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注塑機的塑化部件,其包括,機筒,螺桿,螺桿頭,所述螺桿頭延伸入機筒內(nèi)部,并與螺桿相固持,所述塑化部件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機筒內(nèi)部的止回環(huán)與止回墊,所述螺桿頭依次延伸入所述止回環(huán)與止回墊,并與螺桿相固持前體裝置,其與所述螺桿頭相連,并且在所述前體裝置的端部嵌設一噴嘴,以及過濾裝置,其嵌設于所述前體裝置與噴嘴的內(nèi)部腔體中。通過這種結構,可有效地防止被塑化的物料中的雜質(zhì)堵塞噴嘴,同時又可防止物料回流至機筒內(nèi)部,提高了注塑機的注塑效果,降低了企業(yè)的制造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注塑機配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注塑機的塑化部件。
技術介紹
注塑機在注塑過程中通常包含一個塑化過程。所謂塑化,就是指物料在注塑機的料筒內(nèi)經(jīng)加熱達到流動狀態(tài),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的全過程。參圖I所示,圖I為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一種注塑機的塑化部件的剖視圖。在現(xiàn)有技術中,塑化部件200中的物料(未圖示)在螺桿21的旋轉推動下通過機筒22,最后通過螺桿頭23注射到特定的模具的型腔(未圖示)中,以完成注塑過程。然而,現(xiàn)有技術中的塑化部件,在物料被射出的過程中,會發(fā)生物料回流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注塑效果不佳的現(xiàn)象發(fā)生。而且回流的物料往往會在塑化部件中的機筒22與螺桿頭23之間的死角處形成殘留余料。這些殘留余料會對不同成分的物料造成污染,從而導致注塑效果不佳。同時,在現(xiàn)有技術中,被塑化的物料中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雜質(zhì)。這些雜質(zhì)可能會將螺桿頭23堵塞,從而影響到注塑效果。而且,一旦螺桿頭23被堵塞,需要將整臺注塑機停機,進行檢修,從而導致生產(chǎn)效率降低,增加企業(yè)的制造成本。有鑒于此,有必要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注塑機的塑化部件予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注塑機的塑化部件,其可有效地防止被塑化的物料中的雜質(zhì)堵塞噴嘴,同時又可防止物料回流至機筒內(nèi)部,提高注塑機的注塑效果,降低企業(yè)的制造成本。為實現(xiàn)上述技術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注塑機的塑化部件,其包括,機筒,螺桿,螺桿頭,所述螺桿頭延伸入機筒內(nèi)部,并與螺桿相固持,所述塑化部件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機筒內(nèi)部的止回環(huán)與止回墊,所述螺桿頭依次延伸入所述止回環(huán)與止回墊,并與螺桿相固持;前體裝置,其與所述螺桿頭相連,并且在所述前體裝置的端部嵌設一噴嘴,以及 過濾裝置,其嵌設于所述前體裝置與噴嘴的內(nèi)部腔體中。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止回環(huán)的內(nèi)壁面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花鍵塊,所述花鍵塊沿所述止回環(huán)縱長延伸方向上的剖面形狀為等腰梯形。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花鍵塊的斜面與所述止回環(huán)內(nèi)壁面的夾角為30度。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止回環(huán)的內(nèi)壁面設有八個均勻分布的花鍵塊。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花鍵塊為漸開線式花鍵塊。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過濾裝置包括,棒芯,以及凸伸出所述棒芯并縱向間隔排布的三組扇形凸齒,所述每組扇形凸齒沿所述棒芯縱長延伸方向上的相同位置設有第一凹設部,所述每組扇形凸齒之間設有第二凹設部,其至少延伸至所述棒芯的表面。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凹設部的徑向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凹設部的徑向深度。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每組扇形凸齒中所有凸齒沿所述棒芯縱長延伸方向上的間距相等。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 改進,所述凸齒沿所述棒芯縱長延伸方向上的間距與每個凸齒的沿棒芯縱長方向上的厚度相等。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凹設部與第二凹設部的開口寬度相等。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塑化部件中設置止回環(huán)以及過濾組件,可有效地防止被塑化的物料中的雜質(zhì)堵塞噴嘴,同時又可防止物料回流至機筒內(nèi)部,提高了注塑機的注塑效果,降低了企業(yè)的制造成本。