,高森毅,顧一能,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日立工業設備技術,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