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房間空調器用水冷式冷凝器裝置,包括供制冷壓縮機輸出的制冷劑流通的盤管和容納該盤管于水中的容器。所述容器包括內筒體和套于內筒體外側的外筒體,外筒體的內壁面和內筒體的外壁面之間構成環形空腔;所述環形空腔二端封閉,開設進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盤管位于所述環形空腔,向空腔外伸出供制冷壓縮機輸出的制冷劑流通的輸入口和輸出口;還包括一冷卻塔,所述內筒體兼為冷卻塔外筒體的立面;還包括一水泵,用于驅動冷卻水自冷卻塔水處理的出水口流往所述環形空腔開設的進水口以及自所述環形空腔開設的出水口流往冷卻塔水處理的進水口。該設計可重復使用冷卻水,但比傳統技術明顯縮小需占據的空間,且成本較低和效率較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房間空調器用水冷式冷凝器裝置,在國際專利分類表中,分類可屬于 F24F13/30。
技術介紹
傳統的制冷設備用水冷式冷凝器有多種形式,可見于《制冷工程技術辭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第I版)和《換熱器原理·結構·設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第I版)等教科書。傳統的水冷式冷凝器雖然比風冷式冷凝器有更高的單位換熱面積冷卻效率,但通常需配套獨立安裝的冷卻塔及連接管路以循環利用冷卻水,因而裝置體積龐大,造價較高,至今主要用于大型工業或公用制冷設備,而難以應用于房間空調器等小型制冷設備。現有技術所提出的房間空調器用水冷式冷凝器設計,來自水源的冷卻水使用后均沒有再利用而被全部排走,可見于中國技術專利申請CN98205636. 2、CN200420015456. 7、CN200520055914. 4 和 CN200920053340. 5 等。由于耗水過多,這些設計至今均未見得到規模化的實際應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一種房間空調器用水冷式冷凝器裝置,其可以循環利用冷卻水,但體積較小,效率較高和成本較低。本專利技術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房間空調器用水冷式冷凝器裝置,包括供制冷壓縮機輸出的制冷劑流通的盤管和容納該盤管于水中的容器,其特征在于a)所述容器包括——內筒體;-外筒體,套于所述內筒體的外側,且在外筒體的內壁面和內筒體的外壁面之間構成環形空腔;—所述環形空腔二端封閉,開設進水口和出水口;b)所述盤管位于所述環形空腔,向空腔外伸出供制冷壓縮機輸出的制冷劑流通的輸入口和輸出口;c)還包括一冷卻塔,所述內筒體兼為冷卻塔外筒體的立面;d)還包括一水泵,用于驅動冷卻水自冷卻塔水處理的出水口流往所述環形空腔開設的進水口以及自所述環形空腔開設的出水口流往冷卻塔水處理的進水口。該技術方案的巧妙之處在于—在環形的冷凝器環繞的空間內布置柱形的冷卻塔構成一體化裝置,既達到冷卻水重復利用,但比傳統技術明顯縮小需占據的空間,因而可應用于房間空調器,各連接管道因而大大縮短,也降低了制造成本;—環形的水冷式冷凝器與其內置柱形的冷卻塔共用筒體立面,結構更緊湊且節省制造成本;同時,冷卻塔的內腔溫度較低,可通過該共用筒體立面對冷凝器進行冷卻,冷卻效果因而得以提高。該技術方案的典型設計是—所述盤管是盤旋于所述環形空腔的螺旋管,其供制冷劑流通的輸入口和輸出口各自從所述環形空腔的二端中的各一端或同一端伸出;—所述環形空腔的一端開設進水口,另一端開設出水口;—所述冷卻塔為逆流式機械通風冷卻塔,包括在所述內筒體的內柱面之內自上而下布置排風裝置、配水系統和淋水裝置,以及自環形空腔的底端往下依次布置水平方向進入的進風口和開口向上的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出水口通往所述水泵的進水口,所述水泵的出水口通往所述環形空腔開設的進水口,所述環形空腔開設的出水口通往所述配水系統的進水口。該典型設計中,冷凝器部分是盤管分布于環形空腔最合理而易于制造的設計,逆 流式機械通風冷卻塔是最適宜布置于冷凝器所環繞空間的結構,結構緊湊,體積小且效率聞。該技術方案的進一步設計是所述環形空腔開設的進水口進入側流道的柱面與環形空腔的柱面相切。該結構可在環形空腔內形成螺旋前進的水流,增強與盤管的換熱效果。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和效果將在具體實施方式中結合附圖作進一步的說明。