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牽引發動機,由作為轉軸(31)一側的支撐部的反負載側支撐部(20)作為固定轉軸(31)的基準部位固定轉軸(31),因此,即使轉換電機的旋轉方向也不會產生轉軸(31)的前后移動,這可以大大的減少電機的噪音與振動;另一方面,作為相反側支撐部的負載側支撐部(10),可以支持轉軸(31)的熱膨脹移動,因此,即使不形成考慮轉軸熱膨脹的端間隙(G),轉軸(31)也可以實現熱膨脹移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是有關牽引發動機,其特征在于利用了可以支撐轉軸的軸承;不但減少了噪音、振動,也防止了耐久度惡化等問題,使之能夠提高品質。
技術介紹
一般的混合動力汽車都會具備能夠與引擎一起驅動后輪的牽引發動機(TractionMotor)。所述牽引發動機是,依 靠引擎給電池充電的發電機;再經過連接在發電機上的推動軸以及相同的動力傳輸路徑,來使后輪驅動。這種運轉模式一般稱之為普通模式(NormalMode)。牽引發動機也與普通發動機一樣,包括,外殼內的作為旋轉部的轉子總成以及作為固定部的定子總成,轉子總成上應用了利用軸承支撐結構的轉軸。圖3是,與所述牽引發動機中應用的轉軸的軸承支撐結構。圖中所示,牽引發動機包括設置于外殼100內的定子總成200 ;被定子總成200所圍繞的具有轉軸310的轉子總成300 ;所述轉軸310的左右兩側具備了一對支撐部500、600,來支撐轉軸310的旋轉。所述一對支撐部500、600區分為支撐左側(圖3)的負載側支撐部500 ;以及在相反位置上的支撐右側(圖3)的反負載側支撐部。所述負載側支撐部500是由將轉子總成300的內部從外部隔開的前蓋板501 ;與前蓋板501的內殼相結合,支撐轉軸310的軸承502 ;與支撐軸承502側面彈射的波浪型墊圈503 ;以及位于前蓋板501內側的端蓋板504構成。所述軸承502應用了角接觸球的形式。這是根據電機的外力是以軸方向作用這一原理。所述前蓋板501與端蓋板504之間需要形成端間隙G,使得轉軸301可以熱膨脹,這是一項必要的技術。一方面,所述反負載側支撐部600是由將轉子總成300的內部從外部隔開的后蓋板601 ;與后蓋板601的內殼相結合,支撐轉軸310的軸承602 ;以及結合于后蓋板601外側的固定器603構成。所述軸承602應用了角接觸球的形式。這是根據電機的外力以軸方向作用這一原理。因此,所述牽引發動機可以利用前蓋板501與端蓋板504之間形成端間隙G,使轉軸301熱膨脹,但因為轉軸310的負載側支撐部500與反負載側支撐部600各自都應用了角接觸球型軸承502,所以轉軸310只能都以左右兩端為基準來固定。因此,電機的旋轉方向由順轉為逆轉時,受到此影響的轉軸310會向負載側支撐部500的角接觸球型軸承502的方向移動Ma ;反面,電機的旋轉方向由逆轉為順轉時,受到此影響的轉軸310會向反負載側支撐部600的角接觸球型軸承602的方向移動Mb。如上所述,在電機轉換旋轉方向時引起的轉軸310的左右移動Ma、Mb,是引起噪音與振動的原因之一;這種噪音與振動的增加是惡化耐久度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電機的耐久度惡化只會使人們對電機的質量與可靠性產生質疑。
技術實現思路
(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鑒于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牽引發動機,將作為轉軸的一側支撐部的反負載側支撐部作為用于固定的基準部位,固定轉軸;作為相反側的支撐部的負載側支撐部支持轉軸的熱膨脹移動,使之不必形成考慮軸承的熱膨脹的間隙,還能防止電機在轉換旋轉方向時所造成的轉軸前后移動,能夠減少使耐久度惡化的噪音與振動。(解決問題的手段) 為了達成所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牽引發動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外殼內設置的定子總成所圍繞的轉子總成上結合有轉軸;所述轉軸的一端具備反負載側支撐部,作為用于固定所述轉軸基準部位;所述轉軸的相反位置上具備負載側支撐部,作為旋轉所述轉軸的旋轉部位,且支持所述轉軸的熱膨脹移動。所述反負載側支撐部通過至少一個以上的角接觸球型軸承來支撐所述轉軸;所述負載側支撐部通過一個深溝球型軸承來支撐所述轉軸。