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蝸桿的熱處理工藝,涉及金屬熱處理領域,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依次對蝸桿進行粗加工、回火、精加工和滲氮,其中滲氮是在蝸桿精加工為成品后進行的,并且是整體滲氮,本發明專利技術不僅提高了蝸桿的齒面硬度,而且傳動鍵槽也同時進行滲氮,蝸桿滲氮后變形極小,無需對蝸桿進行磨削加工,大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產品質量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蝸桿的熱處理工藝
本專利技術涉及金屬熱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蝸桿的熱處理工藝,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回轉支承內蝸桿的熱處理工藝。
技術介紹
已知的,回轉支承被廣泛應用于礦山、化工、石油、冶金、煤炭、港口和船舶等行業中,而回轉支承內部的傳動形式多為渦輪蝸桿傳動,其中由于蝸桿的轉速較高,一般在轉速在400轉/分左右,因此蝸桿的齒面磨損較快,為了提高蝸桿齒面的硬度就要對蝸桿的齒面進行淬火處理,進而使蝸桿的齒面達到較高的硬度,同時提高蝸桿齒面的耐磨性能;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對蝸桿的處理方式為齒面淬火處理,而采用齒面淬火存在的問題則是,待蝸桿齒面淬火后,蝸桿變形較大,同時蝸桿淬火后還要對蝸桿的齒面進行二次磨削加工,而且磨削費用較高,生產效率低,進一步蝸桿在進行齒面淬火過程中位于蝸桿軸內部的傳動鍵槽 無法淬火,由于傳動鍵槽長期受到沖擊載荷時,損壞較為嚴重。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蝸桿的熱處理工藝,本專利技術通過依次對蝸桿進行粗加工、回火、精加工和滲氮,有效提高了蝸桿齒面和傳動鍵槽的硬度,使蝸桿的使用壽命提高了至少2倍以上,同時降低了回轉支承的故障率和生產成本,適合大面積推廣和應用。為實現如上所述的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所述的技術方案 一種蝸桿的熱處理工藝,所述工藝過程包括如下步驟 1)、對蝸桿進行粗加工,在對蝸桿進行粗加工時預留O.15 O. 4mm的精加工余量; 2)、對粗加工過的蝸桿進行低溫回火,將回火溫度控制在150 250°C之間,回火后蝸桿的硬度為58 64HRC ; 3)、對蝸桿進行精加工,將蝸桿各部位的尺寸按照設計要求和精度加工完成; 4)、對蝸桿進行滲氮處理,首先使用氣體去油法或使用汽油對精加工后的蝸桿進行滲氮前的表面清洗;其次排除滲氮爐內的空氣,將蝸桿置于滲氮爐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裝爐前應對滲氮爐的夾具、電系統、管道和氨分解測定儀進行詳細的檢查,確保滲氮爐能正常運行,其中所述夾具的表面不允許有雜物或氧化皮,如有應及時清除,待檢查完畢后關閉爐門對滲氮爐進行加熱,在加熱至150°C以前必須排除滲氮爐內的空氣,排除滲氮爐內的空氣主要目的是使參與滲氮處理的氣體只有氨氣和氮氣兩種氣體,防止氨氣分解時與爐內空氣接觸后產生爆炸性氣體及防止蝸桿和夾具的表面氧化;進一步將氨氣的分解率控制在15 30%之間,并按滲氮所需厚度至少保持4 10小時,爐內溫度保持在450 600°C之間;進一步對蝸桿進行冷卻,在滲氮完成后,關閉滲氮爐電源,使爐溫降低約45 55°C左右,然后將通入滲氮爐內氨氣的流量增加一倍后啟動熱交換機,此時需注意確認滲氮爐內壓力為正壓,待導入滲氮爐中的氨氣安定后,即可減少氨氣的流量直至保持爐內壓力為正壓為止,當滲氮爐的爐溫下降至150°C以下時方可開啟爐蓋取出蝸桿,然后將取出的蝸桿進行吊掛冷卻即完成了對蝸桿的熱處理過程。所述的蝸桿的熱處理工藝,所述滲氮爐為井式滲氮爐,型號為RN-50-6的低真空多用氮化爐。所述的蝸桿的熱處理工藝,所述氨分解測定儀型號為QRD1112B,測量范圍為0 100%H2,輸出信號0 IOOmv (DC)0采用如上所述的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具有如下所述的優越性 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蝸桿的熱處理工藝,本專利技術通過依次對蝸桿進行粗加工、回火、精加工和滲氮,其中滲氮是在蝸桿精加工為成品后進行的,并且是整體滲氮,本專利技術不僅提高了蝸桿的齒面硬度,而且傳動鍵槽也同時進行滲氮,蝸桿滲氮后變形極小,無需對蝸桿進行磨削加工,大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產品質量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具體實施方式 通過下面的實施例可以更詳細的解釋本專利技術,本專利技術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實施例; 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蝸桿的熱處理工藝,所述工藝過程包括如下步驟 