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顯示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直下式背光源,用于減輕直下式背光源的燈拖影問題。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直下式背光源,包括:背板,位于所述背板內的底面上的多個光源,以及位于所述光源上方的光學膜片,底部具有凹坑結構的多個二次棱鏡;所述多個二次棱鏡位于所述背板內的底面和所述光學膜片之間,且每一個所述二次棱鏡的底部凹坑結構罩于一個光源的上方,頂部與所述光學膜片接觸。將現有的二次棱鏡和燈托一體化,即采用一種新型二次棱鏡,所述二次棱鏡具有發散LED燈光的作用,又可用于支撐膜片,可明顯減輕燈托影的問題,從而提升直下式背光源的品質。(*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顯示
,特別涉及一種直下式背光源及顯示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LED (Lighting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管)因具有體積小,節能、環保等有優點而廣泛應在背光源領域。現有LED背光源根據LED燈的布置方式可分為側光式背光源和直下式背光源兩種結構。如圖I所示,為現有技術中一種直下式背光源的結構示意圖,包括背板10、側框架11、底反射片12、多個LED燈13、多個二次棱鏡14、多個燈托15、上框架16、膜片17,其中,側框架11位于背板10內的兩側;底反射片12上具有多個過孔,位于背板10內的底面上;LED燈13設置在背板10內的底面上,并可穿過底反射片12上的對應過孔;在每一個過孔區域,LED燈的上方對應設置一個二次棱鏡14 ;膜片17設置在側框架11和上框架16之間;多個燈托15設置在底反射片12和膜片17之間,用于支撐膜片17。因LED燈13發出的光為點光源,進入二次棱鏡14后會發散射出,在底反射片12和膜片17共同作用下,最后形成面光源射出,但由于燈托15放置位置及形狀阻礙光線方向,會在燈托15位置出現燈托影問題,嚴重影響直下式背光源的品質。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直下式背光源,用于減輕燈拖影問題,提升直下式背光源的品質。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直下式背光源,包括背板,位于所述背板內的底面上的多個光源,以及位于所述光源上方的光學膜片,底部具有凹坑結構的多個二次棱鏡;其中,所述多個二次棱鏡位于所述背板內的底面和所述光學膜片之間,且每一個所述二次棱鏡的底部凹坑結構罩于一個光源的上方,頂部與所述光學膜片接觸。從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技術采用一種新型二次棱鏡,所述二次棱鏡具有發散LED燈光的作用,又可用于支撐膜片,即將現有的二次棱鏡和燈托一體化,因此,與現有技術相比,可明顯減輕燈托影的問題,從而提升了直下式背光源的品質。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技術中直下式背光源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一中直下式背光源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二中直下式背光源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現有直下式背光源包括背板、側框架、底反射片、多個LED燈、多個二次棱鏡、多個燈托、上框架、膜片,其中,側框架位于背板內的兩側,底反射片上具有多個過孔,位于背板內的底面上;LED燈設置在背板內的底面上,并可穿過底反射片上的對應過孔;在每一個過孔區域,LED燈的上方對應設置一個二次棱鏡;膜片設置在側框架和上框架之間;多個燈托設置在底反射片和膜片之間,用于支撐膜片。但由于燈托放置位置及形狀阻礙光線方向,會出現燈托影問題,嚴重影響直下式背光源的品質。有鑒于此,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改進的技術方案,將現有的二次棱鏡和燈托一體化,即采用一種新型二次棱鏡,所述二次棱鏡具有發散LED燈光的作用,又可用于支撐膜片,可減輕燈托影的問題,從而提升了直下式背光源的品質。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的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如圖2所示,本技術實施例一提供了一種直下式背光源,包括背板20,位于背板20內的底面上的多個光源21,以及位于光源21上方的光學膜片23,底部具有凹坑結構的多個二次棱鏡22 ;其中,多個二次棱鏡22位于背板20內的底面和光學膜片23之間, 且每一個二次棱鏡22的底部凹坑結構罩于一個光源21的上方,頂部與光學膜片23接觸。