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活頂尖,包括殼體,頂尖頭、頂尖頸和頂尖身,滾動軸承,推力軸承,軸承排,頂尖頭與頂尖頸之間為頂尖環;頂尖頸的上部為與滾動軸承的內套相配的錐體,下部為與推力軸承相配的柱體;滾動軸承的內套具有1∶10-1∶15的錐度,滾動軸承和推力軸承裝配于頂尖頸部與殼體之間;該活頂尖結構簡單、合理,加工成本低,精度高,承載能力強,工作可靠性好,可比現有技術提高工效1倍以上。(*該技術在2005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活頂尖,屬于一種用于車磨作業的輔助工裝具,特別是對大型和重型工件,例如軋輥,大軸等工件磨削加工時采用的活頂尖。重型和大型工件的磨削,在國內外一般都采用頂磨和托磨兩種形式,但各有優缺點,對于頂磨方式,頂尖采用死頂尖,并以頂尖孔為定位基準,工件頂起回轉磨削,死頂尖承受著數十噸的軸向力和徑向力,為此,對頂尖和頂尖孔的精度要求很高,工件數小時的旋轉,頂尖與頂尖孔間將產生劇烈的摩擦,所產生的摩擦熱將使死頂尖和頂尖孔發生形變,造成工件報廢,同時,也會因為頂尖孔的質量問題,常常需要修研頂尖孔,嚴重影響所加工的工件的質量,但頂磨形式操作簡單,輻助時間少,生產效率高;而托磨形式則相反,它的優點是磨削精度高,質量穩定,但對于數十噸的工件,托架和托塊長時間(數小時)承受這么大的載荷,易產生溫度,致使工件幾何尺寸控制難,托架調整復雜。因為活頂尖既具備死頂尖的優點,又能克服死頂尖的不足,在近幾年有長足的發展,中國專利94205478公開了一種活頂尖,包括由頂尖頭、頸、身組成的活頂尖部,保護套,滾動軸承,推力軸承,五組的軸承排,其中最主要的特點是滾動軸承內圈與推力軸承的推力環制成一體,并且其內環面均制成與頂尖頸相配的錐面,這些特點決定了該產品的缺陷,一方面,對于精度要求很高的活頂尖,加工上述一體結構的軸承內圈和推力軸承的推力環在精度上較難保證,制造成本也高,并且內環面均采用錐面也欠合理,另一方面,采用這種結構后,對于推力軸承,其尺寸大小受到限制,并且不可能采用現有成熟技術生產的推力軸承產品,最終不但使產品造價高,而且發現在生產的部分產品中,由于軸向力的作用,造成推力軸承中滾珠的破碎,這樣造成該活頂尖的破壞,也可能使所加工的工件報廢;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為磨削等工種提供一種新型活頂尖,它既具有括頂尖的優點,而且在結構上保證其精度和可靠性,承載能力強,并且結構安排合理,造價低。本技術的新型活頂尖,包括有殼體,頂尖頭、裝于殼體內的頂尖頸和頂尖身,滾動軸承,推力軸承,軸承排,其中頂尖頭與頂尖頸之間具有頂尖環;頂尖頸的上部為與滾動軸承的內套相配的錐體,下部為與推力軸承相配的柱體;滾動軸承的內套具有1∶10—1∶15的錐度,滾動軸承和處于滾動軸承之下的推力軸承裝配于頂尖頸部與殼體之間;軸承排裝于頂尖身與殼體之間。本技術的新型活頂尖,結構簡單、合理,加工成本低,精度高,其形位公差可達0.015MM,承載能力強,工作可靠性好,可比現有技術提高工效1倍以上。為詳細介紹本技術的新型活頂尖,以下結合附圖進行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新型活頂尖的結構示意圖。參見圖1,本技術的活頂尖,包括有殼體(5),頂尖頭(1)、裝于殼體(5)內的頂尖頸(11)和頂尖身(9),滾動軸承(3),推力軸承(6),軸承排(8),其特征在于頂尖頭(1)與頂尖頸(11)之間具有頂尖環(12);頂尖頸的上部為與滾動軸承(3)的內套(4)相配的錐體,下部為與推力軸承(6)相配的柱體;滾動軸承(3)的內套(4)具有1∶10~1∶15的錐度,滾動軸承(3)和處于滾動軸承(3)之下的推力軸承(6)裝配于頂尖頸部與殼體(5)之間;軸承排(8)裝于頂尖身(9)與殼體之間。滾動軸承(3)與頂尖環(12)的裝配間隙為0.06~0.20MM,配合滾動軸承(3)內套(4)的1∶10~1∶15的錐度,在使用時,本技術的活頂尖的頂尖頭受到軸向力(和徑向力)的作用,頂尖頭會產生向后部運動的趨勢,0.06~0.20MM的裝配間隙使其最大位移量為0.06~0.20MM,該位移量使滾動軸承(3)及內套(4)的徑向膨脹量為0.002MM左右,使滾動軸承(3),內套(4)及外殼(5)之間形成的配合界于動配合與過渡配合之間,保證頂尖運轉的高精度,最好的數值是滾動軸承(3)與頂尖環(12)的裝配間隙為0.10MM,滾動軸承(3)的內套(4)具有1∶12的錐度。頂尖身(9)與外殼(5)之間裝有軸承排(8),軸承排(8)還包括其中各軸承之間的隔套(7),軸承的數量最佳為6套,因為對于一種規格的頂尖,其中安裝軸承排部分的外殼的長度和直徑基本上是確定的,同時根據其受力狀況或標準,可以確定軸承排中每個軸承的大小及長度,依長期的經驗,6套的數量既符合受力的要求,也使頂尖身的運轉穩定。