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發光單元、背光源及使用該背光源的顯示設備,其中發光單元,包括: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第一透射反射板,第一光線射至第一透射反射板的入射角等于第一透射反射板的起偏角;第二透射反射板,第二光線射至第二透射反射板的入射角等于第二透射反射板的起偏角。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背光源,包括:導光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發光單元。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使用背光源的顯示設備,背光源是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背光源。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發光單元發出的光為偏振光。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背光源發出的光為偏振光,可以提高了液晶屏的透過率以及提升光的利用率。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使用背光源的顯示設備因為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背光源,其液晶屏的透過率得到提升,產品品質得到很大改善。(*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控制來自獨立光源的器件,特別是涉及一種發光單元、背光源及使用該背光源的顯示設備。
技術介紹
隨著顯示器技術的迅速發展,作為顯示設備的一種的液晶顯示器(IXD)已經成為平板顯示領域的主流。LCD是通過兩片導電玻璃形成的電場驅動其間的液晶來實現顯示的,由于液晶本身并不發光,因此LCD需要通過外部光源實現透射或反射顯示。現有的LCD大多數是透射型的,對于透射型IXD,背光源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現有技術中的背光源發出的光一般為非偏振光,將這種結構的背光源安裝于顯不器中時,就需要在兩塊導電玻璃的前側分別設置上偏振片和下偏振片,由此造成液晶屏的透過率下降,光的利用率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發出偏振光的發光單元、背光源及使用該背光源的顯示設備。本技術的發光單元,包括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與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相對;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光源發射的第一光線,并反射和透射所述第一光線的第一透射反射板,面向所述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線射至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的入射角等于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的起偏角;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光源發射的第二光線,并反射和透射所述第二光線的第二透射反射板,面向所述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線射至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的入射角等于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的起偏角。本技術的發光單元,其中,所述第一光源與所述第二光源相對設置,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與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沿一條直線排列于所述第一光源與所述第二光源之間。本技術的發光單元,其中,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為多個,所述多個第一透射反射板沿所述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的傳播方向平行排列,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的反射面均面向所述第一光源的所在的方向,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為多個,所述多個第二透射反射板沿所述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的傳播方向平行排列,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的反射面均面向所述光源的所在的方向。本技術的發光單元,其中,相鄰的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之間的距離沿所述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的傳播方向逐漸減小,相鄰的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之間的距離沿所述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的傳播方向逐漸減小。本技術的發光單元,其中,所述多個第一透射反射板中沿所述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的傳播方向距離所述第一光源最遠的第一透射反射板的背面涂覆有反射層,所述多個第二透射反射板中沿所述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的傳播方向距離所述第二光源最遠的第二透射反射板的背面涂覆有反射層。本技術的背光源,包括導光板;本技術的發光單元,所述發光單元的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均設置于所述導光板的背面一側,所述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與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均平行于所述導光板,所述發光單元的第一透射反射板和第二透射反射板均設置于所述導光板的背面一側,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將所述第一光線反射至所述導光板,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將所述第二光線反射至所述導光板。本技術的背光源,其中,還包括第一擴束鏡以及第二擴束鏡,所述第一擴束鏡設置于所述導光板與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之間,以將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的反射光線擴束后射至所述導光板,所述第二擴束鏡設置于所述導光板與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之間,以將 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的反射光線擴束后射至所述導光板。本技術的背光源,其中,所述第一擴束鏡與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一一對應,所述第二擴束鏡與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一一對應。本技術的背光源,其中,所述第一擴束鏡、所述第二擴束鏡均為雙凹透鏡。本技術的背光源,其中,所述發光單元為多個,所述多個發光單元的結構相同,所述多個發光單元平行排列于所述導光板的背面一側。本技術的背光源,其中,還包括反光板,所述反光板與所述導光板平行,所述發光單元位所述導光板與所述反光板之間,所述反光板面向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以及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用于接收并向所述導光板反射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反射的所述第一光源發出的第一光線以及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反射的所述第二光源發出的第二光線。本技術的背光源,其中,還包括擴散膜,所述擴散膜覆蓋于所述導光板的背面,以將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的反射光線、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的反射光線以及所述反光板的反射光線擴束后射至所述導光板。本技術的使用背光源的顯示設備,所述背光源是本技術的背光源。本技術的發光單元發出的光為偏振光,將其作為背光源的光源,可以使背光源發出偏振光,最終提高顯示器的液晶屏的透過率以及光的利用率。本技術的背光源發出的光為偏振光,將這種結構的背光源安裝于顯示器中時,可以提高了液晶屏的透過率以及提升光的利用率。本技術的使用背光源的顯示設備因為采用本技術的背光源,其液晶屏的透過率得到提升,產品品質得到很大改善。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背光源的結構示意圖的主剖視圖;圖2為本技術的背光源的結構示意圖的仰視圖,示出了去除背板及支架后的背光源的結構。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圖2所示,本技術的背光源,包括導光板I ;設置于導光板I的背面一側的本技術的發光單元2。本技術的發光單元2包括均設置于導光板I的背面一側且相對設置的第一光源21與第二光源22。第一光源21發出的光線與第二光源22發出的光線相對且均平行于導光板I。本技術的發光單元2還包括用于接收第一光源21發射的第一光線,并反射上述第一光線至導光板I以及透射上述第一光線的第一透射反射板23,設置于導光板I的背面一側并面向第一光源21,第一光線射至第一透射反射板23的入射角等于第一透射反射板23的起偏角;用于接收第二光源22發射的第二光線,并反射上述第二光線至導光板I以及透射上述第二光線的第二透射反射板24,設置于導光板I的背面一側并面向第二光源22,上述第二光線射至第二透射反射板24的入射角等于第二透射反射板24的起偏角。本技術中的第一透射反射板23和第二透射反射板24均為非金屬材料制成。本技術中的第一光源21與第二光源22均為激光光源。光滑的非金屬表面在一定角度下(即布儒斯特角)反射形成的眩光是偏振光。運用上述原理,本技術的背光源的兩側放置激光光源——即本技術中的第一光源21與第二光源22。第一光源21與第二光源22可以是白色的,也可以是紅綠藍三色混光的,但是白色激光源對色彩的顯示效果較好些,而且白色光源的結構也比較簡單。圖I中的箭頭表示光線傳播路線,其中,實心箭頭表示第一光源21發出的第一光線的光路,空心箭頭表示第二光源22發出的第二光線的光路。第一光源21發出光射至光滑的第一透射反射板2 3, —部分反射,一部分透射,反射部分的光就成為偏振光,反射的偏振光線射入導光板I后由導光板I的出光面均勻射出。第二光源22發出光射至光滑的第二透射反射板24,一部分反射,一部分透射,反射部分的光就成為偏振光,反射的偏振光線射入導光板I后由導光板I的出光面均勻射出。本技術的背光源發出的光為偏振光,由此提高了液晶屏的透過率,光的利用率得到提升。由于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具有較好的光學效果,本技術的中使用的第一透射反射板23和第二透射反射板24均為PMMA材料。其布儒斯特角Θ必須滿足tan Θ =U2Zn1, PMMA的折射率(n2)為I. 55,空氣的折射率U1)約為1,則可得出Θ =56. 3。,即第一光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發光單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與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相對;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光源發射的第一光線,并反射和透射所述第一光線的第一透射反射板,面向所述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線射至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的入射角等于所述第一透射反射板的起偏角;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光源發射的第二光線,并反射和透射所述第二光線的第二透射反射板,面向所述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線射至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的入射角等于所述第二透射反射板的起偏角。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珊珊,
申請(專利權)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