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端接光纖的LC型光纖連接器,其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包括具有LC型的外殼和被構造為與LC型插座配合的正面,所述殼體包括設置在所述外殼的表面上并被構造為配合所述LC型插座的彈性閂鎖。所述主干被構造為在其第一部分上配合所述外殼的外表面,且其包括設置在其第二部分上的安裝結構,其被構造為配合套管。卡圈體設置在所述殼體內,并保持在所述外殼和所述主干之間。所述卡圈體包括設置在所述卡圈體第一部分內的預埋光纖,所述預埋光纖安裝在插針內,并具有靠近所述插針的端面的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機械接續設置在所述卡圈體的第二部分內,并且所述機械接續被構造為將所述預埋光纖的所述第二末端接合到光纖。所述主干還包括光纖護套夾持部分,所述光纖護套夾持部分在啟動后夾持住圍繞部分光纖的護套部分。所述套管在配合到所述主干后啟動所述主干的所述光纖護套夾持部分。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光纖連接器。
技術介紹
電信行業使用的機械接續光纖連接器已為人們所知。例如,LC、ST、FC和SC光連接器是廣泛使用的。LC連接器是90年代初由朗訊公司作為小形狀系數的光連接器開發的。與其他標準的連接器格式相比,這些連接器具有大約一半規模的尺寸。這種較小的尺寸可容許配線架中較高的密度,從而節省使用它們的中心局和數據中心的成本。最初的LC連接器是通過把裸光纖插入到中空插針里并用通常是環氧基的粘合劑將光纖粘結到插針里面制成的。常規LC連接器的結構和制造資料在US 5,461,690、US 5, 579, 425,US 5, 638, 474,US 5, 647, 043,US5, 481, 634,US 5,719,977 和 US 6,206,581 中有所描述。新近以來,已經開發了使用熱熔粘合劑,而不是環氧基粘合劑的LC連接器,如US 7,147,384 中所述。常規的LC連接器可能需要多步研磨程序,這些程序必須以受控的方式仔細地進行,以便在光纖和插針的端部實現 高度的研磨,同時在插針的端部維持適當的球形半徑,且同時保持適當的插針長度。當連接器為APC(角度研磨連接器)類型時,制作這種連接器需要進一步提高仔細的程度。由于這些類型的要求,這些常規的連接器不能很好地適合于現場安裝。如上所述, 需要粘合劑以將標準的LC連接器安裝至光纖。在現場進行這種處理可能是棘手且費時的。 另外,組裝后研磨要求技術人員的熟練程度較高。另外已知的是如日本專利No. 3445479、美國專利No. 7,637,673和美國專利 No. 7,556,438中所述的混合光接合連接器。然而,這些混合接續連接器與標準連接器格式不相容,并且需要在現場對連接器進行大量的分段組裝。連接器的多個小件的處理和定向可能會導致不正確的連接器組裝,這可能導致性能降低或增加光纖受損的機會。新近以來,美國專利No. 7,369,738描述了一種光纖連接器,該光纖連接器包括設置在插針中的預研磨的預埋光纖,其以機械接續與現場光纖接續。這被稱作NPC連接器,現在可商購自3M公司。可以得到的小形狀系數連接器包括Pretium LC (可得自Corning)、 Fast LC(可得自 Fujikura)、Opticam LC(可得自 Panduit)和 Lightcrimp LC(可得自 Tyco)。另一項專利公開美國專利公開No. 2009/0269014 Al描述了具有接續元件的現場可端接LC格式光連接器。這種連接器現在也可通過3M公司商購獲得。另一種現場可端接光連接器在美國專利公開No. 2011/0044588 Al中有所描述,其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技術實現思路
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面,用于端接光纖的LC型光纖連接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包括具有LC型的外殼和被構造為與LC插座配合的正面,殼體包括設置在外殼的表面上并被構造為接合LC插座的彈性閂鎖。所述主干被構造為在其第一部分上配合外殼的外表面,和包括設置在其第二部分上的安裝結構,所述其第二部分被構造為配合套管。卡圈體設置在殼體內,并保持在外殼和主干之間。該卡圈體包括設置在該卡圈體第一部分內的預埋光纖, 該預埋光纖安裝在插針內,并具有靠近插針端面的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該機械接續設置在該卡圈體的第二部分內,并被構造為使預埋光纖第二末端與光纖相接續。所述主干還包括光纖護套夾持部分,所述光纖護套夾持部分在啟動后夾持住圍繞部分光纖的護套部分。 所述套管在裝配到所述主干后啟動所述主干的所述光纖護套夾持部分。在另一方面中,用于端接光纖的光連接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包括外殼和被構造為與相應格式的插座相配合的正面。主干被構造為在其第一部分上配合外殼的外表面,和包括設置在其第二部分上的安裝結構。套管被構造為適配主干的安裝結構。卡圈體設置在殼體內,并保持在外殼和主干之間。該卡圈體包括設置在該卡圈體第一部分內的預埋光纖, 該預埋光纖安裝在插針內,并具有靠近插針端面的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卡圈體包括具有槽的后部,所述槽形成于后端口處的外表面。