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液壓模塊性能試驗臺及試驗方法,旨在彌補目前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液壓模塊進行性能測試與標定設備不足的問題。其包括供油系統與試驗附屬油路。試驗附屬油路包括3號快換接頭,4號快換接頭、5號快換接頭,6號快換接頭、7號快換接頭、8號快換接頭;3號快換接頭至8號快換接頭和被測的液壓模塊的2號油口至7號油口管路連接;供油系統包括1號油液過濾器、三相異步電動機、柔性聯軸器、液壓齒輪泵、2號油液過濾器與1號快換接頭,三相異步電動機通過柔性聯軸器與液壓齒輪泵連接,1號油液過濾器、液壓齒輪泵、2號油液過濾器與1號快換接頭依次管路連接,1號快換接頭與被測的液壓模塊的1號油口管路連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對自動變速器的試驗臺,更確切地說,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對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液壓模塊性能進行測試的試驗臺及試驗方法。
技術介紹
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由于具有很好的換擋品質和車輛動力性、經濟性以及傳動效率高的優點目前在汽車變速器市場上是各個汽車廠家開發的熱點,是A級以上乘用車自動變速箱的首選技術。對于已廣泛采用的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電液控制系統也就是液壓模塊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液壓模塊中各個檔位電磁閥的測試標定一般是在與變速箱系統集成后安裝在整車上完成的,而傳統的液壓模塊臺架試驗就是用穩壓電源驅動電磁閥,用壓力表來測試各個電磁閥的壓力或流量特性,這樣在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開發過程中會造成如下兩個問題I.輸入的電磁閥驅動信號不能如實地模擬車輛實際工作狀態,尤其對于比例電磁閥,其驅動頻率信號很難控制;2.對于要測試的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液壓模塊,如何進行臺架試驗的測試與電磁閥的標定都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是單獨測試液壓模塊上每個電磁閥的工作特性,不能和整車進行聯合標定,在新產品開發初期會延長開發周期,提高成本。已有一種自動變速器電磁閥試驗系統及試驗方法,是在自動變速器電磁閥維修過程中,起到對電磁閥性能進行測試的試驗臺,以期能夠準確地測試出電磁閥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但已有技術并沒有解決新開發的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液壓模塊在試驗臺上進行性能測試與標定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彌補目前新開發的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液壓模塊進行性能測試與標定的設備不足,提供了一種。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所述的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液壓模塊性能試驗臺包括試驗附屬油路和供油系統。所述的試驗附屬油路包括3號快換接頭,I號壓力傳感器、2號壓力傳感器、4號快換接頭、5號快換接頭,3號壓力傳感器、4號壓力傳感器、6號快換接頭、7號快換接頭、I號流量傳感器、5號壓力傳感器、6號壓力傳感器、2號流量傳感器、8號快換接頭、I號可變節流閥、散熱器、3號油液過濾器、2號可變節流閥、2號換擋油缸、I號換擋油缸、2號離合器油缸與I號離合器油缸。I號離合器油缸的進出油口和I號壓力傳感器的進油口與3號快換接頭的一端管路連接;2號離合器油缸的進出油口和2號壓力傳感器的進油口與4號快換接頭的一端管路連接;1號換擋油缸的進出油口和3號壓力傳感器的進油口與5號快換接頭的一端管路連接;2號換擋油缸的進出油口和4號壓力傳感器的進油口與6號快換接頭的一端管路連接;7號快換接頭的另一端與I號流量傳感器的一端管路連接,I號流量傳感器的另一端和2號節流閥的一端管路連接,2號節流閥的回油口與供油系統中的油箱管路連接,5號壓力傳感器的進油口與I號流量傳感器的回油口管路連接;8號快換接頭的另一端與2號流量傳感器的一端管路連接,2號流量傳感器的出油口與3號油液過濾器的一端管路連接,3號油液過濾器的另一端與散熱器的一端管路連接,散熱器的另一端與I號可變節流閥的一端管路連接,I號可變節流閥的另一端與供油系統中的油箱管路連接,6號壓力傳感器的進油口與2號流量傳感器的出油口管路連接。技術方案中所述的3號快換接頭的另一端與被測的液壓模塊的2號油口管路連接,4號快換接頭的另一端與被測的液壓模塊的3號油口管路連接,5號快換接頭的另一端與被測的液壓模塊的4號油口管路連接,6號快換接頭的另一端與被測的液壓模塊的5號油口管路連接,7號快換接頭的一端與被測的液壓模塊的6號油口管路連接,8號快換接頭的一端與被測的液壓模塊的7號油口管路連接。技術方案中所述的3號快換接頭、4號快換接頭、5號快換接頭,6號快換接頭、7號快換接頭與8號快換接頭結構相同。所述的I號壓力傳感器、2號壓力傳感器、3號壓力傳感器、4號壓力傳感器、5號壓力傳感器與6號壓力傳感器結構相同,皆米用型號為PTS503-2. 5Mpa的壓力傳感器。所述的I號流量傳感器與2號流量傳感器結構相同,皆采用型號為LWGY-10的流量傳感器。所述的I號可變節流閥與2號可變節流閥結構相同。