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研磨拋光裝置,包括:機殼;磨頭接口,突出于所述機殼的一側;夾持器,夾持住所述磨頭接口,所述夾持器的一部分設置于所述機殼內部;驅動轉輪,設置于所述機殼內并經由傳送機構驅動所述夾持器帶動所述磨頭接口旋轉,驅動電機,與所述驅動轉輪相連接;以及減震器,設置于所述機殼內,所述夾持器的后端設置于所述減震器內。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有效地降低研磨拋光裝置在研磨或者拋光作業中的震動,因此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研磨拋光裝置更適合于便攜式作業,以克服研磨拋光設備為避免震動而必須通過鉚釘結構固定于地基上的傳統加工作業方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拋光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研磨拋光裝置。
技術介紹
拋光機是一種電動工具,拋光機由底座、拋盤、拋光織物、拋光罩及蓋等基本兀件組成。電動機固定在底座上,固定拋光盤用的錐套通過螺釘與電動機軸相連。拋光織物通過套圈緊固在拋光盤上,電動機通過底座上的開關接通電源起動后,便可用手對試樣施加壓力在轉動的拋光盤上進行拋光。拋光過程中加入的拋光液可通過固定在底座上的塑料盤中的排水管流入置于拋光機旁的方盤內。拋光罩及蓋可防止灰土及其他雜物在機器不使用時落在拋光織物上而影響使用效果。一般,在拋光作業時,被拋光物件與拋光頭之間的摩擦會產生較大的震動。為保證 加工精度,對于大型的被拋光物件來說,現有技術中需要將拋光機固定于地基上,再設置專門的設備來驅動被拋光物件在拋光作業中移動或者旋轉。這樣的方式給施工增加的難度,進而增加了施工的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人結合多年的研發經驗,開發出了一種研磨拋光裝置,包括機殼;磨頭接口,突出于所述機殼的一側;夾持器,夾持住所述磨頭接口,所述夾持器的一部分設置于所述機殼內部;驅動轉輪,設置于所述機殼內并經由傳送機構驅動所述夾持器帶動所述磨頭接口旋轉,驅動電機,與所述驅動轉輪相連接;以及減震器,設置于所述機殼內,所述夾持器的后端設置于所述減震器內。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研磨拋光裝置中,所述減震器包括工作缸筒;活塞桿,從所述工作缸筒伸出;活塞,固定于所述活塞桿的所述工作缸筒內部的一端;伸張閥,固定于所述工作缸筒內部;以及儲油缸筒,套設于所述工作缸筒外部。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研磨拋光裝置中,所述減震器進一步包括壓縮閥,設置于所述工作缸筒的末端處;補償閥,與所述壓縮閥并列地設置于所述工作缸筒的末端;流通閥,與所述伸張閥并列地設置于所述工作缸筒內部;以及導向座,設置于所述工作缸筒的頂端。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研磨拋光裝置中,所述減震器進一步包括防塵罩,套設于所述工作缸筒的頂端外部;以及油封,于所述防塵罩內局部包覆住所述工作缸筒的頂端與所述活塞桿相銜接的部分。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研磨拋光裝置中,所述磨頭接口上安裝研磨頭或者拋光頭。本專利技術可以有效地降低研磨拋光裝置在研磨或者拋光作業中的震動,因此本專利技術的研磨拋光裝置更適合于便攜式作業,以克服研磨拋光設備為避免震動而必須通過鉚釘結構固定于地基上的傳統加工作業方式。因此 ,本專利技術的研磨拋光裝置大大提高了工作的靈活性和便捷性。此外,本專利技術可以選擇方便地替換研磨頭或者拋光頭,因此可以實現一機多用。應當理解,本專利技術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詳細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說明性的,并且旨在為如權利要求所述的本專利技術提供進一步的解釋。附圖說明附圖主要是用于提供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的理解。附圖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并與本說明書一起起到解釋本專利技術原理的作用。附圖中圖I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研磨拋光裝置的基本結構。圖2詳細地示出了減震器的內部結構。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討論本專利技術的多個實施例。圖I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拋光平臺的基本結構。如圖所示,本專利技術的研磨拋光裝置100主要包括機殼101、磨頭接口 102、夾持器103、驅動轉輪104、驅動電機105、減震器106。