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在透鏡驅動裝置的制造工程中能防止接著劑侵入至前側彈簧中的透鏡驅動裝置、自動對焦照相機及附帶照相機的移動終端,其中透鏡驅動裝置具有:透鏡支撐體;線圈;在內周側上將透鏡支撐體作自由移動配置的環狀環口;固定在環口上且與線圈對向配置的磁石;保持透鏡支撐體作自由移動的前側彈簧及后側彈簧;將配置于環口的光軸方向后側上、保持住后側彈簧的底座;配置于環口的光軸方向前側、將前側彈簧保持住的框架。根據向線圈通電后所產生的電磁力,將透鏡支撐體沿著透鏡的光軸方向進行前后移動。前側彈簧設置有與環口間的間隙,被保持在框架上。(*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相關透鏡驅動裝置、自動對焦照相機及附帯照相機的移動終端。所謂移動終端是指手機、攜帯信息終端(PDA)、筆記本電腦等。
技術介紹
專利文件I (JP特開2010-211242 號公報)中,掲示了ー種透鏡驅動裝置,它具有環ロ ;裝載環ロ的底座;在底座之間配置環ロ的框架;配置在環口內周側的圓筒形狀的透鏡支撐體;配置在透鏡支撐體的光軸方向前側的前側彈簧。前側彈簧的外周部被夾持于環口和框架之間。根據此專利文件I的技術,可以將前側彈簧夾持在環口和框架之間。在透鏡驅動裝置的制造工程中,在將環ロ安裝在底座上,將透鏡支撐體配置在環ロ的內周側,將前側彈簧配置進環ロ中,從前側彈簧的前側配置框架之后,根據液體狀的接著劑固定住底座、環ロ及框架。此時,液體狀的接著劑根據毛細管現象,滲透進環ロ與框架之間,侵入到被夾持于其間的前側彈簧。侵入狀態下,接著劑硬化,有可能波及到對前側彈簧性能的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ー種透鏡驅動裝置、自動對焦照相機及附帯照相機的移動終端,其在透鏡驅動裝置的制造工程中,能防止接著劑侵入至前側彈簧中。ー種透鏡驅動裝置,具有在內周上為支撐透鏡的透鏡支撐體;設置在透鏡支撐體外周上的線圈;在內周側上將透鏡支撐體作自由移動配置的環狀環ロ ;固定在環ロ上且與線圈對向配置的磁石;保持透鏡支撐體作自由移動的前側及后側彈簧;將配置于環ロ光軸方向后側上、保持住后側彈簧的底座;配置于環ロ的光軸方向前側、將前側彈簧保持住的框架。根據向線圈通電后所產生的電磁力,將透鏡支撐體沿著透鏡的光軸方向進行前后移動。該透鏡驅動裝置的特點是,前側彈簧與環ロ間設置有間隙,被保持在框架中。該透鏡驅動裝置的進ー步特點是,環狀的板簧具有內周側部、外周側部、將內周側部和外周側部連接的彈性變形可能的腕部。框架具有,與環ロ相對接的環ロ對接部。要比環ロ對接部凹得更前側,形成于不同層面且將前側彈簧的外周側部保持住的前側彈簧保持部。該透鏡驅動裝置的進ー步特點是,前側彈簧的外周側部用接著劑固定在框架的前側彈簧保持部上。自動對焦照相機的特征為,它具有所述任意一特點的透鏡驅動裝置。附帯照相機的手機的特征為,搭載有前述的自動對焦照相機。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前側彈簧和環ロ設置有間隙,保持在框架上。據此,前側彈簧不需夾持于環口和框架之間就能保持住,所以在透鏡驅動裝置的制造工程中,將底座、環ロ及框架通過液體狀的接著劑進行固定的時候,根據毛細管現象,防止了接著劑侵入至前側彈簧中。框架在環ロ對接部中對接于環ロ。通過形成懸殊的前側彈簧保持部將前側彈簧的外周側部保持住。據此,在透鏡驅動裝置的制造工程中,無需增加部品數,就防止了接著劑侵入至前側彈簧中。由于前側彈簧的外周部通過接著劑固定在了框架的前側彈簧保持不上。所以,在將前側彈簧預先組裝在框架之后,再將這些配置進環口上,所以在透鏡驅動裝置的制造エ程中,組裝作業能較容易。附圖說明圖I相關實施形態中的透鏡驅動裝置的框架及前側彈簧從底座側看的斜視圖。圖2圖I所示B-B截面圖。圖3相關實施形態的透鏡驅動裝置的分解斜視圖。圖4圖5所示的A-A截面圖。圖5相關實施形態的透鏡驅動裝置的概觀斜視圖。附圖標記的說明I 透鏡驅動裝置3 環ロ5 透鏡支撐體7 框架8 底座9 前側彈簧11 后側彈簧13 磁石19 線圈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考附件圖紙中的圖I至圖5,對本技術的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圖5所示本實施形態中的透鏡驅動裝置I是被組裝進手機中的自動對焦照相機的透鏡驅動裝置。