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帶有旋轉接頭的多艙式浮子浮動出油裝置,涉及油罐出油裝置技術領域;它包括設置在油罐內部的一出油管,所述出油管的一端為吸油口,該端通過浮子支架連有一多艙式浮子,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連有一旋轉接頭,該旋轉接頭具有外滾道以及設在外滾道內部并且可相對于外滾道轉動的內滾道;所述內滾道上焊接有一內滾道90度彎頭,內滾道90度彎頭與出油管連接;所述外滾道上焊接有一外滾道90度彎頭,外滾道90度彎頭與連接到油罐罐壁上的罐壁接管相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浮動出油裝置避免了傳統出油裝置旋轉接頭易疲勞開裂、銹蝕卡死、偏執磨損等缺點,并且采用多艙式浮子設計,大大提高出油裝置浮子的安全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帶有旋轉接頭的多艙式浮子浮動出油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出油裝置,更具體的說,本技術涉及一種帶有旋轉接頭的多艙式浮子浮動出油裝置。
技術介紹
在油品生產及儲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在儲罐會產生雜質和污水,浮動出油裝置通過浮筒產生的浮力使旋轉接頭運動,其一端連于油罐底部出油短管上,另一端同浮筒吊在液面下,并隨液面升降而上下浮動,可確保出油裝置的出油吸口在儲油罐內隨油液面上下浮動,始終抽取表面油品,保持抽吸儲罐內高油液位的清潔,水分、雜質在重力場的沉降作用,上層油品的水分和雜質始終低于底部油層沉積在儲罐底部液體層內的水分、殘渣不會被夾帶出儲罐,從而保證了出油品的質量。目前浮動出油裝置旋轉機構有兩種結構形式,第一種為樞軸形式,第二種為偏執型旋轉機構,樞軸形式浮動出油裝置的旋轉連接部分采用金屬軟管連接,其缺點是金屬軟管容易疲勞開裂,且承壓低。偏執型旋轉接頭浮動出油裝置的其缺點一是易偏置受力不均,加速回轉接頭密封部分磨損,影響使用年限,缺點二是傳統的偏執型旋轉接頭支撐軸承,選用金屬材料,其缺點是在強腐蝕環境下使用容易銹蝕,使旋轉接頭銹蝕卡死,影響浮動出油裝置的正常使用。另外,傳統的浮動出油裝置,浮子為一個整體,浮子一旦發生泄漏,浮子失去浮力作用,使浮動收油裝置無法正常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有效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帶有旋轉接頭的多艙式浮子浮動出油裝置,該裝置可避免傳統出油裝置旋轉接頭易疲勞開裂、銹蝕卡死、偏執磨損等缺點,并且采用多艙式浮子設計,大大提高出油裝置浮子的安全性,進而提高浮動出油裝置的使用年限及安全性。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它包括設置在油罐內部的一出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管的一端為吸油口,該端通過浮子支架連有一多艙式浮子,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連有一旋轉接頭,該旋轉接頭具有外滾道以及設在外滾道內部并且可相對于外滾道轉動的內滾道;所述內滾道上焊接有一內滾道90度彎頭,內滾道90度彎頭與出油管連接;所述外滾道上焊接有一外滾道90度彎頭,外滾道90度彎頭與連接到油罐罐壁上的罐壁接管相連接;上述結構中,所述外滾道與內滾道之間設有兩個軸承,兩軸承的外側均設置有一 O型密封圈,內側均設置有一格萊圈,所述軸承的內圈箍在內滾道上,且軸承外圈的尺寸與外滾道內徑尺寸相匹配,使得內滾道與外滾道可相對轉動;上述結構中,所述軸承的材質為非金屬材料;上述結構中,所述內滾道上設有兩環形限位滑槽,且兩環形限位滑槽均設置在O型密封圈外側,所述外滾道上對應的焊有限位銷,該限位銷的一端伸入環形限位滑槽內;上述結構中,所述內滾道90度彎頭上焊接有一內滾動法蘭,內滾道90度彎頭通過內滾道法蘭與出油管連接;所述外滾道90度彎頭上焊接有一外滾道法蘭,外滾道90度彎頭通過外滾道法蘭與連接到油罐罐壁上的罐壁接管連接;上述結構中,所述多艙式浮子為一筒狀結構,筒狀結構的兩端設有橢圓形封頭,所述筒狀結構內部設有五條隔板,將筒狀結構內部分割成六個相互獨立的腔體,所述多艙式浮子內部還設有兩條加強板,多艙式浮子外壁上設有連接吊耳,該連接吊耳用于連接到浮子支架上; 上述結構中,所述油罐底部設有一旋轉接頭支架,所述旋轉接頭通過一旋轉接頭固定U型卡固定在該旋轉接頭支架上;上述結構中,所述油罐底部設有兩個出油管支架,當出油管處于最底端時,用于支撐出油管。