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房間空調器用水冷式冷凝器裝置的主視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房間空調器用水冷式冷凝器裝置的右視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房間空調器用水冷式冷凝器裝置的俯視示意圖;圖4是圖2中A— A剖面的示意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房間空調器用水冷式冷凝器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房間空調器用水冷式冷凝器裝置分解狀態的立體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房間空調器用水冷式冷凝器裝置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如圖I 6所示。該冷凝器裝置主要由水冷式冷凝器、逆流式機械通風冷卻塔和水泵及連接該三者的進出口的管道組成。水冷式冷凝器的結構包括——圓筒形的內筒體3;——圓筒形的外筒體2,平行、等高和等距地套于內筒體3的外側,在外筒體2的內圓柱壁面和內筒體3的外圓柱壁面之間形成圓環形空腔;—圓環形空腔二端分別由形狀與圓環形空腔橫截面形狀相同的圓環形平面上蓋4和圓環形平面下蓋I封閉,外筒體2靠近下蓋I的一端開設進水口 7,內筒體3靠近上蓋4的一端開設出水口 8 (詳見圖4和圖6);——螺旋管6作為盤管,是以一金屬導管按照柱狀螺旋的形式盤旋于圓環形空腔。該導管自上而下盤旋至圓環形空腔的底端后向上直接折回,其輸入口 9和輸出口 10穿過上蓋4的對應通孔伸出,供制冷壓縮機輸出的制冷劑流通。逆流式機械通風冷卻塔的設計大體采用傳統結構,見《換熱器原理·結構·設計》中第6章,包括在內筒體3的內圓柱面之內自上而下布置—軸流式排風機12,以螺釘5固定于上蓋4正中的圓孔的正上方(詳見圖6),該圓孔即軸流式排風機12對冷卻塔內的結構實施向上排氣的抽風口 ;——旋轉管式配水系統13,主要是支承于水平旋轉中心并連通該旋轉中心底端的進水口 21的一直管,該直管于逆時針方向的側面開設多個小孔(詳見圖4和圖6);進水口21即冷卻塔水處理的進水口,經連接管17連通圓環形空腔的出水口 8 ;——淋水裝置14,主要由填料組成。然后,由外筒體2自下蓋I底部開始圓柱型地向下延伸并封閉底部而構成集水槽15,其與外筒體2的連接段于水平方向沿圓柱面對稱地開設4個進風口 16。水泵11固定于集水槽15的外側,其進水管111的入口插入集水槽15內,其出水·管112的出口經連接管71連通圓環形空腔的進水口 7。連接管71于進水口 7之前具有一直管段711。該直管段711的內圓柱壁面與外筒體2的內圓柱壁面相切,即該直管段711的內圓柱面最靠外側的母線與與外筒體2的內圓柱面相切。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房間空調器用水冷式冷凝器裝置工作過程如下a)首次使用時,外部水源往集水槽15注滿冷水,之后按水位(耗水)控制補水;b)同時或依次啟動水泵11和排風機12 ;c)制冷壓縮機啟動,其輸出的制冷劑蒸汽自輸入口 9進入位于圓環形空腔的螺旋管6,被流經圓環形空腔的水冷卻而冷凝后,自輸出口 10排出;d)集水槽15中的冷水經進水管111進入水泵11,在水泵11的驅動下,自出水管112的出口經連接管71、圓環形空腔的進水口 7進入圓環形空腔,被螺旋管6內的制冷劑間壁加熱的水自圓環形空腔的出水口 8流出,經連接管17到達旋轉管式配水系統13的旋轉中心底端的進水口 21,即冷卻塔水處理的進水口 ;e)熱水自旋轉管式配水系統13的直管于逆時針方向的側面開設的多個小孔噴出并因而產生反力推動該直管順時針旋轉,將熱水均勻灑在內筒體3所包圍的淋水裝置14的填料上,分散的熱水依靠自重沿填料表面向下流動或滴落;f)排風機12驅動的空氣自進風口 16進入內筒體3所包圍的淋水裝置14,自下而上穿越淋水裝置14的填料,沿填料表面向下流動或滴落的熱水被該氣流冷卻,最后滴落位于填料正下方且具有上開口的集水槽15,并經進水管111進入水泵11而被再利用。本實施例可以有如下設計修改I、本實施例的總體外形為圓柱體,其實也可以視空調器結構布置的需要設計為橢圓柱體或正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房間空調器用水冷式冷凝器裝置,包括供制冷壓縮機輸出的制冷劑流通的盤管和容納該盤管于水中的容器,其特征在于:a)所述容器包括:——內筒體;——外筒體,套于所述內筒體的外側,且在外筒體的內壁面和內筒體的外壁面之間構成環形空腔;——所述環形空腔二端封閉,開設進水口和出水口;b)所述盤管位于所述環形空腔,向空腔外伸出供制冷壓縮機輸出的制冷劑流通的輸入口和輸出口;c)還包括一冷卻塔,所述內筒體兼為冷卻塔外殼的立面;d)還包括一水泵,用于驅動冷卻水自冷卻塔水處理的出水口流往所述環形空腔開設的進水口以及自所述環形空腔開設的出水口流往冷卻塔水處理的進水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元璋,陳永淮,王磊,馮耀宏,胡柏相,李勇,
申請(專利權)人:江門市地爾漢宇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