該機械接續設置在該卡圈體的第二部分內,并被構造為使預埋光纖的第二末端與光纖相接續。主干還包括光纖護套夾持部分,所述光纖護套夾持部分在啟動后夾持住圍繞部分光纖的護套部分,并且其中套管在裝配到所述主干后啟動所述主干的所述光纖護套夾持部分。在又一方面中,用于端接FRP光纜的光纖連接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包括外殼和被構造為與相應格式的插座相配合的正面。主干被構造為在其第一部分上配合外殼的外表面,和包括設置在其第二部分上的安裝結構。套管被構造為配合主干的安裝結構。卡圈體設置在殼體內,并保持在外殼和主干之間。該卡圈體包括設置在該卡圈體第一部分內的預埋光纖,該預埋光纖安裝在插針內,并具有靠近插針端面的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卡圈體包括具有槽的后部,所述槽形成于后端口的外表面處。該機械接續設置在該卡圈體的第二部分內,并被構造為使預埋光纖的第二末端與光纖相接續。主干還包括光纖護套夾持部分,所述光纖護套夾持部分在啟動后夾持住圍繞部分光纖的護套部分,并且其中套管在裝配到所述主干后啟動所述主干的所述光纖護套夾持部分。上述本專利技術的
技術實現思路
并非意圖描述本專利技術的每一個說明性實施例或每種實施方式。附圖及其后的具體實施方式更具體地例證了這些實施例。附圖說明將參照附圖進一步描述本專利技術,其中圖IA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的光連接器的等軸視圖。圖IB為圖IA的光連接器的分解圖。圖IC為圖IB的示例性光連接器移除套管后的另一個等軸視圖。圖ID為圖IB的光連接器的套管和主干的局部剖視圖。圖IE為圖IA的光連接器從相對側觀看的等軸視圖。圖2A為具有光纜的光連接器在與插座配合之前的等軸視圖。圖2B為圖2A的光連接器的另一個等軸視圖。圖3A和3B分別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方面的端蓋的等軸視圖和側視圖。圖4為根據本專利技術另一個方面的替代形式的主干的等軸視圖。圖5A和5B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另一個方面的替代形式的主干的等軸視圖。圖6A為根據本專利技術另一個方面的替代形式的卡圈體的等軸視圖。圖6B為根據本專利技術另一個方面的安裝在主干內的圖5A的替代形式的卡圈體的近距離局部視圖。雖然本專利技術接受各種修改形式和替代形式,但其具體方式已在附圖中以舉例的方式示出,并且將對其進行詳細描述。然而,應當理解其目的并非在于將本專利技術局限于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相反,其目的在于涵蓋落在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專利技術范圍內的所有修改形式、等同形式和替代形式。具體實施方式在以下具體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中,將引用構成本文一部分的附圖,這些附圖以舉例說明本專利技術可能實施的具體實施例的方式示出。就這一點而言,諸如“頂部”、“底部”、 “前”、“后”、“前部”、“朝前”和“尾部”等定向術語應結合圖示所描述的取向使用。因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元件可設置為多個不同取向,所以定向術語的使用是為了說明,而不具有任何限制性。應當理解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范圍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他實施例,并且可以進行結構性或邏輯性的修改。本專利技術涉及光纖連接器。具體地講,示例性實施例的光纖連接器是LC型光纖連接器,該具有緊湊長度的光纖連接器能夠直接現場端接護套光纜。另外,直接的現場端接可以在不使用連接器端接平臺或單獨的壓接工具的情況下實現。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端接光纖的LC型光纖連接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包括具有LC型的外殼和被構造為與LC插座配合的正面,所述殼體包括設置在所述外殼的表面上并被構造為配合所述LC插座的彈性閂鎖;主干,所述主干被構造為在其第一部分上配合所述外殼的外表面,和包括設置在其第二部分上的安裝結構;套管,所述套管被構造為配合所述主干的所述安裝結構;卡圈體,所述卡圈體設置在所述殼體中并保持在所述外殼與所述主干之間,其中所述卡圈體包括設置在所述卡圈體的第一部分中的預埋光纖,所述預埋光纖安裝在插針中并具有靠近所述插針的端面的第一末端以及第二末端;以及設置在所述卡圈體的第二部分中的機械接續裝置,所述機械接續裝置被構造為將所述預埋光纖的所述第二末端接續到光纖,其中所述主干還包括光纖護套夾持部分,所述光纖護套夾持部分在啟動后夾持住圍繞部分光纖的護套部分,并且其中所述套管在裝配到所述主干后啟動所述主干的所述光纖護套夾持部分。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唐納德·K·拉森,韋斯利·A·賴達,丹尼爾·J·崔德威,馬丁·G·阿夫勒鮑,大衛·岡薩雷斯,丹尼爾·H·亨德森,威廉·G·艾倫,
申請(專利權)人:三M創新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