內裝軸承排的殼體后部的錐度為1∶10~1∶20,與機床的尾架等配合。殼體(5)前端安在一個封蓋(2),后端安有一個底帽(10),所述的底帽為殼體后部的內螺紋相配合,封蓋和底帽的作用是隔絕灰塵等進入頂尖與殼體之間的配合空間,圖1中以點劃線示出的是另一個帶鎖緊螺栓頭(13)的底帽,在頂尖身的尾部制有內螺紋孔,內螺紋孔與擰進殼體后部的鎖緊帽上的鎖緊螺栓(13)相配合,擰緊該底帽時,可鎖緊頂尖,使其與殼體之間暫時固緊,容許對頂尖頭進行修磨等作業進行。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活頂尖,包括有殼體(5),頂尖頭(1)、裝于殼體(5)內的頂尖頸(11)和頂尖身(9),滾動軸承(3),推力軸承(6),軸承排(8),其特征在于頂尖頭(1)與頂尖頸(11)之間具有頂尖環(12);頂尖頸的上部為與滾動軸承(3)的內套(4)相配的錐體,下部為與推力軸承(6)相配的柱體;滾動軸承(3)的內套(4)具有1∶10~1∶15的錐度,滾動軸承(3)和處于滾動軸承(3)之下的推力軸承(6)裝配于頂尖頸部與殼體(5)之間;軸承排(8)裝于頂尖身(9)與殼體之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活頂尖,其特征在于滾動軸承(3)與頂尖環(12)的裝配間隙為0.06~0.20MM。3.根據權利在求1或2所述的活頂尖,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軸承排(8)包括軸承之間的隔套(7),軸承的數量最佳為6套。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活頂尖,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殼體前端安在一個封蓋(2),后端安有一個底帽(10),所述的底帽為殼體后部的內螺紋相配合。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活頂尖,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后部殼體的錐度為1∶10~1∶20。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活頂尖,其特征在于上述的頂尖身的尾部制有內螺紋孔,內螺紋孔與擰進殼體后部的鎖緊帽上的鎖緊螺栓(13)相配合。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活頂尖,其特征在于滾動軸承(3)與頂尖環(12)的裝配間隙最佳為0.10MM。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活頂尖,其特征在于滾動軸承(3)的內套(4)具有1∶12的錐度。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活頂尖,包括殼體,頂尖頭、頂尖頸和頂尖身,滾動軸承,推力軸承,軸承排,頂尖頭與頂尖頸之間為頂尖環;頂尖頸的上部為與滾動軸承的內套相配的錐體,下部為與推力軸承相配的柱體;滾動軸承的內套具有1∶10-1∶15的錐度,滾動軸承和推力軸承裝配于頂尖頸部與殼體之間;該活頂尖結構簡單、合理,加工成本低,精度高,承載能力強,工作可靠性好,可比現有技術提高工效1倍以上。文檔編號B23B23/00GK2225917SQ9521777公開日1996年5月1日 申請日期1995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1995年9月25日專利技術者李虎孟 申請人:李虎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活頂尖,包括有殼體(5),頂尖頭(1)、裝于殼體(5)內的頂尖頸(11)和頂尖身(9),滾動軸承(3),推力軸承(6),軸承排(8),其特征在于:頂尖頭(1)與頂尖頸(11)之間具有頂尖環(12);頂尖頸的上部為與滾動軸承(3)的內套(4)相配的錐體,下部為與推力軸承(6)相配的柱體;滾動軸承(3)的內套(4)具有1∶10~1∶15的錐度,滾動軸承(3)和處于滾動軸承(3)之下的推力軸承(6)裝配于頂尖頸部與殼體(5)之間;軸承排(8)裝于頂尖身(9)與殼體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虎孟,
申請(專利權)人:李虎孟,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41[中國|河南]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