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的立式加工中心線性導軌防水防屑結構,包括第一部件和設置在第一部件上的線性導軌以及滑動配置在線性導軌上的第二部件,在線性導軌的外側設置有防水防屑構件,其防水防屑構件包括固定在第一部件上的第一擋板和固定在第二部件上的第二擋板,第二擋板的底部設置有一開口朝向線性導軌的U形防水防屑槽,第一擋板的頂部設置有一防水防屑邊,防水防屑邊延伸進U形防水防屑槽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線性導軌外側設置有互扣結構形式的防水防屑構件,可以有效的減少因多次反彈而使切削液、切削殘渣進入導軌安裝位置,其安裝簡便,利于調整及維修。(*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立式加工中心
,特別涉及一種立式加工中心線性導軌防水防屑結構。
技術介紹
立式加工中心的導軌形式主要有線軌和硬軌兩種形式。硬軌形式的機床常用于有效載荷要求大,快速位移小的情況。線性導軌雖然相對于同型號的硬軌來說載荷比較小,但是其具有定位精度高,重現性佳,適合高速化使用,互換性好,安裝方便等優點。線性導軌的使用環境相對于硬軌要求比較高,如防護不當使切削液或切削殘渣進入導軌安裝位置,則會對線性導軌的移動造型一定的阻礙,嚴重的可能會影響機床精度,降低導軌的使用壽命,增加其維修成本,造成不利影響。·參見圖1,現有線性導軌I的防屑方式為遮擋時,是在安裝在線性導軌I上的滑動部件2的兩側各安裝有一擋板3、4。此方式可對擋板3、4所處的范圍內進行局部防屑,拉罩下部未設防屑擋板。這樣的防屑方式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切削殘渣還是會進入線性導軌I安裝處,對對線性導軌I的移動造型一定的阻礙,嚴重的可能會影響機床精度,降低導軌的使用壽命,增加其維修成本,造成不利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一種立式加工中心線性導軌防水防屑結構,以解決上述所產生的問題。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立式加工中心線性導軌防水防屑結構,包括第一部件和設置在第一部件上的線性導軌以及滑動配置在所述線性導軌上的第二部件,在所述線性導軌的外側設置有防水防屑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防屑構件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上的第一擋板和固定在所述第二部件上的第二擋板,所述第二擋板的底部設置有一開口朝向線性導軌的U形防水防屑槽,所述第一擋板的頂部設置有一防水防屑邊,所述防水防屑邊延伸進所述的U形防水防屑槽內。所述第一擋板上的防水防屑邊的長度與所述第一部件的長度同長。所述第一擋板上的防水防屑邊與第一擋板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上的一部份之間的夾角>90°,優選為98° ;所述U形防水防屑槽的下槽邊與防水防屑邊平行。所述第一擋板上的防水防屑邊的下表面與所述U形防水防屑槽的下槽邊的內表面之間的距離為2 3mm,優選為3mm。所述第一擋板上的防水防屑邊的外緣與所述U形防水防屑槽槽底之間的距離為2 3mm,優選為3mm。在本技術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部件為滑鞍,第二部件為工作臺。在所述工作臺四周設置有接油盤。在所述工作臺的前側安裝有一前擋板,所述前擋板向下延伸至滑鞍前側的第一擋板處,構成一遮擋式防屑結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在線性導軌外側設置有互扣結構形式的防水防屑構件,可以有效的減少因多次反彈而使切削液、切削殘渣進入導軌安裝位置,其安裝簡便,利于調整及維修。同時在工作臺的四周設置有接油盤,可以阻止切削液的順流現象,有效減小導軌內部進入異物的現象。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立式加工中心線性導軌防水防屑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立式加工中心線性導軌防水防屑結構正面示意圖。圖3為圖2的A-A剖視圖。圖4為圖3的K部放大示意圖。圖5為接油盤與工作臺之間的安裝示意圖。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詳細描述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專利的具體實施方式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行闡述。參見圖2至圖5,圖中給出的立式加工中心線性導軌防水防屑結構包括滑鞍100、工作臺200,在滑鞍100上安裝有前、后線性導軌300、300a,工作臺200滑動配置在前、后線性導軌300、300a上。在工作臺200的四周安裝有接油盤400。接油盤400可以將切削液導流回護罩內部,降低其沿工作臺流入前、后線性導軌300、300a安裝位置的可能。在前、后線性導軌300、300a的外側各設置有一個防水防屑結構500、500a。防水防屑結構500由一塊后擋板510和一塊后下擋板520構成,其中后擋板510固定在工作臺200后側上且位于接油盤400的下方,該后擋板510向下延伸接近滑鞍100的位置,在該后擋板510的底部設置有一開口朝向線性導軌300的U形防水防屑槽511 ;后下擋板520的橫截面呈大致成“與”字形狀,其固定在滑鞍100的前側,頂部設置有一防水防屑邊521,長度與滑鞍100的長度同長。可遮擋拉罩600下部和前線性導軌300安裝處之間的間隙。防水防屑邊521延伸進U形防水防屑槽511內,兩者成為互扣結構形式的防水防屑結構。