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關于一種外轉子式馬達,包括:殼體,中間凸設有開設軸孔的套接軸,套接軸底部外緣凸設有至少一嵌掣凸部,套接軸頂部向外凸設有至少一插掣凸部,殼體前端設有外蓋,外蓋中間位置設有穿孔;線圈座,設置于殼體內,在線圈座對應殼體的套接軸處開設有軸孔,軸孔底端內緣對應套接軸的嵌掣凸部凹設有嵌掣凹部,軸孔頂端對應套接軸的插掣凸部形成有插掣凹部;外轉子,罩設于線圈座外,于外轉子內側對應線圈座設有磁性元件,且于外轉子中間設有轉軸,轉軸一端穿設于殼體套接軸的軸孔內,另一端則由殼體前端外蓋的穿孔向外凸設而出。借此,以讓殼體與線圈座間能穩固結合定位,不會有松脫損壞的情況發生,而且能在整體使用上增加實用便利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有關于一種外轉子式馬達,尤其是指一種讓殼體與線圈座間能確實穩固結合定位,不會有松脫損壞的情況發生,而且在其整體施行使用上更增實用功效特性的外轉子式馬達。技術背景 一般外轉子式馬達4,請參閱圖7現有的剖視結構示意圖所示,其主要于一殼體41中間凸設有套接軸411,且套接軸411開設有軸孔412,套接軸411外與線圈座42的軸孔421相互緊密套合固定,該線圈座42上卷繞有線圈并于外側設有硅鋼片,于線圈座42外則罩設有外轉子43,該外轉子43內側對應線圈座42設有磁性元件431,于外轉子43中間則設有轉軸432,該轉軸432 —端穿設于殼體41套接軸411的軸孔412內,轉軸432另一端則向外凸設出殼體41的前端提供輸出動力,又在殼體41前端設有前蓋44,使得當開啟該外轉子式馬達4的電源時,該線圈座42上的線圈及硅鋼片獲得電源供電產生磁場,令罩設于線圈座42外的外轉子43內的磁性元件431受到磁場影響,而帶動外轉子43及轉軸432轉動。然而,上述外轉子式馬達在其實際操作施行使用時發現,該結構的殼體與線圈座間僅利用套接軸與軸孔的緊密套掣結合,使得其不僅不易令殼體與線圈座緊密穩固結合定位,而且在馬達長期使用或線圈座拆裝進行維修時,都會造成線圈座的軸孔無法緊密套掣在殼體的套接軸上,而會有松脫損壞的情況發生,令其在整體結構設計上仍存在改進的空間。于是,專利技術人有鑒于此,秉持多年該相關行業的豐富設計開發及實際制作經驗,針對現有的結構及缺點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種外轉子式馬達,以期望達到更佳的實用價值。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即是提供一種外轉子式馬達,尤其是一種讓殼體與線圈座間能穩固結合定位,不會松脫損壞的外轉子式馬達。上述本技術的目的,是由以下的技術方案所實現的本技術的外轉子式馬達,包括有殼體、線圈座及外轉子。該殼體的中間位置凸設有套接軸,且于套接軸開設有軸孔,該套接軸底部外緣處凸設有至少一個嵌掣凸部,且于套接軸頂部向外凸設有至少一個插掣凸部,而于殼體前端蓋設有外蓋,該外蓋中間位置還開設有穿孔。該線圈座設置于殼體內,在線圈座對應殼體的套接軸處開設有軸孔,該軸孔底端內緣對應套接軸的嵌掣凸部凹設有嵌掣凹部,并且在軸孔頂端對應套接軸的插掣凸部形成有插掣凹部,使得在組設結合時,該套接軸的嵌掣凸部嵌掣定位于軸孔的嵌掣凹部內、套接軸的插掣凸部也插掣定位于軸孔的插掣凹部內,該線圈座上卷繞有線圈及設有硅鋼片。該外轉子對應罩設于線圈座外,于外轉子內側對應線圈座設有磁性元件,且于外轉子中間設有轉軸,該轉軸一端穿設于殼體套接軸的軸孔內,轉軸另一端則由殼體前端外蓋的穿孔向外凸設而出。如上所述的外轉子式馬達,該殼體后端開設有多個組固孔,一組接架通過固定件與組固孔組接固定,該組接架上設置有擺頭單元。如上所述的外轉子式馬達,該外轉子外緣套設結合有散熱葉片。如上所述的外轉子式馬達,該擺頭單元可為獨立動力源。如上所述的外轉子式馬達,該擺頭單元亦可為齒輪組,且與外轉子轉軸穿設出殼體套接軸的軸孔外所形成的螺桿部相嚙合。借由以上技術方案,本技術的優點在于,殼體與線圈座間能確實穩固結合定位,不會有松脫損壞的情況發生,而且能在整體施行使用上更增加實用便利性。 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線圈座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組合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組合剖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的另一實施例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的又一實施例立體結構示意圖;圖7為現有外轉子式馬達的剖視結構示意圖。