具體地,本實施例中的二次棱鏡22為由光學透明材料制成的錐形結構,例如圓錐形、棱錐形或者其它錐形結構;在二次棱鏡22的底部具有凹坑,為了使光源發出的光均勻擴散射出,較佳地,所述凹坑為半球形結構,當然也可以為V形或者U形凹坑等其它可以達到技術效果的結構。在二次棱鏡22的錐面上,設置有多個V形槽,優選地,多個V型槽在二次棱鏡22的錐面上均勻分布,即在二次棱鏡22的每一個錐面上的數個V型槽等間距排列;進一步地,在同一錐面內的數個V型槽彼此平行排列,二次棱鏡22錐面的多個V型槽可使入射的光線均勻發散射出。多個二次棱鏡22位于背板20內的底面上,且每一個二次棱鏡22的底部罩于一個LED燈21的上方,頂部與光學膜片23接觸;二次棱鏡22起到把入射的光線發散射出,同時用于支撐膜片23。優選地,為了便于把二次棱鏡22安裝在背板20內的底面上,背板20內的底面上具有可裝入二次棱鏡22底部的凹槽,更具體地說,在背板20內的底面上具有凹槽,把二次棱鏡22安裝在背板20的凹槽內,可以防止二次棱鏡22移動,提高二次棱鏡22的光效。優選地,上述背光源中的光源為發光二極管(LED)或者其它可以起到光源作用的器件。從上述技術方案可知,在實施例一中,二次棱鏡22既具有把入射光線打散的作用,又可用于支撐光學膜片23,因此,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這種結構的二次棱鏡22,由于二次棱鏡22的對光線的透明性,可使由背光發射出的光線直接照射到擴散板上,避免暗點的出現,可明顯減輕直下式背光源的燈拖影問題。如圖3所示,本技術實施例二提供的一種直下式背光源,包括背板30,位于背板30內的底面上的多個光源31,以及位于光源31上方的光學膜片33,底部具有凹坑結構的多個二次棱鏡32 ;其中,多個二次棱鏡32位于背板30內的底面和光學膜片33之間,且每一個二次棱鏡32的底部凹坑結構罩于一個光源31的上方,頂部與光學膜片33接觸。具體地,本實施例中的二次棱鏡32為由光學透明材料制成的錐形結構,如圓錐形、棱錐形或者其它錐形結構;在二次棱鏡32的底部具有凹坑,為了使光源發出的光均勻擴散射出,較佳地,所述凹坑為半球形結構,當然也可以為V形或者U形凹坑等其它可以達到技術效果的結構。在二次棱鏡32的錐面上,設置有多個V形槽,且V形槽是網格狀分布的,即多個V形槽交叉排列形成網格,二次棱鏡32錐面的多個V型槽可使入射的光線均勻發散射出。多個二次棱鏡32位于背板30內的底面上,且每一個二次棱鏡32的底部罩于一個LED燈31的上方,頂部與光學膜片33接觸;二次棱鏡32起到把入射的光線發散射出,同時用于支撐膜片33。優選地,為了便于把二次棱鏡32安裝在背板30內的底面上,背板30內的底面上具有可裝入二次棱鏡32底部的凹槽,更具體地說,在背板30內的底面上具有凹槽,把二次棱鏡32安裝在背板30的凹槽內,可以防止二次棱鏡32移動,提高二次棱鏡32的光效。優選地,上述背光源中的光源為發光二極管(LED)或者其它可以起到光源作用的器件。·從上述技術方案可知,在實施例二中,二次棱鏡32既具有把入射光線打散的作用,又可用于支撐光學膜片33,因此,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這種結構的二次棱鏡,由于二次棱鏡32的對光線的透明性,可使由背光發射出的光線直接照射到擴散板上,避免暗點的出現,可明顯減輕的燈托影的問題,從而提升了直下式背光源的品質。本技術同時還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具有上述技術特征的直下式背光源;其中,所述液晶顯示裝置可以為液晶電視、液晶顯示器、電子紙等顯示裝置。綜上所述,本技術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采用一種新型二次棱鏡,所述二次棱鏡具有發散LED燈光的作用,又可用于支撐膜片,即將現有技術中的燈托和二次棱鏡一體化,從而減輕的燈托影的問題,提升了直下式背光源的品質,此外,還可節約直下式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直下式背光源,包括:背板,位于所述背板內的底面上的多個光源,以及位于所述光源上方的光學膜片;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底部具有凹坑結構的多個二次棱鏡;所述多個二次棱鏡位于所述背板內的底面和所述光學膜片之間,且每一個所述二次棱鏡的底部凹坑結構罩于一個光源的上方,頂部與所述光學膜片接觸。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培娜,鄭其敏,
申請(專利權)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京東方顯示光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