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電插頭(1),尤其是用于機動車輛的充電插頭,包括一殼體(4)及用于握持電插頭(1)的握把(5),其中殼體(4)包括插入部(6)、電纜連接開孔(10)及電纜管道(11),插入部(6)包括多個電觸點(7)以用于插入于電插座(2)內并接觸設置其配合觸點(9),電纜連接開孔(10)用于引入及引出電纜(3),電纜(3)可在電纜管道(11)中自電纜連接開孔(10)敷設至插入部(6)并可在插入部(6)中與電觸點(7)進行電接觸,握把(5)包含供人手握的抓握部(12)并緊固于殼體(4)以使抓握部(12)不環繞電纜連接開孔(10)及電纜管道(11)。根據本發明專利技術,電纜連接開孔(10)設置于插入部(6)與抓握部(12)的遠離插入部(6)的一端之間的區域中。通過這種方式,所提供的電插頭(1)使得可避免握把(5)被加熱,且較小及更嬌小的人也可很好地且以符合人體工學的方式使用所述電插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電插頭
本發 明涉及一種電插頭,其具有一殼體及用于握持所述電插頭的一握把,其中所述殼體具有一插入部、一電纜連接開孔及一電纜管道,所述插入部具有多個電觸點以用于插入于一電插座內并接觸設置于所述電插座中的配合觸點,所述電纜連接開孔用于插入及 /或移出一電纜,所述電纜可在電纜管道中自電纜連接開孔引導至插入部,并可在所述插入部中與所述電觸點進行電接觸,且所述握把具有供人手握的抓握部并以使抓握部不環繞電纜連接開孔或電纜管道的方式被附裝至所述殼體。
技術介紹
在實際中已知,此種電插頭尤其用作機動車輛的充電插頭。隨著電動車輛的日益普及,需要提供易于握持的選項來為電動車輛的電池進行再充電。為此,充電站已經發展起來,在充電站中可使用類似于在傳統加油站中為一車輛加汽油或柴油的操作來為一電動汽車“充”電。為對電動車輛進行“充”電或再充電,電動車輛通過一電纜連接至充電站,其中電纜可固定地連接至所述電動汽車或連接至所述充電站,但是無論如何均必須在另一端通過插頭進行連接。為符合可插拔性(pluggability)需求,已開發出即使非專業人員也可安全、 可靠地使用的電插頭,即尤其是已開發出可在對使用插頭的人無任何危險的情況下使用的插頭。具體而言,這些電插頭對任何人均應輕易地插入和拔出。這也適合于尤其是嬌弱的人,他們不盡強壯且必須也能握持連接有電纜的這種插頭并能輕易、安全地使用。在實際中,已知此種充電插頭用于電動汽車,所述充電插頭具有一帶插入部的殼體及一握把,其中插入部及握把近似相互垂直地延伸。在握把的下端,電纜插入于殼體中, 從而使電纜穿過握把被引導至插入部,電纜在所述插入部中與電插頭上的電觸點進行電接觸。這樣,便可按類似于握持槍的方式來握持充電插頭,從而支持在水平方向插入及/或拔出充電插頭。然而,已發現對于此種充電插頭,由殼體本身一部分形成的握把被引導穿過電纜且必須同時被設計成具有很大的直徑,從而使得所述握把難以抓握且尤其是難以用人的手將握把整個環繞,特別是當使用者是嬌小的人時。而且,尤其是在使用直流作為充電電流的情況下,電纜可能會顯著地發熱,從而使握把和用于使電纜穿過握把的導引件均在很大程度上被加熱。這不僅會令使用者不悅,而且尤其在長時間的充電過程之后握把可能會極端地受熱,因而可能實際上不使用保護手套便無法使用握把。這些問題可通過在實際中也已知的設計來解決,在所述設計中,設置有一握把在殼體上被安裝成使握把被設置為抓握部的區域不包含及/或環繞所述殼體之供電纜穿過的區域。此種設計也應具有以下優點可自由選擇所述實際抓握部的尺寸并從而符合人體工學的要求,而無需將由殼體及/或電纜所決定的邊界條件(例如所要求的最小直徑)考慮在內。然而,經驗表明,此種在殼體上單獨附裝握把的充電插頭既難以握持也難以操作。針對這種情況的背景下,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插頭,尤其是一種用于機動車輛的充電插頭,在所述電插頭中可防止握把受熱且即使是嬌小的人也仍可以人體工學方式很好地握持所述插頭。
技術實現思路
