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搭扣式內置分型模熱整形裝置,它由左連接板、左液壓缸、拉板、左搭扣板、左內模、右內模、右模壓板、底滑板、左活塞桿和右活塞桿等構件組成。所述右內模和左模壓板在支架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可移動的右模壓板與右內模配合和可移動的左內模與左模壓板配合,形成對殼體外壁的校正是在各自固定位置上實現的,經校正整形的殼體形狀、尺寸一致。內模與動力構件用榫孔間隙配合連接,便于被整形的殼體實現快裝快卸。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特別適合對批量生產鋼質薄壁殼類鑄件進行熱整形。(*該技術在201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鋼質薄壁殼類鑄件模壓整形裝置。
技術介紹
鋼質薄壁殼類鑄件,尤其是不銹鋼質的薄壁殼類鑄件加工難點是殼體面易變形。薄壁殼類鑄件因主體壁薄,而其他部分結構壁厚相對厚一些,在鑄造成形冷卻過程中各部收縮不一致,必然產生應力變形。盡管在鑄造工藝方面可采取一些改進措施,可減少變形量,但不能解決變形問題。現有技術解決此類鑄件的變形主要采用模壓校正整形的方法。此方法對端口與內腔形狀相同且內腔尺寸小、端口尺寸大的殼體整形很有效。反之,內腔尺寸大、端口尺寸小的殼體,因用于整形的整體模具放不進殼體內腔而無法實施整形。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不能對端口尺寸小于內腔尺寸的殼體進行整形加工的不足,提供一種采用相對獨立的兩只分型模,分別置入到被整形的殼體內腔中,采用搭扣板連接分型模與動力構件,形成一側外頂壓,另一側內拉壓結構的熱整形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搭扣式內置分型模熱整形裝置,它由左連接板、螺桿、左液壓缸、拉板、左搭扣板、左內模、右內模、右模壓板、右搭扣板、右液壓缸、螺桿、螺母、右連接板、支架、固定底板、左模壓板、底滑板、左活塞桿、右活塞桿和螺母組成,所述左內模和右內模的模型面與殼體相配內腔形狀一致,左模壓板和右模壓板的模型面與殼體相配的外殼形狀相同,左內模和右內模組合后的橫截面小于殼體內腔最小橫截面;所述右內模下端與固定底板固定連接,固定底板連接在支架上,右內模上端和支架右端上部均設有榫,由兩端設有榫孔的右搭扣板分別配合連接;所述左內模下端與底滑板固定連接,底滑板可在支架左半段設置的導軌上左右移動,左內模和拉板上端也設有榫,由兩端設有榫孔的左搭扣板分別配合連接。上述結構中,右內模和左模壓板在支架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可移動的右模壓板與右內模配合和可移動的左內模與左模壓板配合,形成對殼體外壁的校正是在各自固定位置上實現的,經校正整形后的所有殼體形狀和尺寸一致性好。內模與動力構件用榫與榫孔間隙配合連接,便于殼體實現快裝快卸。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整形裝置結構簡單、易制造;2、操作方便3、校正整形過程短、生產效率高;4、經校正整形后的殼體形狀和尺寸一致性好。附圖說明附圖1是本技術搭扣式內置分型模熱整形裝置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附圖1的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圖2所示的搭扣式內置分型模熱整形裝置,它由左連接板1、螺桿2、左液壓缸3、拉板4、左搭扣板5、左內模6、右內模7、右模壓板8、右搭扣板9、右液壓缸10、螺桿11、螺母12、右連接板13、支架14、固定底板15、左模壓板16、底滑板17、左活塞桿18、右活塞桿19和螺母20組成。本實施例是對不銹鋼質薄壁殼體21鑄件進行熱整形,該鑄件內腔橫截面為長圓形,其殼體21內腔尺寸大于端口尺寸。所述右內模7的模型面與殼體21右內壁形狀相同,右模壓板8的模型面與殼體21右外壁相同,右內模6下端與固定底板15固定連接,固定底板15和支架14連接成一體。同樣,左內模6模型面與殼體21的左內壁形狀相同,左模壓板16的模型面與殼體21的左外壁形狀相同,左內模6下端與底滑塊17固定連接,底滑塊17可在支架14左半段設置的導軌上左右移動。初始階段左內模6與右內模7相靠近,兩模合在一起的厚度尺寸小于殼體21端口尺寸,便于被整形的殼體21在加熱后套裝到由左內模6、右內模7組合成的分型模上,將右搭扣板9與右內模7和支架14右端上部的榫連接,同樣也將左搭扣板與左內模6和拉板4上端的榫連接,先啟動右液壓缸10,使右活塞桿19推動右模壓板8沿著螺桿11向左移動至殼體的右外壁,由于右內模7下端被固定在底板15上,右內模7上端由右搭扣板9與支架14榫連接,形成一個位置固定的右內模7,在移動的右模壓板8頂壓作用,使殼體21的右壁在右模壓板8和右內模7之間獲得校正整形。