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抗病毒口服液制備方法及其產品,其特征在于:將該口服液的PH值穩定在5.5-6;并優選通過加入緩沖鹽使得PH值穩定在上述范圍內。本發明專利技術完善了產品制備方法,提高了產品的功效;此外,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長期、有效保持口服液的澄清度、并有效提高口服液的PH值和連翹苷含量的穩定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改進型抗病毒口服液制備方法及其產品,屬于醫藥領域。
技術介紹
抗病毒口服液是市場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制劑,臨床主要用于風熱感冒和流感的治療。在藥典中抗病毒口服液的處方工藝如下處方板藍根129g石膏57g蘆根61g地黃32g郁金25g知母25g石菖蒲25g廣藿香29g連翹46g;制法以上九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搜集揮發油,用羥丙基倍他環糊精包合,或第一次I. 5小時(同時搜集揮發油及揮發油乳濁液);第二次I小時20分鐘,濾過,濾液合并,濃縮至適量,加85%以上的乙醇使含醇量為70%,靜置,濾過,濾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適量,加入揮發油包合物及適量蜂蜜、蔗糖、桔子香精、環拉酸鈉或加入揮發油、揮發油乳液及適量蜂蜜、蔗糖;加水至1000ml,混勻、濾過、灌封、滅菌,即得。且藥典的現行標準中規定抗病毒口服液的PH值應該保持在4. 0-6. O之間。國內的生產廠家很多,大部分企業生產的是含糖型抗病毒口服液,即在成品中含有大量的蜂蜜和蔗糖作為矯味劑;還有小部分企業生產的是無糖型抗病毒口服液,即用超級甜味劑如甜菊素、阿斯巴甜等作為矯味劑。對現有的市售產品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按現行標準生產的產品存在以下問題1、現有的抗病毒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尚不完善,PH值給定范圍太大,導致產品的功效差異較大;2、PH值穩定性差;現有的含糖型抗病毒口服液,在放置3個月后,樣品PH值呈現大幅度下降趨勢,連翹苷含量下降10%以上;在放置一年后溶液出現沉淀。無糖型抗病毒口服液市售樣品,溶液有明顯沉淀,放置3個月后樣品PH呈現大幅度下降趨勢,,沉淀量大幅增加,連翹苷含量下降10%以上。由上可見,抗病毒口服液無論是含糖型抗病毒口服液還是無糖型抗病毒口服液都存在PH值不穩定、不澄清和連翹苷含量不穩定的問題。澄清度下降,會變成渾濁的棕色溶液,影響產品的外觀;而連翹苷含量直接影響抗病毒口服液的功效,連翹苷含量下降明顯意味著該抗病毒口服液的功效在長時間靜置后,也會明顯下降。因此,現有的抗病毒口服液存在功效質量不穩定、容易引起醫患糾紛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抗病毒口服液制備方法及其產品。本專利技術完善了產品制備方法,確定了合理的PH值范圍,并提高了 PH值的穩定性;本專利技術可以長期有效保持口服液的澄清度,并有效提高連翹苷含量的穩定性和口服液的藥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抗病毒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將該口服液的PH值穩定在5. 5-6。上述的抗病毒口服液的制備方法中,通過加入緩沖鹽來穩定PH值。前述的抗病毒口服液的制備方法中,所述的緩沖鹽為磷酸二氫鈉或磷酸二氫鉀。前述的抗病毒口服液的制備方法中,該制備方法的具體步驟是,稱取板藍根129g、石膏57g、蘆根61g、地黃32g、郁金25g、知母25g、石菖蒲25g、廣藿香29g、連翅46g九味藥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煎煮I. 5小時,第二次煎煮I小時20分鐘,濾過,濾液合并,濃縮至200ml,加95%的乙醇使含醇量為70%,靜置,濾過,濾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適量,加入揮發油、揮發油乳液、抑菌劑;加入緩沖鹽l-10g,再加入PH調節劑調節溶液PH值至5. 5-6 ;最后加水至1000ml,混勻、濾過、灌封、滅菌,得到抗病毒口服液。 前述方法制備的抗病毒口服液中,該口服液主要由板藍根129g、石膏57g、蘆根61g、地黃32g、郁金25g、知母25g、石菖蒲25g、廣藿香29g、連翅46g和緩沖鹽I-IOg制成;所述的緩沖鹽為磷酸二氫鈉或磷酸二氫鉀。