技術方案中所述的供油系統包括油箱、I號油液過濾器、三相異步電動機、柔性聯軸器、液壓齒輪泵、2號油液過濾器、壓力表、I號快換接頭、直動式溢流閥和2號快換接頭。I號油液過濾器出油口與液壓齒輪泵的進油口管路連接,I號油液過濾器置于在油箱中的液壓油內,液壓齒輪泵的出油口與2號油液過濾器的進油口管路連接,2號油液過濾器的出油口和壓力表、直動式溢流閥的進油口與I號快換接頭的進油口管路連接,直動式溢流閥的出油口與油箱管路連接,2號快換接頭的出油口與油箱管路連接,液壓齒輪泵的輸入軸與柔性聯軸器的一端固定連接,柔性聯軸器的另一端與三相異步電動機的輸出軸固定連接。技術方案中所述的I號快換接頭的出油口與被測的液壓模塊的I號油口管路連接,2號快換接頭的進油口與被測的液壓模塊的8號油口管路連接。技術方案中所述的I號快換接頭與2號快換接頭結構相同;所述的柔性聯軸器是型號為GTM-6897的柔性聯軸器;所述的壓力表為采用雷爾達型號為YN60ZT-3. 5MPa的耐震壓力表;液壓齒輪泵采用型號是CB-B2. 5液壓泵;三相異步電動機采用型號為YS-7124的電動機。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油箱的底端與換油截止閥的一端管路連接。一種采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液壓模塊性能試驗臺測試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液壓模塊性能的試驗方法,步驟如下I)利用在筆記本電腦上安裝好的飛思卡爾公司出版的專業軟件FreescaleCodeffarrior IDE中自帶的程序編輯器編輯試驗所需要的控制程序,然后筆記本電腦通過程序下載器P&E USB Multilink把控制程序下載到變速箱控制單元TCU中;2)將已下載控制程序的變速箱控制單元TCU用線束與液壓模塊和各傳感器的輸出端接口接通,再將變速箱控制單元TCU的通信接口與總線記錄儀Vector CANcaseXL的接口用數據線連接到一起,同時將總線記錄儀Vector CANcaseXL的另一個接口與筆記本電腦的USB接口用專用的數據線連接起來,并完成外圍線束的連接;將安裝好的被測的液壓模塊的I號油口與供油系統中的I號快換接頭的出油口連接,完成試驗的準備工作; 3)接通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液壓模塊性能測試試驗臺電源,啟動試驗臺的液壓齒輪泵進行供油,并緩慢調整直動式溢流閥的調壓手柄將主油路的壓力調整到液壓模塊需要的2MPa,按照實際車輛運行時各檔位對電磁閥的動作要求,模擬占空比可調的頻率信號驅動各個檔位工作的電磁閥,并同時利用程序軟件Vector CANape在筆記本電腦上對各傳感器采集的信號進行監控及試驗數據的采集記錄;4)將采集到的試驗數據統一整理,對不同檔位的試驗數據整理成表格的形式,繪制電磁閥的電流-壓力特性曲線圖,研究電磁閥的特性,通過比較試驗結果和設計要求的指標,如果試驗結果偏差超過10%,則可判斷被測的液壓模塊整體的性能未達到設計要求,需要對被測的液壓模塊進行相應的優化改進。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I.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利用變速箱控制單元TCU來驅動液壓模塊上的各個電磁閥,可以根據實際車輛運行時的電磁閥工作狀態來設定驅動電磁閥的信號,這樣使得電磁閥的工作狀態符合實際車輛不同運行時的工況;2.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可以將整個雙離合器自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液壓模塊性能試驗臺,包括供油系統(3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液壓模塊性能試驗臺還包括試驗附屬油路(37);所述的試驗附屬油路(37)包括3號快換接頭(15),1號壓力傳感器(16)、2號壓力傳感器(17)、4號快換接頭(18)、5號快換接頭(19),3號壓力傳感器(20)、4號壓力傳感器(21)、6號快換接頭(22)、7號快換接頭(23)、1號流量傳感器(24)、5號壓力傳感器(25)、6號壓力傳感器(26)、2號流量傳感器(27)、8號快換接頭(28)、1號可變節流閥(29)、散熱器(30)、3號油液過濾器(31)、2號可變節流閥(32)、2號換擋油缸(33)、1號換擋油缸(34)、2號離合器油缸(35)與1號離合器油缸(36);1號離合器油缸(36)的進出油口和1號壓力傳感器(16)的進油口與3號快換接頭(15)的一端管路連接;2號離合器油缸(35)的進出油口和2號壓力傳感器(17)的進油口與4號快換接頭(18)的一端管路連接;1號換擋油缸(34)的進出油口和3號壓力傳感器(20)的進油口與5號快換接頭(19)的一端管路連接;2號換擋油缸(33)的進出油口和4號壓力傳感器(21)的進油口與6號快換接頭(22)的一端管路連接;7號快換接頭(23)的另一端與1號流量傳感器(24)的一端管路連接,1號流量傳感器(24)的另一端和2號節流閥(32)的一端管路連接,2號節流閥(32)的回油口與供油系統(38)中的油箱(2)管路連接,5號壓力傳感器(25)的進油口與1號流量傳感器(24)的回油口管路連接;8號快換接頭(28)的另一端與2號流量傳感器(27)的一端管路連接,2號流量傳感器(27)的出油口與3號油液過濾器(31)的一端管路連接,3號油液過濾器(31)的另一端與散熱器(30)的一端管路連接,散熱器(30)的另一端與1號可變節流閥(29)的一端管路連接,1號可變節流閥(29)的另一端與供油系統(38)中的油箱(2)管路連接,6號壓力傳感器(26)的進油口與2號流量傳感器(27)的出油口管路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雷雨龍,李興忠,孫少華,楊成,李培軍,葉萬華,游同生,
申請(專利權)人:吉林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