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阻體(13)設置在絕緣體(12)的表面上的電流承載部件(11)的外周處。該電阻體(13)將施加至彼此相鄰的一對電流承載部件(11)之間的絕緣體(12)的表面的電壓進行分配,使得分配在該絕緣體(2)的表面上的電勢差設定為放電起始電壓或更少。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具有由絕緣體保持的電流承載部件的電子部件。
技術介紹
傳統地,已經提出各種方法來改善電子部件諸如接線端子的絕緣持久性。例如, PTLl公開一種在其中容易產生電場集中的絕緣體主體的絕緣釉層與水泥材料之間的邊界區域中形成導電釉層(電阻體)的方法。根據該方法,可以減小電場集中,由此防止產生電暈放電以及無線電干擾電壓(RIV)。引用列表專利文獻PTLl :日本專利申請未審公開出版物No. H08-264052
技術實現思路
技術問題但是,PTLl中描述的方法可能不會減小電場從而不開始放電,即使設置電阻體。因此,絕緣體的表面的放電可能不會被減小,電子部件的絕緣持久性可以被減小。本專利技術鑒于這種問題作出。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通過抑制從絕緣體的表面放電而改善電子部件的絕緣持久性。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案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的電子部件包括設置在絕緣體的表面上的電流承載部件的外周處的電壓分配單元。該電壓分配單元將施加至彼此相鄰的一對電流承載部件之間的絕緣體的表面的電壓進行分配,使得分配在該絕緣體的表面上的電勢差設定為放電起始電壓或更少。本專利技術的優勢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分配在絕緣體的表面上的電勢差可以由于設置在電流承載部件的外周處的電壓分配單元而減小到放電起始電壓或更少。因此,與電流承載部件相鄰的電場可以減小。因此,在絕緣體的表面上產生的放電可以被防止,因此,電子部件的絕緣持久性可以改善。附圖說明圖I是示意性地示出應用電子部件10的電動機I的構造的解釋性視圖。圖2 (a)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電子部件10的構造的平面圖。圖2 (b)是沿著通過圖2 Ca)中的一對電流承載部件11的每個中心的線所做的橫截面剖視圖。圖3 (a)是示出與圖2所示的電子部件10相比較的電子部件20的構造的解釋性平面圖。圖3 (b)是沿著通過圖3 (a)中的一對電流承載部件21的每個中心的線所做的橫截面剖視圖。圖3 (c)是示出沿著通過圖3 (a)中的成對的電流承載部件21的每個中心的線所做的電勢分配圖。圖4 (a)是示出與圖2所示的電子部件10相比較的電子部件20的構造的解釋性平面圖。圖4 (b)是沿著通過圖4 (a)中的一對電流承載部件21的每個中心的線所做的橫截面剖視圖。圖4 (c)是示出沿著通過圖4 (a)中的一對電流承載部件21的每個中心的線所做的電勢分配圖。圖5 (a)是示出由于電子部件10的電阻體13造成的電場削弱效應的解釋性橫截面剖視圖。圖5 (b)是示出沿著通過圖5 (a)中的一對電流承載部件11的每個中心的線所做的電勢分配圖。圖6 (a)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電子部件10的改進實例的構造的平面圖。圖6 (b)是沿著通過圖6 Ca)中的一對電流承載部件11的每個中心的線所做的橫截面剖視圖。圖7 (a)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電子部件10的另一改進實例的構造的平面圖。 圖7 (b)是沿著通過圖7 (a)中的一對電流承載部件11的每個中心的線所做的橫截面剖視圖。圖8 (a)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電子部件10的另一改進實例的構造的平面圖。 圖8 (b)是沿著通過圖8 (a)中的一對電流承載部件11的每個中心的線所做的橫截面剖視圖。圖9 (a)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電子部件10的構造的平面圖。