附圖說明圖I為現(xiàn)有技術中注塑機的塑化部件的剖視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注塑機的塑化部件一具體實施方式中的剖視圖;圖3為圖2中所示的止回環(huán)的側視圖;圖4為圖3中A-A線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行詳細說明,但應當說明的是,這些實施方式并非對本技術的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jù)這些實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結構上的等效變換或替代,均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請參圖2所示,圖2為本技術一種注塑機的塑化部件一具體實施方式中的剖視圖。在本實施方式中,一種注塑機的塑化部件100,其包括,機筒10,螺桿20,螺桿頭30,所述螺桿頭30延伸入機筒10內(nèi)部,并與螺桿20相固持。結合圖3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塑化部件100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機筒10內(nèi)部的止回環(huán)40與止回墊41。該螺桿頭30依次延伸入該止回環(huán)40與止回墊41,并與螺桿20相固持。結合圖3至圖4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該止回環(huán)40的內(nèi)壁面401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花鍵塊402,該花鍵塊402沿該止回環(huán)40縱長延伸方向上的剖面形狀為等腰梯形。該花鍵塊402的斜面412與該止回環(huán)40內(nèi)壁面401的夾角α為30度。該止回環(huán)40的內(nèi)壁面401設有偶數(shù)個均勻分布的花鍵塊402。在本實施方式中,該止回環(huán)40的內(nèi)壁面401設有八個花鍵塊402。在本實施方式中,該花鍵塊402為漸開線式花鍵塊。在注塑過程中,螺桿20自身旋轉,從而推動物料向螺桿頭30方向運動。止回環(huán)40的內(nèi)徑大于螺桿20的外徑,從而將物料通過該螺桿20與止回環(huán)40之間的間隙,從螺桿頭30射出到前體裝置50中。在本實施方式中,該止回環(huán)40在螺桿頭30與止回墊41之間保持一定的軸向距離。如果物料發(fā)生回流時,止回環(huán)40會向止回墊41退縮,從而在止回環(huán)40與止回墊41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回泄密封,使螺桿頭30前端的物料不能回流至機筒10內(nèi)部。在本實施方式中,該過濾裝置70,包括棒芯,以及凸伸出該棒芯并縱向間隔排布的三組扇形凸齒,所述每組扇形凸齒沿該棒芯縱長延伸方向上的相同位置設有第一凹設部,所述每組扇形凸齒之間設有第二凹設部,其至少延伸至所述棒芯的表面。結合圖2所示,該前體裝置50與螺桿頭30相連,并且在該前體裝置50的端部嵌設一噴嘴60。在本實施方式中,該過濾裝置70嵌設于前體裝置50與噴嘴60的內(nèi)部腔體中。在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凹設部的徑向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凹設部的徑向深度。所述每組扇形凸齒中所有凸齒沿所述棒芯縱長延伸方向上的間距相等。所述凸齒沿所述棒芯縱長延伸方向上的間距與每個凸齒的沿棒芯縱長方向上的厚度相等。該第一凹設部與第二凹設部的開口寬度相等。在本實施方式中,物料在塑化部件100中在螺桿20與機筒10的擠壓作用后被充分塑化,并在螺桿20的推動下,從螺桿頭30中進入到前體裝置50中。螺栓(未圖示)穿過該前體裝置50的螺孔501,并與機筒10的帶螺紋的盲孔101相螺接固持。前體裝置50的端部嵌設一噴嘴60。物料在從螺桿頭30中出來后,會經(jīng)過該過濾裝置70,最后從噴嘴60的出料口 601射出至注塑機的模具型腔中,從而完成整個注塑過程。在本實施方式中,該過濾裝置70還包括位于棒芯縱向兩端端部的第一連接部以及第二連接部。通過該第一連接部以及第二連接部可將該過濾裝置70可靠地與螺桿頭30以及噴嘴60相固定。防止該過濾裝置70在物料射出過程中發(fā)生旋轉。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技術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技術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技術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jié),而且在不背離本技術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xiàn)本技術。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術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nèi)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技術內(nèi)。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注塑機的塑化部件,其包括,機筒(10),螺桿(20),螺桿頭(30),所述螺桿頭(30)延伸入機筒(10)內(nèi)部,并與螺桿(20)相固持,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化部件(100)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機筒(10)內(nèi)部的止回環(huán)(40)與止回墊(41),所述螺桿頭(30)依次延伸入所述止回環(huán)(40)與止回墊(41),并與螺桿(20)相固持;前體裝置(50),其與所述螺桿頭(30)相連,并且在所述前體裝置(50)的端部嵌設一噴嘴(60);以及過濾裝置(70),其嵌設于所述前體裝置(50)與噴嘴(60)的內(nèi)部腔體中。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吳建國,
申請(專利權)人:無錫天惠塑機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