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一種用于蝸輪減速電機的電動、手動雙輸入減速機,包括殼體、輸入齒輪、行星輪架和行星輪、齒圈、以及輸出軸,齒圈的內圈制有內齒,輸入齒輪、行星輪、齒圈的內齒依次順序嚙合,行星輪架固定在輸出軸上,輸入齒輪套在蝸輪減速電機的輸出軸上,齒圈的端面上制有中空轉軸,齒圈的外圈還制有外齒,在齒圈的外圍設有一個與齒圈外齒嚙合的手動輸入齒輪,手動輸入齒輪固定安裝在手動輸入軸上,在殼體上有一鎖止裝置,電動時鎖止裝置鎖止齒圈,輸入齒輪通過行星輪帶動行星輪架即輸出軸轉動;手動時鎖止裝置脫開,手動輸入齒輪帶動齒圈再通過行星輪帶動行星輪架即輸出軸轉動。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用于蝸輪減速電機的電動、手動雙輸入減速機
本技術涉及齒輪傳動機械,特別是一種齒輪減速機。
技術介紹
蝸輪減速電機由于減速比大、結構簡單,特別是具有停機自動鎖止的特點,從而廣泛應用于各種小型機械上。由于蝸輪不能反拖蝸桿轉動,電機停機后其輸出軸即自動鎖止,不能轉動,當發生停電等意外情況時,機械不能手動操作。一些以太陽能電池、蓄電池為電源的裝置,如果蓄電池儲存的電用完,機械也不能手動進行轉動,比如電動太陽傘、電動雨篷等戶外用品,電耗完后無法關閉收回;充電式電動千斤頂電耗完后無法下降收回,給使用帶來很大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蝸輪減速電機的電動、手動雙輸入減速機,在電機無法工作時可方便地通過手動操控減速機的輸出軸轉動,從而實現應急狀態下的使用。本技術的方案是用于蝸輪減速電機的電動、手動雙輸入減速機,包括殼體、 輸入齒輪、行星輪架和行星輪、齒圈、以及輸出軸,齒圈的內圈制有內齒,輸入齒輪、行星輪、 齒圈的內齒依次順序嚙合,行星輪架固定在輸出軸上,輸入齒輪套在蝸輪減速電機的輸出軸上,其特征是齒圈的端面上制有中空轉軸,齒圈的外圈還制有外齒,在齒圈的外圍設有一個與齒圈外齒哨合的手動輸入齒輪,手動輸入齒輪固定安裝在手動輸入軸上,在殼體上有一鎖止裝置。當鎖止裝置鎖止齒圈時即電動驅動狀態時,本裝置的傳動連接關系是輸入齒輪通過行星輪帶動行星輪架即輸出軸轉動;當蝸輪減速電機失電及鎖止裝置脫開時即手動驅動狀態時,本裝置的傳動連接關系是手動輸入齒輪帶動齒圈再通過行星輪帶動行星輪架即輸出軸轉動。所述的鎖止裝置,是在殼體上位于靠近手動輸入齒輪一側的位置制有滑槽,滑槽中設有前端帶齒的鎖塊,鎖塊通過撥叉撥動滑動,鎖塊的齒與手動輸入齒輪的齒嚙合,通過鎖止手動輸入齒輪鎖止齒圈。鎖塊的齒形采用內齒形狀,與輸入齒輪的外齒形狀配合,這種鎖止機構具有鎖力大的優點。手動輸入齒輪的厚度是齒圈厚度的兩倍,其里端的齒用于與齒圈外齒哨合,外端的齒用于鎖塊鎖止時與鎖塊齒的的哨合,鎖塊作用于手動輸入齒輪可防止齒圈外齒受損,延長整個裝置的使用壽命,另外,在整體布局上可提高殼體的空間利用率、縮小體積。所述的鎖止裝置,其滑槽和鎖塊也可以是位于殼體上的靠近齒圈一側的位置上, 鎖塊的齒與齒圈的外齒嚙合時,將齒圈鎖止。或者鎖止裝置采用剎車裝置,在殼體上設置剎車片,手動輸入軸上套有剎車盤。剎車裝置采用常閉結構,即剎車片平常將剎車盤剎住,當需要手動工作時,松開剎車裝置,使手動輸入軸可靈活轉動。所述的中空轉軸分布在齒圈的兩個端面上,其形狀是與齒圈同心的橫截面為矩形的環形凸起,中空轉軸與齒圈一體成型,在殼體和端蓋的壁上制有相應的環形滑槽,中空轉軸配合在上述環形滑槽中。由于齒圈既有內齒又有外齒,并且齒圈內外均有齒輪與之嚙合,設計了中空轉軸解決了齒圈的支撐問題。或者在齒圈的兩個端面上制有環形滑槽,在殼體和端蓋的壁上制有相對應的環形凸起,環形凸起落在滑槽中支撐齒圈的轉動。所述的手動輸入軸上裝有搖把,以利于手動時施力。本技術的優點是由于齒圈、行星輪、輸入齒輪三個部件中,如果齒圈不動,則輸入齒輪的轉動會帶動行星輪自轉、并繞行星輪架的軸心公轉,也就是帶動行星輪架轉動, 即輸出軸轉動,等同于普通的行星減速機。如果輸入齒輪不動、齒圈受手動輸入齒輪的驅動轉動,則齒圈的轉動會帶動行星輪自轉、并繞行星輪架的軸心公轉,同樣帶動行星輪架轉動,即輸出軸轉動。這樣,就實現了蝸輪減速電機停機時,通過手動輸入軸驅動減速機輸出軸轉動的目的。本技術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優點。附圖說明下面根據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A-A方向剖視圖。