與現有技術相比,申請人通過對現有的抗病毒口服液的制備方法進行分析與研究,并對該制備方法過程中的組分及其配比關系、方法步驟、溫度、PH值等眾多因數進行試驗、比較、篩選、總結,發現當現有的抗病毒口服液PH值在5. 5-6時,在合理的使用時間范圍內,較之現行PH值標準中該PH值范圍之外的產品質量穩定性好。申請人:經過進一步試驗,發現現有的抗病毒口服液的出廠時PH值即使在5. 5-6的范圍內,無論是含糖型抗病毒口服液,還是無糖型口服液,在長時間放置后效果仍會下降,比如現有的抗病毒口服液的產品有效期一般為2年,但是在產品放置了一年后,雖然產品并不完全失效,但還是會出現PH值下降,溶液生成沉淀,產品的澄清度下降的問題,并使連翹苷含量下降,并進而導致產品功效的下降。因此,申請人產品的制備方法進行了優化,將抗病毒口服液PH值確定在5. 5-6,并采取了用緩沖鹽穩定PH值的措施。為此,申請人從眾多的緩沖鹽中進行反復實驗、對比、總結、歸納,最后篩選得到磷酸二氫鈉或磷酸二氫鉀這兩種緩沖鹽,加入磷酸二氫鈉或磷酸二氫鉀后抗病毒口服液可以在長達2年的產品有效期內長期、穩定地保持PH值,同時也保證了翹苷含量的穩定性,有效地保持了口服液的澄清度,解決了現有的產品存在的問題,取得了預料不到的效果。以下是申請人的實驗過程。表一抗病毒口服液溶液PH值對溶液穩定性的影響。實驗方法2010版藥典規定抗病毒口服液PH范圍為4. 0-6. O,我們將同一抗病毒口服液溶液等分成5份,用氫氧化鈉和鹽酸調節不同的PH,灌封滅菌后,在40度條件下放置,觀察溶液的各項指標,結果如下權利要求1.一種抗病毒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該口服液的PH值穩定在5. 5-6O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抗病毒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加入緩沖鹽來穩定PH值。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抗病毒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緩沖鹽為磷酸二氫鈉或磷酸二氫鉀。4.根據權利要求I至3任一項所述的抗病毒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制備方法的具體步驟是,稱取板藍根129g、石膏57g、蘆根61g、地黃32g、郁金25g、知母25g、石菖蒲25g、廣藿香29g、連翅46g九味藥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煎煮I. 5小時,第二次煎煮I小時20分鐘,濾過,濾液合并,濃縮至200ml,加95%的乙醇使含醇量為70%,靜置,濾過,濾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適量,加入揮發油、揮發油乳液、抑菌劑;加入緩沖鹽l-10g,再加入PH調節劑調節溶液PH值至5. 5-6 ;最后加水至1000ml,混勻、濾過、灌封、滅菌,得到抗病毒口服液。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方法制備的抗病毒口服液,其特征在于該口服液主要由板藍根129g、石膏57g、蘆根61g、地黃32g、郁金25g、知母25g、石菖蒲25g、廣藿香29g、連翅46g和緩沖鹽I-IOg制成;所述的緩沖鹽為磷酸二氫鈉或磷酸二氫鉀。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抗病毒口服液制備方法及其產品,其特征在于將該口服液的PH值穩定在5.5-6;并優選通過加入緩沖鹽使得PH值穩定在上述范圍內。本專利技術完善了產品制備方法,提高了產品的功效;此外,本專利技術可以長期、有效保持口服液的澄清度、并有效提高口服液的PH值和連翹苷含量的穩定性。文檔編號A61K36/9066GK102940856SQ201210536048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2日專利技術者黃安琪, 潘沁 申請人:杭州老桐君制藥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抗病毒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該口服液的PH值穩定在5.5?6。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安琪,潘沁,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老桐君制藥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