此透鏡驅動裝置1,如圖3所示,具有環狀的環ロ 3 ;透鏡支撐體5 ;被配置在環ロ3的光軸方向前側上的前側彈簧9 ;被配置在前側彈簧9的前側上的框架7 ;被配置在環ロ3后側上的底座8及后側彈簧11。后側墊片15被配置在后側彈簧11和環ロ 3之間。在本實施形態中,被攝側體為前側,被攝體側的對向側為后側。即,框架7側為前側,底座8側位后側。環ロ 3從如側看外周呈平面四角形。內周為平面圓形。它是由外周側壁3a、內周側壁3b、將外周側壁3a和內周側壁3b相間隔連接的連接壁3c所構成。外周側壁3a和內周側壁3b及連接壁3c的截面構成コ字形狀。在內周側壁3b上,從后側端面向前方形成有切除部12。切除部12在周方向上等間隔配置,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平面四角形狀的外周側壁3a上,設置在相鄰角部14間(邊的部分)所對應的位置上。在環ロ 3的各角部14上,在外周側壁3a的內周面上固定有磁石13。磁石13設置在角部14上,與內周側壁3b相對向。透鏡支撐體5略呈圓筒形狀,在其內周部裝載透鏡(無圖示),在光軸方向上被移動自在地設置在環ロ 3的內周側。環狀線圈19被固定安裝在透鏡支撐體5的外周。如圖4所示,線圈19被配置在環ロ 3的外周側壁3a和內周側壁3b之間,位于磁石13某個角部上的磁石13和內周側壁3b之間,與透鏡支撐體5 —起在環ロ 3內作前后方向移動。如圖3所示,前側彈簧9為環狀板簧,設置有內周側部9a和外周側部%。內周側部9a固定在透鏡支撐體5上。如圖I及圖2所示,外周側部9b設置在環ロ 3和框架7之間,被固定在框架7上。內周側部9a和外周側部9b是通過能彈性變形的腕部9c進行連接。腕部9c如圖3所示,從前側看時,配置成與環ロ 3的連接壁3c相重疊。如圖3所示,框架7外周從光軸方向前側看其平面為四角形狀。內周為構成圓形狀的樹脂材料。在框架7的外周,各角部上設置有角部7a,與底座8的腳部8a相嵌合固定。另外,如圖I及圖2所示,框架7具有,與環ロ 3相對接的環ロ對接部7b。要比環ロ對接部7b凹得更前側,形成于不同層面且將前側彈簧9的外周側部9b保持住的前側彈簧保持部7c。前側彈簧9的外周側部9b在框架7的前側彈簧保持部7c上通過接著劑C接著進行固定。環ロ對接部7b和前側彈簧保持部7c之間的段差高度要比前側彈簧9的厚度要高很多,接著底座8、環ロ 3和框架7的接著劑即便從環ロ對接部7b溢出,也不會到達彈簧9的高度。另外,前側彈簧保持部7c的內周側的端部進ー步凹向前側形成段差。前側彈簧9的外周側部%的端部與前側彈簧保持部7c的內周側的端部略相同位置,相比形成于內周側位置上。如圖3所示,底座8的外周從光軸方向前側看其平面呈四角形狀。內周為形成四角形狀的絕緣性材料。在底座8的外周,在各角部上設立有腳部8a,和框架7的腳部7a相嵌合固定。在底座8的四角形狀的外周面上,在其ー側面上,2個金屬端子33、35相鄰配置,相對于后側彈簧11的端部形成相嵌合的嵌合部Sb。后側彈簧11作為整體呈現板狀的板簧。本實施形態中,是由左右相分離的ー側部20和另ー側部22所構成。后側彈簧11的各外周側部Ilb的一部上,同絕緣體的后側墊片15 一起被夾持在底座8和環ロ 3之間。后側墊片15的目的是カ求將后側彈簧11和環ロ 3之間進行電氣性絕緣。各內周側部Ila固定在透鏡支撐體5的后端。后側彈簧11的各內周側部Ila和外周側部Ilb是由彈性形變可能的腕部Ilc所連接。另外,雖無圖示,后側彈簧11的ー側部20的內周側部Ila被連接在線圈19的一端。后側彈黃11的另一側部22的內周側部Ila被連接在線圈19的另一端。另外,后側彈簧11的ー側部20的外周側部Ilb被連接在金屬端子33上,另ー側部22的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透鏡驅動裝置,具有在內周上為支撐透鏡的透鏡支撐體;設置在透鏡支撐體外周上的線圈;在內周側上將透鏡支撐體作自由移動配置的環狀環口;固定在環口上且與線圈對向配置的磁石;保持透鏡支撐體作自由移動的前側及后側彈簧;將配置于環口光軸方向后側上、保持住后側彈簧的底座;以及配置于環口的光軸方向前側、將前側彈簧保持住的框架;其中,根據向線圈通電后所產生的電磁力,將透鏡支撐體沿著透鏡的光軸方向進行前后移動;其特征是,前側彈簧與環口間設置有間隙,前側彈簧被保持在框架中。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白木學,關口直樹,
申請(專利權)人:思考電機上海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