防水防屑結構500a由一塊前擋板510a和一塊前下擋板520a構成,其中前擋板510a固定在工作臺200前側上且位于接油盤400的下方,該前擋板510a向下延伸接近滑鞍100的位置,在該前擋板510a的底部設置有一開口朝向線性導軌300a的U形防水防屑槽511a ;前下擋板520a的橫截面呈大致成“與”字形狀,其固定在滑鞍100的前側,頂部設置有一防水防屑邊521a,長度與滑鞍100的長度同長。可遮擋拉罩600下部和后線性導軌300a安裝處之間的間隙。防水防屑邊521a延伸進U形防水防屑槽511a內,兩者成為互扣結構形式的防水防屑結構。在工作臺200的側安裝有一前擋板700a,前擋板700a向下延伸至前下擋板520a最下面的轉折處522a處,構成一遮擋式防屑結構。參見圖4,后下擋板520上的防水防屑邊521與后下擋板520固定在滑鞍100上的一部份523之間的夾角為98°,前下擋板520a上的防水防屑邊521a與前下擋板520a固定在滑鞍100上的一部份523a之間的夾角為98° ;可有效阻止切削殘渣及切削液的彈入,降低拉罩600下部進入殘余物的可能。U形防水防屑槽511 (511a)的下槽邊512(512a)與防水防屑邊521 (521a)平行,即向下傾斜8°,U形防水防屑槽511a的下槽邊512a與防水防屑邊521a平行,即向下傾斜8° o同時,防水防屑邊521的下表面與U形防水防屑槽511的下槽邊512的內表面之間的距離為3mm,防水防屑邊521a的下表面與U形防水防屑槽511a的下槽邊512a的內表面之間的距離為3mm。防水防屑邊521的外緣與U形防水防屑槽511槽底之間的距離為3mm,防水防屑邊521a的外緣與U形防水防屑槽511a槽底之間的距離為3mm。·對于防水防屑邊521的下表面與U形防水防屑槽511的下槽邊512的內表面之間的距離和防水防屑邊521的外緣與U形防水防屑槽511槽底之間的距離的設置,以及防水防屑邊521a的下表面與U形防水防屑槽511a的下槽邊512a的內表面之間的距離和防水防屑邊521a的外緣與U形防水防屑槽511a槽底之間的距離的設置,經現場使用情況及多次試驗表明,可以多次彈入導軌安裝處的切削殘洛2mm至3_的居多。如預留2mm,對零件制作要求甚高,會增加制作成本,故選擇3mm間隙為最佳。U形防水防屑槽511的下槽邊512與防水防屑邊521平行,即向下傾斜8°,U形防水防屑槽511a的下槽邊512a與防水防屑邊521a平行,即向下傾斜8°,可以將濺至后擋板510和前擋板510a上的切削液導流回護罩內部,順帶將小于3mm的切削殘渣帶走,可以有效的減少因多次反彈而使切削液、切削殘渣進入前、后線性導軌300、300a安裝位置,從而達到導軌的防水防屑的目的。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專利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特征,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專利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立式加工中心線性導軌防水防屑結構,包括第一部件和設置在第一部件上的線性導軌以及滑動配置在所述線性導軌上的第二部件,在所述線性導軌的外側設置有防水防屑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防屑構件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上的第一擋板和固定在所述第二部件上的第二擋板,所述第二擋板的底部設置有一開口朝向線性導軌的U形防水防屑槽,所述第一擋板的頂部設置有一防水防屑邊,所述防水防屑邊延伸進所述的U形防水防屑槽內。
【技術特征摘要】
1.立式加工中心線性導軌防水防屑結構,包括第一部件和設置在第一部件上的線性導軌以及滑動配置在所述線性導軌上的第二部件,在所述線性導軌的外側設置有防水防屑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防屑構件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上的第一擋板和固定在所述第二部件上的第二擋板,所述第二擋板的底部設置有一開ロ朝向線性導軌的U形防水防屑槽,所述第一擋板的頂部設置有一防水防屑邊,所述防水防屑邊延伸進所述的U形防水防屑槽內。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加工中心線性導軌防水防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擋板上的防水防屑邊的長度與所述第一部件的長度同長。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加工中心線性導軌防水防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擋板上的防水防屑邊與第一擋板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上的一部份之間的夾角> 90°,所述U形防水防屑槽的下槽邊與防水防屑邊平行。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加工中心線性導軌防水防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擋板上的防水防屑邊與第一擋板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上的一部份之間的夾角為98°。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加工中心線性導軌防水防屑結構,其特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顧立柱,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斌盛電子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