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大型弧形墻施工方法,所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測量定位,搭設腳手架;安裝弧形柱內型鋼柱;于所述型鋼柱四周綁扎鋼筋;測量定位并于所述型鋼柱上安裝弧形環梁內部鋼筋,綁扎固定;于鋼筋上安裝并固定弧形柱及弧形環梁模板;澆注混凝土成形弧形柱和弧形環梁;測量制作弧形板,于所述弧形柱及弧形環梁上安裝固定所述弧形板。本發明專利技術大型弧形墻施工方法采用豎向分段施工,逐層搭設弧形柱和弧形環梁內部型鋼及鋼筋結構,綁扎模板,澆注成型,再于澆注好的弧形柱和弧形環梁上繼續建設上層弧形柱和弧形環梁,最后將在場外設計制作好的弧形板安裝到弧形柱和弧形環梁上,根據實施效果進行工藝改進。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墻體建筑領域,尤其是一種。
技術介紹
大型弧形墻由于弧度大,曲面復雜,主體為弧形空間結構造型,外部結構柱、梁、墻多為弧形構件,結構整體測控量大,測量精度要求高,軸線標高豎向傳遞次數多,固無法使用常規的高層測量手段來測量定位,施工難度較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精密易操作的。為實現上述技術效果,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所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測量定位,搭設腳手架;安裝弧形柱內型鋼柱;于所述型鋼柱四周綁扎鋼筋;測量定位并于所述型鋼柱上安裝弧形環梁內部鋼筋,綁扎固定;于鋼筋上安裝并固定弧形柱及弧形環梁模板;澆注混凝土成形弧形柱和弧形環梁; 測量制作弧形板,于所述弧形柱及弧形環梁上安裝固定所述弧形板。所述方法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弧形柱及弧形環梁模板分解為若干個單元塊體,相鄰兩根弧形環梁和相鄰兩根弧形柱之間單獨配置模板。所述方法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測量定位時采用控制點豎向傳遞原則,首層平面放線直接依據首層平面控制網,其它樓層平面放線,從地面控制網引投到高空。所述方法進一步的改進在于,通過以下方法測量定位弧形柱和弧形環梁根據弧度將弧形柱和弧形環梁分成若干單位體;通過利用BM的協助計算得出每段單位體的控制點三維極坐標;分別對環向軸線與徑向軸線進行測量布控。所述方法進一步的改進在于,通過以下方法測量定位弧形板通過BIM輔助將所述弧形板劃分成若干網格塊;豎向按劃分網格的高度將墻體劃分成若干斷面體,并通過計算得出各斷面內網格角點控制線三維極坐標; 利用測放控制線的方法進行結構定位控制。所述方法進一步的改進在于,在安裝所述模板時利用模板支撐系統和外架系統固定。所述方法進一步的改進在于,在所述模板內側安裝倒梯形膠條,待混凝土澆筑完成拆模后取下所述膠條形成誘導縫。本專利技術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是采用豎向分段施工,逐層搭設弧形柱和弧形環梁內部型鋼及鋼筋結構,綁扎模板,澆注成型,再于澆注好的弧形柱和弧形環梁上繼續建設上層弧形柱和弧形環梁,最后將在場外設計制作好的弧形板安裝到弧形柱和弧形環梁上,根據實施效果進行工藝改進。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大型弧形墻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大型弧形墻的結構模型。圖3是本專利技術大型弧形墻的弧形環梁與弧形柱內外控法測量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大型弧形墻的弧形板截面測量控制局部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為利于對本專利技術結構的進一步了解,本專利技術以圖I的一較佳實施例作說明。參閱圖I和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的大型弧形墻I是由500X550弧形柱11、與之相交的350X500弧形環梁12和厚150弧形板13組成的殼狀壁式框架結構體系,弧形柱11內置H200 X 150 X 6 X 8型鋼,弧形梁主筋面筋、底筋均5 Φ 25鋼筋,10. 45m、14. 9m和23. 9m標高位置的弧形環梁12內置H200 X 100 X 8 X 12型鋼,頂部26. 9m標高水平弧形環梁350 X 500,長約60m,頂部25. 4m標高與之相連的斜梁寬500mm,斜梁的高度待設計確定。大型弧形墻I采用豎向分段施工。