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一、本技術采用無偏執型旋轉接頭結構,旋轉接頭具有外滾道以及設在外滾道內部并且可相對于外滾道轉動的內滾道;內滾道上焊接有一內滾道90度彎頭,內滾道90度彎頭與出油管連接;外滾道上焊接有一外滾道90度彎頭,外滾道90度彎頭與連接到油罐罐壁上的罐壁接管相連接,通過此種結構達到出油管可在油罐內轉動的目的,并且旋轉接頭采用非金屬材料的雙軸承支撐,從而避免了偏執力對密封圈的磨損,軸承采用非金屬材料制成,避免在強腐蝕環境下對軸承的腐蝕,使得本技術的使用壽命更長;其二、本技術的浮子采用多艙式結構設計,當其中一個腔體受損發生泄漏時,其他腔體仍然能正常工作,從而避免了浮子一旦發生泄漏,浮子失去浮力,造成出油裝置無法使用的問題;其三、本技術的浮動出油裝置避免了傳統出油裝置旋轉接頭易疲勞開裂、銹蝕卡死、偏執磨損等缺點,并且采用多艙式浮子設計,大大提高出油裝置浮子的安全性,進而提高浮動出油裝置的使用年限及安全性。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主視圖;圖2為本技術的旋轉接頭半剖視圖;圖3為本技術的俯視圖;圖4為本技術的多艙式浮子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描述。參照圖I所示,本技術揭示的一種帶有旋轉接頭的多艙式浮子浮動出油裝置,該裝置包括設在油罐底部I的一出油管2,出油管2的一端為吸油口 201,該端通過浮子支架202連接有一多艙式浮子4,浮子支架202與出油管2的連接方式為轉動連接,當多艙式浮子4處于液面的不同位置時,浮子支架202可繞著浮子支架202與出油管2的連接點轉動;油罐底部I設有兩出油管支架203,當出油管2處于最底端時,用于支撐出油管2。出油管2的另一端連接有一個旋轉接頭3,該旋轉接頭3為無偏執旋轉接頭,參照圖2所示,旋轉接頭3具有外滾道31以及設在外滾道31內部并且可相對于外滾道31轉動的內滾道32,外滾道31與內滾道32之間設有兩個軸承33,軸承33的內圈箍在內滾道32上,且軸承33外圈的尺寸與外滾道31內徑尺寸相匹配,使得內滾道32與外滾道31可相對轉動,兩軸承33的材質為非金屬材料,從而避免了旋轉接頭易銹蝕卡死、磨損嚴重而導致浮動出油裝置不能使用的問題。兩軸承33的外側均設置有一 O型密封圈34,內側均設置有一格萊圈35,確保贓物不能進入由兩O型密封圈34組成的密封室內,從而大大的提高了兩軸承33與兩格萊圈35的使用壽命。內滾道32上還設有兩環形限位滑槽36,且兩環形限位滑槽36均設置在O型密封圈35外側,外滾道31上對應的焊有限位銷37,該限位銷37的一端伸入環形限位滑槽36內,通過此種結構,使得內滾道32與外滾道31可相對轉動,且不會輕易產生松動,而導致內滾道32與外滾道31脫離的情況。參照圖2,并結合圖I、圖3,在上述的結構中,內滾道32上焊接有一內滾道90度彎頭320,該內滾道90度彎頭320末端焊接有一內滾道法蘭321,內滾道90度彎頭320通過內滾道法蘭321與出油管2連接;外滾道31上焊接有一外滾道90度彎頭310,該外滾道90度彎頭310上焊接有一外滾道法蘭311,外滾道90度彎頭310通過外滾道法蘭311與連接到油罐罐壁上的罐壁接管7連接,油罐底部I設有一旋轉接頭支架5,旋轉接頭3通過一旋轉接頭固定U型卡6固定在該旋轉接頭支架5上,通過上述的結構,使得在出油時,出油口201總處于液面的上方,隨著液面的高低而上下浮動,達到保證了出油品的質量。參照圖4,本技術的多艙式浮子4為一筒狀結構,當然在實際生產中,可制造為其他各種形狀,如長方體形,橢圓形等,該筒狀結構的兩端為橢圓形封頭401,筒狀結構內部設有五條隔板402,以此將筒狀結構內部分割成六個相互獨立的腔體,多艙式浮子4內部還設有兩條加強板403,外壁上設有連接吊耳404,該連接吊耳404用于連接到浮子支架202上。這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有旋轉接頭的多艙式浮子浮動出油裝置,它包括設置在油罐內部的一出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管的一端為吸油口,該端通過浮子支架連有一多艙式浮子,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連有一旋轉接頭,該旋轉接頭具有外滾道以及設在外滾道內部并且可相對于外滾道轉動的內滾道;所述內滾道上焊接有一內滾道90度彎頭,內滾道90度彎頭與出油管連接;所述外滾道上焊接有一外滾道90度彎頭,外滾道90度彎頭與連接到油罐罐壁上的罐壁接管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學武,王延祺,
申請(專利權)人:王學武,王延祺,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