圖3是本技術與蝸輪減速電機連接后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齒圈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4中B-B方向剖視圖。圖6是實施例二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說明I鎖塊,2滑槽,3手動輸入齒輪,4手動輸入軸,5殼體,6行星輪架,7行星輪,8齒圈,9輸入齒輪,10輸出軸,11端蓋,12蝸輪減速電機,13撥叉,14撥叉的軸,15中空轉軸。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實施例一的結構參見圖I圖2和圖3。它主要包括殼體5、輸入齒輪9、行星輪架6和行星輪7、制有內齒的齒圈8、以及輸出軸10,輸入齒輪9、行星輪7、齒圈8的內齒依次順序嚙合,行星輪架6固定在輸出軸10 上,本裝置與蝸輪減速電機12連接時,輸入齒輪9套在蝸輪減速電機12的輸出軸上。這部分的結構與現有的行星減速機相同。齒圈的結構如圖4和圖5所示,齒圈8的兩個端面上制有中空轉軸15,中空轉軸 15的形狀是與齒圈同心、橫截面為矩形的環形凸起,齒圈8除了內圈制有內齒,齒圈8的外圈還制有外齒。中空轉軸15與齒圈8 —體成型,由于齒圈8既有內齒又有外齒,并且齒圈內外均有齒輪與之嚙合,設計了中空轉軸解決了齒圈的轉動支撐問題。由圖2中可見,在殼體5和端蓋11的壁上制有相應的環形滑槽,中空轉軸15配合在環形滑槽中。具體實施時也可以在齒圈8的兩個端面上制有環形滑槽,在殼體5和端蓋11的壁上制有相對應的環形凸起,環形凸起配合在環形滑槽中支撐齒圈的轉動。在圖I和圖2中還可見齒圈8的外圍設有一個與齒圈外齒嚙合的手動輸入齒輪3, 該手動輸入齒輪3固定安裝在一根手動輸入軸4上。在殼體5上有一鎖止裝置,鎖止裝置是在殼體上位于靠近手動輸入齒輪3 —側的位置制有滑槽2,滑槽2中 設有前端帶齒的鎖塊I,鎖塊I滑動到與手動輸入齒輪3接觸,鎖塊的齒與手動輸入齒輪的齒嚙合時,鎖塊I將手動輸入齒輪3鎖止而不能轉動。手動輸入齒輪的厚度是齒圈厚度的兩倍,其里端的齒用于與齒圈8的外齒嚙合, 外端的齒用于在鎖止時與鎖塊3的齒嚙合,鎖塊I作用于手動輸入齒輪3而不是直接作用于齒圈8,是為了防止齒圈外齒受損,延長整個裝置的使用壽命。另外,由于齒圈8直徑大而手動輸入齒輪3直徑小,在整體布局上可提高殼體的空間利用率、縮小體積。結合圖3,鎖塊I通過撥叉13撥動,在滑槽2中左右滑動,撥叉13是一個杠桿機構,上端有一根腳插入鎖塊I的孔中,其作用等同于一個鉸鏈連接,撥叉13可繞撥叉的軸14 作杠桿擺動,下端為按鈕端,按下該端后,撥叉13的上端將鎖塊I拉開,使之與手動輸入齒輪3脫開;撥叉的軸14上套有扭簧,手沒有按撥叉13的按鈕端時,扭簧作用于撥叉13,使其上端推進鎖塊I與手動輸入齒輪3嚙合,所以平時鎖塊為鎖止狀態。本裝置的工作原理參見圖I和圖2,在鎖止裝置鎖止手動輸入齒輪3時,即電動驅動狀態,由于手動輸入齒輪3不能轉動,與之嚙合的齒圈8也不能轉動,由蝸輪減速電機帶動的輸入齒輪9的轉動,使三個行星輪7自轉、同時繞圖示的中心軸線公轉,帶動行星輪架 6即輸出軸10轉動。在此電動工作狀態下,本裝置的傳動連接關系是輸入齒輪3通過行星輪7帶動行星輪架6即輸出軸10轉動。當蝸輪減速電機失電時,將鎖塊I從手動輸入齒輪3上脫開,即處于手動驅動狀態,由于蝸輪減速電機的輸出軸自然鎖止,輸入齒輪9不能轉動,手動輸入齒輪3帶動齒圈8 轉動,齒圈8再帶動三個行星輪7自轉、同時繞圖示的中心軸線公轉,帶動行星輪架6即輸出軸10轉動。在此手動工作狀態下,本裝置的傳動連接關系是手動輸入齒輪3帶動齒圈8再通過行星輪7帶動行星輪架6即輸出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用于蝸輪減速電機的電動、手動雙輸入減速機,包括殼體(5)、輸入齒輪(9)、行星輪架(6)和行星輪(7)、齒圈(8)、以及輸出軸(10),齒圈(8)的內圈制有內齒,輸入齒輪(9)、行星輪(7)、齒圈(8)的內齒依次順序嚙合,行星輪架(6)固定在輸出軸(10)上,輸入齒輪(9)套在蝸輪減速電機的輸出軸上,其特征是:齒圈(8)的端面上制有中空轉軸(15),齒圈(8)的外圈還制有外齒,在齒圈(8)的外圍設有一個與齒圈(8)外齒嚙合的手動輸入齒輪(3),手動輸入齒輪(3)固定安裝在手動輸入軸(4)上,在殼體(5)上有一鎖止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盧能曉,何達勤,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勤達旅游用品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