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無取向電工鋼中高牌號產品提高電磁性能各向同性的生產方法,其原始鋼種為單一鐵素體區設計,鋼中硅或硅鋁含量>1.7%,其特征在于:冶煉時將鋼中有害化學成分含量均控制在0.005%以下;鑄坯等軸晶組織>50%;熱軋加熱溫度≤1250℃,粗軋最后道次壓下率為30%~60%,溫度在900~1180℃,精軋前坯厚為50mm至15mm,開軋溫度>880℃,末道次壓下率>5%,終軋溫度>800℃,軋后孕育時間>5秒,再冷卻,卷取溫度≥670℃;冷軋壓下率>75%,第一道次>25%;熱處理爐中升溫速率>5℃/s;重卷以低張力運行。本發明專利技術在保留了無取向電工鋼整體電磁性能優良的基礎上,產品縱橫向電磁性能均優異,磁性差控制到了4%以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鋼鐵生產
,尤其涉及一種。
技術介紹
冷軋無取向電工鋼因各向異性小,即縱橫磁性優良,主要用在旋轉裝置的鐵芯制造上。但嚴格來說,因現代常規方法長工序生產過程中,受特定因素的影響,橫縱向電磁性能仍存在差異,對于現今旋轉高效裝置的設計仍存在一定的影響和制約,如大型旋轉構件的周期性的磁路不穩定、高頻高速或超臨界速度運行構件的磁偏轉、偏震等等因素常與電工鋼橫縱磁性差有關?!だ滠垷o取向電工鋼隨著主體合金元素不同,如硅元素含量不同,鋼種的機理特性存在差異,如冶煉碳含量控制在O. 01%以下、硅(或硅鋁合計)含量I. 7%以上時,所生產的無取向電工鋼中高牌號鋼種不存在相區改變,在生產中不加以控制更易造成磁各向差異。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能消除或減輕無取向電工鋼中高牌號產品各向電磁性能差異的生產方法,以提高產品的適用性。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適用于無取向電工鋼中高牌號系列產品的生產,即適用于原始鋼種為單一鐵素體區設計的產品,硅(或硅鋁合計)含量I. 7%以上的產品。本專利技術主要工藝流程為鐵水預處理、轉爐冶煉、精煉、連鑄、加熱、熱軋、?;?或預退火處理)、酸洗、冷軋(含二次冷軋或加平整處理)、堿洗、熱處理(含二次熱處理)、涂層、重卷、包裝。本專利技術生產方法的主要技術特點如下冶煉時嚴格控制鋼種中的有害化學成分,根據鋼種需求特定加入元素除外,避免有害元素偏析,在整體制造中抑制有利織構組分生成,或阻礙晶粒長大;如有害化學成分碳、硫、氧、氮、鈮、釩、鈦、鎳、鋯的含量均控制在O. 005%以下,最佳含量控制在O. 0020%以下。鑄坯等軸晶組織控制在50%以上,最佳目標為60%以上,減少硅鋼鋼種特有的發達的柱狀晶組織及枝晶組織,防止隨后加工中的縱向變形及粗大條帶組織的產生。熱軋加熱溫度控制在1250°C及以下,避免粗大晶粒組織產生,最佳溫度為1100°C及以下。鑄坯軋制分粗軋及精軋兩種方式粗軋為原始坯厚軋制至15mm以上,在此過程中,最后道次壓下率控制在30% 60%,最佳壓下率為50%,溫度控制在90(Tll80°C,最佳為1000°C以下,目的是破碎加熱粗大晶粒并恢復等軸晶粒;精軋前坯厚為50mm至15mm,溫度開軋控制880°C以上,最佳為950°C以上,末道次壓下率設定在5%以上,最佳為15%以上,終軋溫度在800°C以上,最佳為880°C,目的為促進鋼帶動態再結晶組織的產品。熱軋后,鋼帶孕育時間大于5秒,最佳時間為20秒以上,促進鋼帶靜態再結晶組織的產生,然后進行冷卻及鋼帶卷取,卷取溫度控制在670°C及以上,最佳溫度為730°C以上,同樣是為了促進再結晶組織生產。可以進行鋼帶?;幚砘蝾A退火處理,處理以生成100%再結晶組織為目標。冷軋整體壓下率控制在75%以上,最佳為80%以上;第一道次控制在25%以上,最佳為35%以上,目的破碎原始粗大組織。熱處理中快速升溫,升溫速率為5°C /s以上,最佳方式為明火無氧化加熱,控制升溫速率大于15°C /s,目的為增加形核數量,減少不同晶體結構組織生長差異;如連續生產應控制爐內張力在4MPa以下,最佳為I. 6MPa以下,以消弱晶?;葡蛞咨煞较蜣D動等,并適用于二次退火處理。重卷生產中以該產品屈服強度指標為參考,低張力運行,最好在保持機組穩定運行的微張力下控制,防止用戶使用中性能變化或用戶加工熱處理后橫縱磁性能差異加大,最佳張力控制在16MPa以下。通過此技術方案,在保留了無取向電工鋼整體電磁性能優良的基礎上,產品縱橫向電磁性能均優異,磁性差由8%以下控制到了 4%以下。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I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電工鋼的化學成分重量百分比為C 0. 