接著啟動左液壓缸3,使左活塞桿18推動左連接板1向左移動,并通過與支架14動配合的螺桿2及螺母拉動拉板4,由于拉板4和左內模6上端與左搭扣板5榫連接,下端與底滑板17榫連接,拉板4向左移動帶動左內模6同步向左移動,即拉動殼體21左壁,殼體21左壁在左內模6和左模壓板16之間獲得校正整形,左模壓板由右連接板13、螺桿11、螺母12調整確定位置。左、右壁獲得校正后即退回左活塞桿18、右活塞桿19,分別卸去左搭扣板5和右搭扣板9,可方便地取出已被校正的殼體21。上述結構中,右內模7和左內模板16的位置是固定定位的,盡管殼體21右端面通過頂擠壓校正整形和左端面拉壓校正整形,都不會改變殼體21整體設計尺寸和形狀,做到校正整形后的每件殼體21的尺寸和形狀一致。權利要求1.搭扣式內置分型模熱整形裝置,它由左連接板(1)、螺桿(2)、左液壓缸(3)、拉板(4)、左搭扣板(5)、左內模(6)、右內模(7)、右模壓板(8)、右搭扣板(9)、右液壓缸(10)、螺桿(11)、螺母(12)、右連接板(13)、支架(14)、固定底板(15)、左模壓板(16)、底滑板(17)、左活塞桿(18)、右活塞桿(19)和螺母(20)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內模(6)和右內模(7)的模型面與殼體(21)相配內腔形狀一致,左模壓板(16)和右模壓板(8)的模型面與殼體(21)相配的外殼形狀相同,左內模(6)和右內模(7)組合后的橫截面小于殼體(21)內腔最小橫截面;所述右內模(7)下端與固定底板(15)固定連接,固定底板連接在支架(14)上,右內模(7)上端和支架(14)右端上部均設有榫,由兩端設有榫孔的右搭扣板(9)分別配合連接;所述左內模(6)下端與底滑板(17)固定連接,底滑板(17)可在支架(14)左半段設置的導軌上左右移動,左內模(6)和拉板(4)上端也設有榫,由兩端設有榫孔的左搭扣板(5)分別配合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搭扣式內置分型模熱整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模壓板(8)可隨右活塞桿(19)沿螺桿(11)作直線移動,左模壓板(16)的位置由螺桿(11)、螺母(12)和右連接板(13)調整確定。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搭扣式內置分型模熱整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榫和榫孔的配合為間隙配合,榫的橫截面為長方形或長圓形、橢圓形。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搭扣式內置分型模熱整形裝置,它由左連接板、左液壓缸、拉板、左搭扣板、左內模、右內模、右模壓板、底滑板、左活塞桿和右活塞桿等構件組成。所述右內模和左模壓板在支架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可移動的右模壓板與右內模配合和可移動的左內模與左模壓板配合,形成對殼體外壁的校正是在各自固定位置上實現的,經校正整形的殼體形狀、尺寸一致。內模與動力構件用榫孔間隙配合連接,便于被整形的殼體實現快裝快卸。本技術特別適合對批量生產鋼質薄壁殼類鑄件進行熱整形。文檔編號B21C25/02GK2762920SQ200420054908公開日2006年3月8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21日 優先權日2004年12月21日專利技術者荊劍, 沈國勇 申請人:泰州鑫宇精密鑄造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搭扣式內置分型模熱整形裝置,它由左連接板(1)、螺桿(2)、左液壓缸(3)、拉板(4)、左搭扣板(5)、左內模(6)、右內模(7)、右模壓板(8)、右搭扣板(9)、右液壓缸(10)、螺桿(11)、螺母(12)、右連接板(13)、支架(14)、固定底板(15)、左模壓板(16)、底滑板(17)、左活塞桿(18)、右活塞桿(19)和螺母(20)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內模(6)和右內模(7)的模型面與殼體(21)相配內腔形狀一致,左模壓板(16)和右模壓板(8)的模型面與殼體(21)相配的外殼形狀相同,左內模(6)和右內模(7)組合后的橫截面小于殼體(21)內腔最小橫截面;所述右內模(7)下端與固定底板(15)固定連接,固定底板連接在支架(14)上,右內模(7)上端和支架(14)右端上部均設有榫,由兩端設有榫孔的右搭扣板(9)分別配合連接;所述左內模(6)下端與底滑板(17)固定連接,底滑板(17)可在支架(14)左半段設置的導軌上左右移動,左內模(6)和拉板(4)上端也設有榫,由兩端設有榫孔的左搭扣板(5)分別配合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荊劍,沈國勇,
申請(專利權)人:泰州鑫宇精密鑄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32[中國|江蘇]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