1)、對蝸桿進行粗加工,在對蝸桿進行粗加工時預留O.15 O. 4mm的精加工余量; 2)、對粗加工過的蝸桿進行低溫回火,將回火溫度控制在150 250°C之間,優選230° C,回火后蝸桿的硬度為58 64HRC ; 3)、對蝸桿進行精加工,將蝸桿各部位的尺寸按照設計要求和精度加工完成; 4)、對蝸桿進行滲氮處理,首先使用氣體去油法或使用汽油對精加工后的蝸桿進行滲氮前的表面清洗;其次排除滲氮爐內的空氣,將蝸桿置于滲氮爐中,所述滲氮爐為井式滲氮爐,型號為RN-50-6的低真空多用氮化爐,需要注意的是在裝爐前應對滲氮爐的夾具、電系統、管道和氨分解測定儀進行詳細的檢查,所述氨分解測定儀型號為QRD1112B,測量范圍為0 100%H2,輸出信號0 IOOmv (DC),確保滲氮爐能正常運行,其中所述夾具的表面不允許有雜物或氧化皮,如有應及時清除,待檢查完畢后關閉爐門對滲氮爐進行加熱,在加熱至150°C以前必須排除滲氮爐內的空氣,排除滲氮爐內的空氣主要目的是使參與滲氮處理的氣體只有氨氣和氮氣兩種氣體,防止氨氣分解時與爐內空氣接觸后產生爆炸性氣體及防止蝸桿和夾具的表面氧化;進一步將氨氣的分解率控制在15 30%之間,并按滲氮所需厚度至少保持4 10小時,爐內溫度保持在450 600°C之間,優選520°C ;進一步對蝸桿進行冷卻,在滲氮完成后,關閉滲氮爐電源,使爐溫降低約45 55°C左右(一般為50°C ),然后將通入滲氮爐內氨氣的流量增加一倍后啟動熱交換機,此時需注意確認滲氮爐內壓力為正壓,待導入滲氮爐中的氨氣安定后,即可減少氨氣的流量直至保持爐內壓力為正壓為止,當滲氮爐的爐溫下降至150°C以下時方可開啟爐蓋取出蝸桿,然后將取出的蝸桿進行吊掛冷卻即完成了對蝸桿的熱處理過程。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蝸桿的熱處理工藝,其中滲氮爐中的夾具和電系統為常規的裝夾工具和電器控制系統,所以本專利技術不做進一步的闡述。本專利技術未詳述部分為現有技術。為了公開本專利技術的目的而在本文中選用的實施例,當前認為是適宜的,但是,應了解的是,本專利技術旨在包括一切屬于本構思和專利技術范圍內的實施例的所有變化和改進。權利要求1.一種蝸桿的熱處理工藝,其特征是所述工藝過程包括如下步驟 1)、對蝸桿進行粗加工,在對蝸桿進行粗加工時預留O.15 O. 4mm的精加工余量; 2)、對粗加工過的蝸桿進行低溫回火,將回火溫度控制在150 250°C之間,回火后蝸桿的硬度為58 64HRC ; 3)、對蝸桿進行精加工,將蝸桿各部位的尺寸按照設計要求和精度加工完成; 4)、對蝸桿進行滲氮處理,首先使用氣體去油法或使用汽油對精加工后的蝸桿進行滲氮前的表面清洗;其次排除滲氮爐內的空氣,將蝸桿置于滲氮爐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裝爐前應對滲氮爐的夾具、電系統、管道和氨分解測定儀進行詳細的檢查,確保滲氮爐能正常運行,其中所述夾具的表面不允許有雜物或氧化皮,如有應及時清除,待檢查完畢后關閉爐門對滲氮爐進行加熱,在加熱至150°C以前必須排除滲氮爐內的空氣,排除滲氮爐內的空氣主要目的是使參與滲氮處理的氣體只有氨氣和氮氣兩種氣體,防止氨氣分解時與爐內空氣接觸后產生爆炸性氣體及防止蝸桿和夾具的表面氧化;進一步將氨氣的分解率控制在15 30%之間,并按滲氮所需厚度至少保持4 10小時,爐內溫度保持在450 600°C之間;進一步對蝸桿進行冷卻,在滲氮完成后,關閉滲氮爐電源,使爐溫降低約45 55°C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蝸桿的熱處理工藝,其特征是:所述工藝過程包括如下步驟:1)、對蝸桿進行粗加工,在對蝸桿進行粗加工時預留0.15~0.4mm的精加工余量;2)、對粗加工過的蝸桿進行低溫回火,將回火溫度控制在150~250°C之間,回火后蝸桿的硬度為58~64HRC;3)、對蝸桿進行精加工,將蝸桿各部位的尺寸按照設計要求和精度加工完成;4)、對蝸桿進行滲氮處理,首先使用氣體去油法或使用汽油對精加工后的蝸桿進行滲氮前的表面清洗;其次排除滲氮爐內的空氣,將蝸桿置于滲氮爐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裝爐前應對滲氮爐的夾具、電系統、管道和氨分解測定儀進行詳細的檢查,確保滲氮爐能正常運行,其中所述夾具的表面不允許有雜物或氧化皮,如有應及時清除,待檢查完畢后關閉爐門對滲氮爐進行加熱,在加熱至150℃以前必須排除滲氮爐內的空氣,排除滲氮爐內的空氣主要目的是使參與滲氮處理的氣體只有氨氣和氮氣兩種氣體,防止氨氣分解時與爐內空氣接觸后產生爆炸性氣體及防止蝸桿和夾具的表面氧化;進一步將氨氣的分解率控制在15~30%之間,并按滲氮所需厚度至少保持4~10小時,爐內溫度保持在450~600℃之間;進一步對蝸桿進行冷卻,在滲氮完成后,關閉滲氮爐電源,使爐溫降低約45~55℃左右,然后將通入滲氮爐內氨氣的流量增加一倍后啟動熱交換機,此時需注意確認滲氮爐內壓力為正壓,待導入滲氮爐中的氨氣安定后,即可減少氨氣的流量直至保持爐內壓力為正壓為止,當滲氮爐的爐溫下降至150℃以下時方可開啟爐蓋取出蝸桿,然后將取出的蝸桿進行吊掛冷卻即完成了對蝸桿的熱處理過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付政偉,付文東,
申請(專利權)人:洛陽高登回轉支承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