主要元件標號說明I 殼體11套接軸111軸孔112嵌掣凸部113插掣凸部 12外蓋121穿孔13組固孔14組接架 141固定件15擺頭單元 15'擺頭單元2 線圈座21軸孔211嵌掣凹部 212插掣凹部22線圈23硅鋼片3 外轉子 31磁性元件32轉軸321螺桿部33散熱葉片 4 外轉子式馬達41殼體411套接軸412軸孔42線圈座421軸孔43外轉子431磁性元件 432轉軸44 前蓋具體實施方式為令本技術的專利技術目的、技術手段及技術效果有更完整且清楚的揭露,茲于下詳細說明,并請一并參閱附圖及元件標號首先,請參閱圖I本技術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所示,本技術的外轉子式馬達,主要包括有殼體I、線圈座2及外轉子3 ;其中該殼體I,其中間位置凸設有套接軸11,且于套接軸11開設有軸孔111,該套接軸11底部外緣處凸設有至少一個嵌掣凸部112,并于套接軸11頂部向外凸設有至少一個插掣凸部113,而于殼體I前端可供蓋設有外蓋12,該外蓋12中間位置還開設有穿孔121。該線圈座2,請一并參閱圖2本技術的線圈座立體結構示意圖所示,其設置于殼體I內,在線圈座2對應殼體I的套接軸11處開設有軸孔21,該軸孔21底端內緣對應套接軸11的嵌掣凸部112凹設有嵌掣凹部211,且于軸孔21頂端對應套接軸11的插掣凸部113形成有插掣凹部212,另于該線圈座2上卷繞有線圈22,又于該線圈座2外設有硅鋼片23。該外轉子3,其對應罩設于線圈座2外,于外轉子3內側對應線圈座2設有磁性元·件31,且于外轉子3中間設有轉軸32,該轉軸32 —端穿設于殼體I套接軸11的軸孔111內,轉軸32另一端則由殼體I前端外蓋12的穿孔121向外凸設而出,外轉子3外緣套設結合有散熱葉片33。本技術在組裝結合時,請再一并參閱圖3本技術的組合立體結構示意圖及圖4本技術的組合剖視結構示意圖所示,于該殼體I內容設入該線圈座2,令線圈座2以軸孔21套掣于套接軸11外,讓套接軸11的嵌掣凸部112嵌掣定位于軸孔21的嵌掣凹部211內,且套接軸11的插掣凸部113也插掣定位于軸孔21的插掣凹部212內,使得殼體I與線圈座2間確實穩固結合定位,將外轉子3對應罩設于線圈座2外,使得外轉子3的轉軸32 —端穿設于套接軸11的軸孔111內,再將外蓋12蓋設于殼體I前端,而讓轉軸32另一端由該外蓋12的穿孔121向外凸設而出提供動力輸出。如此一來,本技術在操作使用時,在該線圈座2上的線圈22及硅鋼片23獲得電源供電產生磁場后,即會令罩設于線圈座2外的外轉子3內的磁性元件31受到磁場影響,而帶動外轉子3及轉軸32轉動,且在外轉子3的轉動過程中,由于該外轉子3外緣套設結合有散熱葉片33,而令散熱葉片33能隨著外轉子3在殼體I內轉動,使得散熱葉片33在殼體I內轉動時,散熱葉片33會在殼體I內產生風力流動,以借由風力流動增加殼體I內部的散熱功效。請再一并參閱圖5本技術的另一實施例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所示,本技術在作為風扇馬達時,該殼體I后端開設有多個組固孔13,使得令一組接架14能以固定件141與組固孔13組接固定,該組接架14上則可供設置擺頭單元15,該擺頭單元15可為獨立動力源以提供風扇擺頭動作的動力,例如電機,或請再一并參閱圖6本技術的又一實施例立體結構示意圖所示,該擺頭單元15’為齒輪組,且與外轉子3的轉軸32穿設出殼體I套接軸11的軸孔111外所形成的螺桿部321相嚙合,利用該擺頭單元15、15'帶動殼體I左右擺動,以改變風力吹送的方向。借由以上所述,本技術結構的組成與使用實施說明可知,本技術與現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外轉子式馬達,其主要包括有殼體、線圈座及外轉子;其特征在于;該殼體,其中間位置凸設有套接軸,且于套接軸開設有軸孔,該套接軸底部外緣處凸設有至少一個嵌掣凸部,并于套接軸頂部向外凸設有至少一個插掣凸部,而于殼體前端蓋設有外蓋,該外蓋中間位置還開設有穿孔;該線圈座,設置于殼體內,在線圈座對應殼體的套接軸處開設有軸孔,該軸孔底端內緣對應套接軸的嵌掣凸部凹設有嵌掣凹部,且在軸孔頂端對應套接軸的插掣凸部形成有插掣凹部,又在該線圈座上卷繞有線圈及設有硅鋼片;該外轉子,對應罩設于線圈座外,于外轉子內側對應線圈座設有磁性元件,且于外轉子中間設有轉軸,該轉軸一端穿設于殼體套接軸的軸孔內,轉軸另一端則由殼體前端外蓋的穿孔向外凸設而出。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外轉子式馬達,其主要包括有殼體、線圈座及外轉子;其特征在于; 該殼體,其中間位置凸設有套接軸,且于套接軸開設有軸孔,該套接軸底部外緣處凸設有至少一個嵌掣凸部,并于套接軸頂部向外凸設有至少一個插掣凸部,而于殼體前端蓋設有外蓋,該外蓋中間位置還開設有穿孔; 該線圈座,設置于殼體內,在線圈座對應殼體的套接軸處開設有軸孔,該軸孔底端內緣對應套接軸的嵌掣凸部凹設有嵌掣凹部,且在軸孔頂端對應套接軸的插掣凸部形成有插掣凹部,又在該線圈座上卷繞有線圈及設有硅鋼片; 該外轉子,對應罩設于線圈座外,于外轉子內側對應線圈座設有磁性元件,且于外轉子中間設有轉軸,該轉軸一端穿設于殼體套接軸的軸孔內,轉軸另一端...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文偉,
申請(專利權)人:博瑪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