參考圖1,磨頭接口 102突出于所述機殼101的一側。所述磨頭接口 102上可以選擇性地安裝研磨頭或者拋光頭。夾持器103夾持住所述磨頭接口 102,所述夾持器103的一部分設置于所述機殼101內部。驅動轉輪104設置于所述機殼101內并經由傳送機構驅動所述夾持器103帶動所述磨頭接口 102旋轉。驅動該驅動轉輪104的驅動電機105與所述驅動轉輪104相連接。特別是,在本專利技術中,減震器106設置于所述機殼101內,所述夾持器103的后端設置于所述減震器106內。圖2詳細地示出了減震器的內部結構。如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的減震器106主要包括活塞桿201、工作缸筒202、活塞203、伸張閥204、儲油缸筒205、壓縮閥206、補償閥207、流通閥208、導向座209、防塵罩210、油封211。如圖所述,活塞桿201從所述工作缸筒202伸出。活塞203固定于所述活塞桿201的所述工作缸筒202內部的一端。伸張閥204固定于所述工作缸筒202內部。且儲油缸筒205套設于所述工作缸筒202的外部。此外,優選地,在上述的減震器106中,壓縮閥206設置于所述工作缸筒202的末端處。補償閥207與所述壓縮閥206并列地設置于所述工作缸筒202的末端。流通閥208與所述伸張閥204并列地設置于所述工作缸筒202內部。導向座209設置于所述工作缸筒202的頂端。更優選地,所述減震器106可以進一步包括防塵罩210,套設于所述工作缸筒202的頂端外部;以及油封211,于所述防塵罩210內局部包覆住所述工作缸筒202的頂端與所述活塞桿201相銜接的部分。當減震器106受壓縮時,此時減震器106內活塞203向下移動。活塞203下腔室的容積減少,油壓升高,油液流經流通閥208流到活塞203上面的腔室(上腔)。上腔被活塞桿101占去了一部分空間,因而上腔增加的容積小于下腔減小的容積,一部分油液于是就推開壓縮閥206,流回儲油缸205。這些閥對油的節約形成懸架受壓縮運動的阻尼力。減震器106在震動減小時受拉伸,這時減震器106的活塞203向上移動。活塞203上腔油壓升高,流通閥208關閉,上腔內的油液推開伸張閥204流入下腔。由于活塞桿201的存在,自上腔流來的油液不足以充滿下腔增加的容積,主使下腔產生一真空度,這時儲油缸205中的油液推開補償閥207流進下腔進行補充。由于這些閥的節流作用,因此在做伸張運動時起到阻尼作用。由于伸張閥204彈簧的剛度和預緊力設計的大于壓縮閥206,在同樣壓力作用下,伸張閥204及相應的常通縫隙和通道截面積總和小于壓縮閥206及相應常通縫隙通道截面 積總和。這使得減震器106的伸張行程產生的阻尼力大于壓縮行程的阻尼力,達到迅速減震的要求。綜上,本專利技術可以有效地降低研磨拋光裝置在研磨或者拋光作業中的震動,因此本專利技術的研磨拋光裝置更適合于便攜式作業,以克服研磨拋光設備為避免震動而必須通過鉚釘結構固定于地基上的傳統加工作業方式。因此,本專利技術的研磨拋光裝置大大提高了工作的靈活性和便捷性。此外,本專利技術可以選擇方便地替換研磨頭或者拋光頭,因此可以實現一機多用。上述實施例是提供給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實現或使用本專利技術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思想的情況下,對上述實施例做出種種修改或變化,因而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被上述實施例所限,而應該是符合權利要求書提到的創新性特征的最大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研磨拋光裝置,包括 機殼; 磨頭接口,突出于所述機殼的一側; 夾持器,夾持住所述磨頭接口,所述夾持器的一部分設置于所述機殼內部; 驅動轉輪,設置于所述機殼內并經由傳送機構驅動所述夾持器帶動所述磨頭接口旋轉, 驅動電機,與所述驅動轉輪相連接;以及 減震器,設置于所述機殼內,所述夾持器的后端設置于所述減震器內。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研磨拋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器包括 工作缸筒; 活塞桿,從所述工作缸筒伸出; 活塞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研磨拋光裝置,包括:機殼;磨頭接口,突出于所述機殼的一側;夾持器,夾持住所述磨頭接口,所述夾持器的一部分設置于所述機殼內部;驅動轉輪,設置于所述機殼內并經由傳送機構驅動所述夾持器帶動所述磨頭接口旋轉,驅動電機,與所述驅動轉輪相連接;以及減震器,設置于所述機殼內,所述夾持器的后端設置于所述減震器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金昌,
申請(專利權)人:昆山市大金機械設備廠,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