根據本專利技術,通過獨立權利要求項的標的物來實現此目的。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界定于附屬權利要求項中。就此而言,本專利技術所基于的問題解決方案是一種電插頭,尤其是一種用于機動車輛的充電插頭,所述電插頭具有殼體及用于握持所述電插頭的握把,所述殼體具有插入部、 電纜連接開孔及電纜管道,所述插入部包含多個電觸點,以用于插入于電插座內并接觸設置于所述電插座中的配合觸點;所述電纜連接開孔用于插入及/或移出電纜;所述電纜可在所述電纜管道中自所述電纜連接開孔引導至所述插入部,并可在所述插入部中與所述電觸點進行電接觸,且所述握把包含供人手抓握的抓握部,并以使所述抓握部不環繞所述電纜連接開孔及所述電纜管道的方式被附裝至所述殼體,所述電插頭的特征在于,所述電纜連接開孔設置于所述插入部與所述抓握部的背離所述插入部的一端之間的區域中。因此本專利技術重要的一點在于,所述電插頭具有殼體,所述殼體附裝有握把,使得所述握把的抓握部(即,應由人手抓握的區域)被設置成不環繞及/或封閉電纜所要可選地通過的電纜管道。對于此種設計,現在尤其規定將電纜連接開孔(即,所述電纜導入及/或導出于所述殼體的區域)不設置于殼體的最后部及/或最低的一端上(通常是設置在握把之下),而是設置于插入部與握把的抓握部的背離所述插入部的一端之間。換言之,這意味著通過使插入部具有水平取向一這代表用于插入至相應電插座的自然及傳統的取向,可實現將電纜在殼體上安裝于抓握部下方的配置。這意味著根據本專利技術,可將上述兩種電插頭的優點相結合,亦即,即使對于較弱的人也可以人體工學的方式簡便地握持所述電插頭、同時避免握把的抓握部受熱。在本文中,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優選改進形式,所述電纜連接開孔設置于所述抓握部下方的區域中。通過此種方式,可非常輕易地實現使附裝至所述電插頭的電纜也位于所述抓握臂部的下方,從而具有上述人體工學的優點。此外,優選地,所述電纜管道及/或所述抓握部以一角度彎曲,使得其在面朝所述插入部的區域中沿所述插入部的縱向延伸、而在其面朝所述電纜連接開孔的區域中沿與所述插入部的所述縱向形成角度α的方向延伸,其中120° ( α <150°,優選地, 130。^ a ^ 140。。若所述電纜管道以此種方式具有角度,則在前部區域中,即在通向所述插入部的區域中,由于電纜在插入部的縱向配置中的路徑,這可獲得使電纜可輕易地與插入部內的電觸點進行電接觸的效果一即,對應的設計對應于殼體和電纜相對于彼此的典型且已通過充分測試的設置。因為電纜導槽在后部區域中(即,在通向電纜連接開孔的區域中)具有傾角,因而更易于將電纜向下傾斜地引出殼體,從而可以此種方式獲得上述人體工學的優點。通過使握把的抓握部具有對應的傾角,獲得以下優點即電插頭可置于人的手上, 通常是置于人的食指的某些部分上,即實際上“懸”在那里一實際上是在電插頭的前部區域,且平行于插入部延伸,而后部區域是實際由人的手所抓握的區域,可使用人的手來操縱電插頭,尤其是前后移動電插頭并使電插頭處于正確的位置及/或取向。就此而言,一非常優選的實施例是電纜管道及抓握部在至少某些區段中相互平行延伸、或優選地是完全地相互平行延伸。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優選的改進形式,還使握把的抓握部具有一與插入部縱向平行延伸的區域,且電纜連接開孔設置于此區域的下方。在上文所述的握把的握持中,即當電插頭 “懸”于手的食指的區域上且由握持所述抓握部的后部區域的手操縱插頭時,通過此處所述的設計可實現甚至更大的人體工學效果。提供至電插頭的一電纜可實質上設置于與插入部的縱向平行延伸的抓握部的前部區域的正下方。最后,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優選的改進形式,使握把的抓握部的背離插入部的區域在導槽的縱向上突伸至電纜連接開孔之外。這意味著握把的抓握部的后部區域向下及/或向后突伸至電纜連接開孔區域之外。這也有利于對整個電插頭進行符合人體工學的握持,因為這使對提供至電插頭的電纜進行此種引導成為可能,從而只需輕微的力,而在正確拔出及插入電插頭(通常是水平地插入及/或拔出電插頭)時使用者必須克服這些力。本專利技術還涉及一種由如上所述的電插頭與附裝至所述電插頭的電纜形成的裝置, 其中所述電纜穿過所述電纜連接開孔及所述電纜管道進入所述電插頭的所述殼體中并與所述電觸點進行電接觸,其特征在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J·安德森,T·福勒,K·克魯姆,D·內姆,R·費爾德納,J·弗蘭克,
申請(專利權)人:鳳凰通訊兩合有限公司,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