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目的是在組裝板簧部材時,提供一種定位精度良好的透鏡驅動裝置、自動對焦照相機及附帶照相機的移動終端。透鏡驅動裝置,包括為在其光軸方向上可移動地支撐透鏡的透鏡支撐體;配置在透鏡支撐體外周側上的固定部;為使透鏡支撐體向光軸方向移動的驅動機構;具有被固定于透鏡支撐體上的內側部、被固定于固定部上的外側部、連接內側部和外側部的多個腕部的板簧部材;其特點是,固定部具有從光軸方向看為多邊形、立設于光軸方向并且在其內側上收容板簧部材的立設壁部,板簧部材的外側部對應于立設壁部的各角部具有延伸向外側的舌部,舌部在立設壁部內側處于收容的狀態,與立設壁部的角部對接,在光軸方向上可進行彈性形變。(*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相關透鏡驅動裝置、搭載此透鏡驅動裝置的自動對焦照相機裝置及搭載此自動對焦照相機的附帶照相機功能的移動終端裝置。技術背景 組裝于附帶照相機的移動終端裝置中的自動對焦照相機所采用的透鏡驅動裝置,包括筒狀的透鏡支撐體,保持住透鏡;線圈,固定于透鏡支撐體外周上;筒狀的環口,配置在線圈的外周;磁石,固定在環口的內周與線圈之間留有一定空隙,并且相向配置;板簧部材,向透鏡的光軸方向可移動地進行支撐住透鏡支撐體。這些部材被構筑于底座上。然后,此透鏡驅動裝置,根據向線圈通電后所產生的電磁力,使透鏡支撐體向透鏡的光軸方向移動。在專利文獻I的圖2中,板簧部材配置在底座4個角的立設的柱狀部所圍繞的部位上。(專利文獻I JP2008-233298A的圖2符號52和70)但是,在組裝透鏡驅動裝置之際,為使板簧部材順利插進柱狀部之間,在板簧部材的外側部和柱狀部之間需要一定程度的間隙。如一旦有此間隙,在板簧部材和底座部材所定位的位置上就容易產生偏差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技術的目的是在組裝板簧部材時,提供一種定位精度良好的透鏡驅動裝置、自動對焦照相機及附帶照相機的移動終端。為解決上述課題,透鏡驅動裝置,包括為在其光軸方向上可移動地支撐透鏡的透鏡支撐體;配置在所述透鏡支撐體外周側上的固定部;為使所述透鏡支撐體向所述光軸方向移動的驅動機構;具有被固定于所述透鏡支撐體上的內側部、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上的外側部、連接所述內側部和所述外側部的多個腕部的板簧部材;其特點是,所述固定部具有從所述光軸方向看為多邊形、立設于所述光軸方向并且在其內側上收容所述板簧部材的立設壁部,所述板簧部材的所述外側部對應于所述立設壁部的各角部具有延伸向外側的舌部,所述舌部在所述立設壁部內側處于收容的狀態,與所述立設壁部的角部對接,在所述光軸方向上可進行彈性形變。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的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外側部具有分別位于所述立設壁部的角部的2個內側邊的內側的外側邊,所述舌部是從2個外側邊的之間延伸出。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的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舌部是將所述2個外側邊延長線的交點相比,更從內側延伸出。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的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外側部的舌部所配置的角部間是連接著的。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的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舌部在所述外側部至少3處設置。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的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立設壁為四角形狀,所述舌部延伸向此四角形狀的對角線方向上。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的較佳實施例中,該透鏡驅動裝置具有將所述舌部壓向所述光軸方向的框狀緊壓部。自動對焦照相機,具有上述的透鏡驅動裝置。附帶照相機的移動終端,具有上述的自動對焦照相機。根據本技術,上述舌部在上述立設壁部內側收容的狀態下,與上述立設壁部的角部對接后,在上述光軸方向上可進行彈性形變,因此,即使保留了板簧部材和固定部之間為了便于安裝的間隙,也不會產生偏差的問題,從而保證了安裝精度。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形態中透鏡驅動裝置后側看的分解斜視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形態中配置于前側上的板簧部材斜視圖。圖3為圖2中示意的板簧部材固定于環口時的,其狀態從后側看的斜視圖。圖4為為在本實施形態后側中配置的板簧部材斜視圖。