002%, Si 2. 35%,Mn :0. 23%,P 0. 012%,S 0. 003%, Als :0. 22%,其余為鐵和不可避免的雜質元素。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高無取向電工鋼性能的方法包括下列工藝步驟a)冶煉采用轉爐冶煉,RH真空精煉處理,并連鑄成鋼坯,連鑄采用電磁攪拌,控制等軸晶組織53% ;b)熱軋及?;幚韺撆骷訜岬?140°C,開軋溫度為1080°C,粗軋最后一道次壓下率45%,終軋溫度為880°C,末道次壓下率18%,鋼帶孕育時間14秒,卷取溫度為820°C;熱軋后經?;幚?,變形晶粒全部發生再結晶;c)冷軋鋼板經冷連軋成O. 5mm厚,第一道次控制在28%。鋼板寬度為1020mm ;d)成品退火鋼板冷軋升溫速率11°C /s,連續生產應控制爐內張力在2. 3MPa ;e)重卷包裝生產應控制爐內張力在17MPa ;產品電磁性能:縱向P15 為 2. 41ff/kg, B5000 為 I. 701T ;橫向 P15 為 2. 71ff/kg,B5000為I. 680T,鐵損橫縱向性能差為12. 45%,磁感橫縱向性能差為I. 23%。實施例2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電工鋼的化學成分重量百分比為C :0. 0015%,Si :2. 35%,Mn:O.23%,P 0. 012%, S 0. 0015%, Als :0. 22%,其余為鐵和不可避免的雜質元素。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高無取向電工鋼性能的方法包括下列工藝步驟a)冶煉采用轉爐冶煉,RH真空精煉處理,并連鑄成鋼坯,連鑄采用電磁攪拌,控制等軸晶組織68% ;b)熱軋及?;幚韺撆骷訜岬?100°C,開軋溫度為1080°C,粗軋最后一道次壓下率50%,終軋溫度為890°C,末道次壓下率18%,鋼帶孕育時間23秒,卷取溫度為820°C;熱軋后經?;幚?,變形晶粒全部發生再結晶;c)冷軋鋼板經冷連軋成O. 5mm厚,第一道次控制在37%。鋼板寬度為1020mm ;d)成品退火鋼板冷軋升溫速率23°C /s,連續生產應控制爐內張力在I. 4MPa ; e)重卷包裝生產應控制爐內張力在12MPa ;產品電磁性能:縱向P15 為 2. 57ff/kg, B5000 為 I. 697T ;橫向 P15 為 2. 64ff/kg,B5000為I. 682T,鐵損橫縱向性能差為2. 7%,磁感橫縱向性能差為O. 7%。權利要求1.一種,其原始鋼種為單一鐵素體區設計,鋼中硅或硅鋁含量> 1.7%,其特征在于冶煉時嚴格控制鋼中的有害化學成分碳、硫、氧、氮、鈮、釩、鈦、鎳、鋯的含量,其含量重量百分比均控制在O. 005%以下;鑄坯等軸晶組織> 50% ;熱軋加熱溫度< 1250°C,粗軋最后道次壓下率控制在30°/Γ60%,溫度控制在90(Tll8(TC,精軋前坯厚為50mm至15mm,開軋溫度> 880°C,末道次壓下率> 5%,終軋溫度> 800°C,軋后孕育時間> 5秒,再冷卻、卷取,卷取溫度彡6700C ;冷軋壓下率>75%,第一道次> 25% ;熱處理爐中升溫速率> 5°C /s ;重卷生產張力控制在20N/mm2以下。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冶煉時有害化學成分碳、硫、氧、氮、鈮、釩、鈦、鎳、鋯的含量均控制在O. 0020% 以下。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鑄坯等軸晶組織> 60%。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無取向電工鋼中高牌號產品提高電磁性能各向同性的生產方法,其原始鋼種為單一鐵素體區設計,鋼中硅或硅鋁含量>1.7%,其特征在于:冶煉時嚴格控制鋼中的有害化學成分碳、硫、氧、氮、鈮、釩、鈦、鎳、鋯的含量,其含量重量百分比均控制在0.005%以下;鑄坯等軸晶組織>50%;熱軋加熱溫度≤1250℃,粗軋最后道次壓下率控制在30%~60%,溫度控制在900~1180℃,精軋前坯厚為50mm至15mm,開軋溫度>880℃,末道次壓下率>5%,終軋溫度>800℃,軋后孕育時間>5秒,再冷卻、卷取,卷取溫度≥670℃;冷軋壓下率>75%,第一道次>25%;熱處理爐中升溫速率>5℃/s;重卷生產張力控制在20N/mm2以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振宇,張智義,金文旭,李文權,朱麗君,李亞東,羅理,張仁波,陳春梅,劉文鵬,
申請(專利權)人: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