圖9 (b)是沿著通過圖9 (a)中的一對電流承載部件11的每個中心的線所做的橫截面剖視圖。圖9 (C) 是示出沿著通過圖9 Ca)中的一對電流承載部件11的線所做的電勢分配圖。圖10 (a)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電子部件10的改進實例的構造的平面圖。圖 10 (b)是沿著通過圖10 (a)中的一對電流承載部件11的每個中心的線所做的橫截面剖視圖。圖11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電子部件10的另一改進實例的構造的平面圖。具體實施方式圖I是示意性地示出應用根據本實施例的電子部件10的電動機I的構造的解釋性視圖。該電子部件10經由電纜連接至圖中未示出的外部裝置(例如,逆變器)和電動機 1,使得該電子部件10作為接線端子從而經由電子部件10電連接逆變器和電動機I。電動機I采用永磁體同步電動機,其中多相繞組(例如,三相繞組)以星型連接狀態連接,以中性點為中心,圍繞定子2纏繞。電動機I包括具有環形形狀截面的定子2和連接至未示出在該圖中的軸的轉子(移動件)3。轉子3經由氣隙設置在定子2的內周。定子2 和轉子3容納在殼體4,一部分殼體設置有電子部件10作為接線端子。線圈引線5作為圍繞定子2纏繞的相應相繞組的一部分,連接至設置在電子部件 10中的每個相的三個電流承載部件(電極端子)11。每個電流承載部件用作電流承載裝置。 相應的電流承載部件11連接至電纜(未示出在途中),電纜連接至殼體4的外部從而連接至逆變器,使得與需求動力相對應的動力經由相應的電流承載部件11施加至每個相的相繞組。電動機I由于通過經由電子部件10從逆變器供給至每個相的線圈的三相交流電力產生的磁場與由轉子的永磁體產生的磁場之間的的相互作用而驅動。更具體地說,在電動機I中,磁路包括嵌入到轉子3中的永磁體,包括轉子3本身的磁體(電磁鋼板),包括定子2的磁體(電磁鋼板)。當來自于永磁體的磁通量和由于通過逆變器控制施加至該相繞組的電流產生的交流磁通量通過磁路時,由于電磁力而產生扭矩,從而旋轉該轉子3以及連接至轉子3的軸。圖2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電子部件10的構造的解釋圖。電子部件10包括電流承載部件11、絕緣體12 (用作絕緣裝置)以及電阻體13。在本實施例中,電子部件10假定為接線端子,電子部件10包括與圖I所示的三個相相對應的三個電流承載部件11。雖然后文解釋電子部件10并且出于簡便的原因主要是一對彼此相鄰的電流承載部件11作為主要部件,類似的考慮也可應用于其他的電流承載部件11。每個電流承載部件11包括具有導電性的材料,諸如金屬材料,電流通過該材料。 相應的電流承載部件11通過諸如插入模制的模制方式而與絕緣體12集成。例如,螺母模制在絕緣體12中,螺栓固定至螺母,從而形成電流承載部件11。絕緣體12包括絕緣材料諸如樹脂。電流承載部件11載入到金屬模具中,之后采用樹脂填充該模具,并使之硬化,使得絕緣12形成為預定形狀。絕緣體12將相應的電流承載部件11保持在絕緣狀態,而相應電流承載部件11的一部分從表面伸出。電阻體13設置在絕緣體12的表面上的電流承載部件11的外邊緣區域中。更具體地說,絕緣體13設置在絕緣體12的表面上從而圍繞包括電流承載部件11的外邊緣區域的外周。換句話說,絕緣體13設置在從電流承載部件11的邊緣起朝向徑向方向的預定范圍內,從而圍繞該電流承載部件11。根據本實施例,絕緣體13配置成具有圓形外邊緣形狀。 絕緣體13通過例如粘合劑附著至絕緣體12的表面,從而固定至絕緣體12的表面??蛇x擇地,電阻體13可通過以類似的方式插入模制到電流承載部件11而與絕緣體12集成,從而固定至絕緣體12的表面。在電子部件10中,散布在與使用電子部件10相關聯的周圍環境中的電離污染物 14附著至絕緣體12的表面。電阻體13經由電離污染物14對施加至絕緣體12的表面的電壓進行分配,從而用于減小相鄰于電流承載部件11的電場。尤其地,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正確地獲得電場削弱效果,電阻體13包括單一任意的材料或者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佐佐木健介,鈴木健太,粕谷正司,
申請(專利權)人: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