圖5為圖4不意的板黃部材固定在底座上時,從如側看其狀態的斜視圖。(符號的說明)I 透鏡驅動裝置3 環口31外周側壁32 頂部33內側壁34內側邊4第I墊片5透鏡支撐體6、11 板簧部材61、111 內側部62、112 腕部63、113 外側部64、114 舌部65、115 外側邊7第2墊片71舌部推壓部8磁石9線圈10第3墊片101舌部押圧部116微小突起117端子12底座121柱狀部122內周面123外緣壁部20固定部21驅動機構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考圖紙,對本技術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中的透鏡驅動裝置I是一種采用在被組裝于以手機和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帶有照相機的移動終端裝置的自動對焦照相機裝置的透鏡驅動裝置。此透鏡驅動裝置I如圖I所示,包括透鏡支撐體5、固定部20、驅動機構21以及板簧部材6、11。透鏡支撐體5在其光軸方向上可移動地支撐透鏡(無圖示)。固定部20配置在上述透鏡支撐體5外周側上驅動機構21使上述透鏡支撐體5向上述光軸方向移動板簧部材6、11具有被固定于上述透鏡支撐體5上的內側部61、111,被固定于上述固定部20上的外側部63、113,以及連接上述內側部61、111和上述外側部63、113的多個腕部62、112。在本實施形態中,將光軸方向的被攝體側稱為前側,對被攝體側過來光進行受光的一側稱為后側。在本實施形態中,固定部20包括環口 3、第I墊片4、第2墊片7、磁石8、第3墊片10及底座12。驅動機構21包括作為固定部被設置的環口 3、磁石8和在透鏡支撐體5的外周部上設置的線圈9。驅動機構21,比如在磁石8和環口 3產生的磁場中配置線圈9,向線圈9通上電流。比如,向透鏡的光軸方向使產生電磁力后會使透鏡支撐體5向對固定部20移動向透鏡的光軸方向的前側。透鏡支撐體5根據板簧6、11得以被彈性支撐。當移動向此電磁力和彈性力的平衡位置上時停止住。透鏡支撐體5為筒狀的形狀,在光軸方向后側,鍔部突出在半徑方向外側。透鏡被固定在此筒狀部的內側上。另外,線圈9被配置在鍔部上。另外,前側板簧部材6的內側部61被固定在筒狀部的前端面部。后側板簧部材11的內側部111被固定在筒狀部的后端面部。進一步,突部從筒狀部的后端面部開始向光軸方向后側突出。此突部在靜止狀態中,對接于底座12的底面部。線圈9是以光軸方向為軸的卷繞狀態,被固定在透鏡支撐體5的鍔部。線圈9被電氣性連接在板簧部材11的內側部111上。從板簧部材11的端子117、外側部113開始經由腕部112進行供電。如前述那樣,向線圈9通上電流后產生電磁力,透鏡支撐體5通過電磁力進行移動。環口 3為是由鐵質的軟磁性體所構成。同磁石8進行攜動后產生固定的磁場,同時,也起作為框體的效果。第I墊片4被配置在環口 3的頂部32的后側,作為配置板簧部材6的底座。第I墊片4是呈沿環口 3外周側壁31的內周面的框體形狀。板簧部材6的厚度較薄,所以直接配置于環口 3的頂部32上,在光軸方向上一旦被緊壓則有可能會變形。第I墊片4有抑制其變形的作用。對板簧部材6的詳細構造后面會講到。板簧部材6的內側部61被固定在透鏡支撐體5的筒狀部的前端面部上。外側部63安裝在第I墊片4上面,通過第2墊片7緊壓在光軸方向上,夾在第I墊片4和第2墊片7中,固定于環口 3上。外側部63具有圖2所示的舌部64。第2墊片7是將安裝于第I墊片4上的板簧部材6的外側部63進行夾入后緊壓的框狀的緊壓部材。第2墊片7具有舌部緊壓部71。舌部緊壓部71將形成于外側63上的舌部64緊壓向光軸方向。磁石8同環口 3進行協動后,在線圈9周圍產生出磁場。磁石8在各環口 3的各角部上被配置在外周側壁31的內周面。內周面與線圈9的外周面對向。磁石8的內周面與線圈9的外周面呈對應形狀。磁石8的外周面與環口 3的外周側壁31呈對應形狀。第3墊片10是在底座12安裝的后側板簧部材11的外側部13夾入后進行緊壓的框狀緊壓部材。第3墊片10具有舌部緊壓部101。板簧部材11如圖4所示,具有形成于外側部113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透鏡驅動裝置,包括為在其光軸方向上可移動地支撐透鏡的透鏡支撐體;配置在所述透鏡支撐體外周側上的固定部;為使所述透鏡支撐體向所述光軸方向移動的驅動機構;具有被固定于所述透鏡支撐體上的內側部、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上的外側部、連接所述內側部和所述外側部的多個腕部的板簧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具有從所述光軸方向看為多邊形、立設于所述光軸方向并且在其內側上收容所述板簧部材的立設壁部,所述板簧部材的所述外側部對應于所述立設壁部的各角部具有延伸向外側的舌部,所述舌部在所述立設壁部內側處于收容的狀態,與所述立設壁部的角部對接,在所述光軸方向上可進行彈性形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白木學,三輪哲久,
申請(專利權)人:思考電機上海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