本專利技術大型弧形墻的具體施工如下測量定位,搭設腳手架;安裝弧形柱內型鋼柱;于所述型鋼柱四周綁扎鋼筋;測量定位并于所述型鋼柱上安裝弧形環梁內部鋼筋,綁扎固定;于鋼筋上安裝并固定弧形柱及弧形環梁模板;澆注混凝土成形弧形柱和弧形環梁;測量制作弧形板,于所述弧形柱及弧形環梁上安裝固定所述弧形板。其中,該工程施工注意事項如下I、測量定位施工測量準備工作包括圖紙的審核,測量定位依據點的交接與校核,人員的組織及測量儀器的選擇、檢定與校核,測量方案的編制、論證與數據準備,工程重點、難點的分析與應對措施。施工測量精度受結構自振、風振、日照的影響大,擬采用增加施工測量基準層,減少激光準直儀的投測高度,以及通過測量基準層傳遞,采用計算機軟件自動處理動態測量數據,消除結構自振、風振對施工測量精度的影響。施工測量時進行測量控制基準點的豎向傳遞轉換,這樣可以減少投測高度過高的影響,保證控制測量的精度。平面控制基準點的豎向傳遞采用通過計算機技術處理的激光準直儀進行,且通過計算機軟件自動處理動態測量數據,消除結構風振、日照對施工測量精度的影響。高程控制基準點的豎向傳遞采用全站儀測天頂距法進行。利用計算機通過對激光接收靶上測得的結構自振、風振產生的擺動影響的激光接收點擺動振幅進行自動處理的方法解決結構自振、風振對垂直度測量控制精度的影響;通過在清晨同一時間進行垂直度測量時間的控制解決日照對垂直度測量精度的影響;通過固定的測量施工人員控制測量精度的人為誤差。(一)、平面測量a、軸線控制點的布設在地下室施工完成后,依據基坑邊布設的平面控制網,按照《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 - 93)四等導線網測量的精度要求,在±0. OOOm樓面(第I控制基準點層)布設軸線控制基準點,并用全球定位系統進行坐標校核,精度合格后作為地上部分平面控制依據。控制點所對應的各樓層澆筑混凝土頂板時,在垂直對應控制點位置上預留出200mmX200mm的孔洞,以便軸線向上投測。隨著施工的進程,樓部分軸線控制基準點分階段向上傳遞轉換。b、控制點傳遞原則為了保證核心筒的鉛垂性,使固定在底板面上的控制點精確傳遞至施工層,以控制施工層的各軸線,為保證傳遞精度,豎向傳遞必須分段投測。C、控制點傳遞方法平面控制點的豎向傳遞,首層平面放線直接依據首層平面控制網,其它樓層平面放線,根據規范要求,應從地面控制網引投到高空,不得使用下一樓層的定位軸線。平面控制點的豎向傳遞采用內控法,投點儀器選用天頂準直儀。在控制點上方架設好儀器,將激光鉛直儀架設在首層樓面基準點上,對中、整平后,接通電源射出激光束。把有光學成像物鏡與CCD光點傳感器的激光接收靶由導線引入計算機系統。根據計算機顯示器顯示偏移方向的偏移值移動激光接收靶。基準控制點與激光接收靶中心重合后確定控制點的點位并加以保護,要在接收靶的周邊用筆畫出個框來,這樣就是接收靶稍有移動也可以跟據它的形狀放回原位。另外在對中整平后設點時要將紅外線調到最細這樣增強了準確度。如投點精度不夠,必須重新投點,直至滿足精度要求。考慮到天頂激光鉛直儀的視距變長以后,清晰度影響投測精度,故施工到一定高度以后,基準點應轉移到穩定的上部樓面上。(二 )、弧形立面測量由于本工程大型弧形墻I主體為弧形空間結構造型,外部結構柱、梁、墻多為弧形構件,結構整體測控量大,測量精度要求高,軸線標高豎向傳遞次數多,固無法使用常規的高層測量手段來測量定位。所以針對該空間結構,我們將采用內控與外控法相結合,參閱圖3所示,主要利用全站儀2進行三維極坐標定位放樣的方法進行施工測量,且在整個測量工作中,我們將結合利用BM (建筑信息模型)作為空間坐標計算等方面的輔助。但由于弧形立面空間結構的特點導致測量定位點附著面有限,而結構測控點又比較多,所以在測量實施過程中我們將充分利用模板支撐系統及外架系統來增加測控點的附著面和我們測量控制的手段。(三)、測量方法本工程主要采用極坐標測量法,由于弧形結構的特殊性,我們將根據各構件的特點進行逐一施測,為了滿足弧形結構的設計弧度要求,并更有利于弧形結構的模板控制,我們將通過弧度近似計算,依照結合模板的分段尺寸設計,利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大型弧形墻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測量定位,搭設腳手架;安裝弧形柱內型鋼柱;于所述型鋼柱四周綁扎鋼筋;測量定位并于所述型鋼柱上安裝弧形環梁內部鋼筋,綁扎固定;于鋼筋上安裝并固定弧形柱及弧形環梁模板;澆注混凝土成形弧形柱和弧形環梁;測量制作弧形板,于所述弧形柱及弧形環梁上安裝固定所述弧形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萬利民,蔡慶軍,劉勇,芮代平,萬偉民,稅勇,梁思龍,徐勇彪,梁焌東,張繁,王繼雄,王建軍,諸葛仲彥,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