所述反負載側支撐部由兩個角接觸球型軸承并排支撐所述轉軸;與所述轉子總成的內部從外部隔開的后蓋板的軸孔相結合的插入環圍繞所述軸承;所述后蓋板的外側通過固定螺栓固定的固定器,與其一起結合所述轉軸并支撐所述軸承一側面部位的鎖緊螺母。所述負載側支撐部由深溝球型軸承支撐所述轉軸;與所述轉子總成的內部從外部隔開的后蓋板的軸孔相結合的插入環圍繞所述軸承;所述軸承側面由波浪型墊圈支撐其彈射;所述前蓋板的內側有端蓋板。所述前蓋板與所述端蓋板之間,不形成考慮到轉軸熱膨脹的端間隙。(專利技術的效果)這樣的本專利技術,將轉軸的一側部位作用為固定的基準部位,來固定住轉軸,另一側的支撐部支持轉軸的熱膨脹移動;這會使牽引發動機的轉軸被允許熱膨脹的同時,還能防止在電機轉換旋轉方向時引起的轉軸的前后移動。此外,本專利技術通過防止在電機轉換旋轉方向時引起的轉軸的前后移動,來防止了形成惡化耐久度的電機噪音與振動的形成;使其品質與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軸承支撐結構的轉軸的牽引發動機的剖視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軸承支撐結構的轉軸,在軸方向的關系圖。圖3是傳統的軸承支撐結構的轉軸的牽引發動機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I:外殼2:定子總成3:轉子總成 31:轉軸10:負載側支撐部11:前蓋板Ila:軸承收容槽12,22:軸承13, 23:插入環(InsertRing) 14:墊圈15:端蓋板20:反負載側支撐部21:后蓋板24:固定器24a:固定螺栓25:鎖緊螺母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此實施例作為一個例子,本專利技術 所屬
的技術人員都能以不同的形態來實現。因此,不局限于在此說明的實施例。圖I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的使用軸承支撐構造的轉軸的牽引發動機的剖視圖。如圖所示,牽引發動機包括,在外殼I內設置的定子總成2,以及被定子總成2所圍繞且具有轉軸31的轉子總成3 ;所述轉軸31的左右兩側具有一對支撐部10、20,來支撐旋轉的轉軸31。所述一對支撐部10、20區分為支撐左側(圖I)的負載側支撐部10 ;支撐位于相反側的右側(圖2)的反負載側支撐部30。根據本實施例,所述負載側支撐部10支持轉軸31的熱膨脹方向;這是因為位于負載側支撐部10相反位置上的反負載側支撐部30使用了固定轉軸31作用的構造。為此,所述負載側支撐部10是由,將轉子總成3的內部從外部隔開的前蓋板11 ;被相結合于前蓋板11的軸承收容槽Ila的插入環13所環繞,并支撐著轉軸31的軸承22 ;支撐軸承22 —側面彈射的波浪型墊圈14 ;以及位于前蓋板11內側的端蓋板15構成。所述軸承12適用深溝球型。如上所述,由于深溝球型軸承12適用在負載側支撐部10,即使將所述前蓋板11與端蓋板15之間,考慮到轉軸31熱膨脹而設定的端間隙G設定為G=0,也會因為有所述軸承22使轉軸31的熱膨脹變為可能。一方面,所述反負載側支撐部20由,將轉子總成3的內部從外部隔開的后蓋板21 ;被與后蓋板21的軸孔相結合的插入環23所環繞,并支撐轉軸31的至少一個以上的軸承22;從后蓋板21外側用固定螺栓24a固定住的固定器24 ;以及相結合于轉軸31,并支撐軸承22 —側面部位的鎖緊螺母25構成。在此,所述軸承22以第一軸承21與第二軸承21為一對的兩個軸承構成,第二軸承21以連續排列的方式置于,位于更內側的第一軸承21的旁邊。所述第一軸承21與第二軸承21適用角接觸球型,這是根據電機的外力在軸方向作用。由此,所述反負載側支撐部30在負載側支撐部10構成轉軸310的旋轉部的時候,作為固定轉軸31的基準部位來作用。圖2示出本實施例中的通過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牽引發動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外殼內設置的定子總成所圍繞的轉子總成上結合有轉軸;所述轉軸的一端具備反負載側支撐部,作為用于固定所述轉軸的基準部位;所述轉軸的相反位置上具備負載側支撐部,作為旋轉所述轉軸的旋轉部位,且支持所述轉軸的熱膨脹移動。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7.28 KR 10-2011-00749301.一種牽引發動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過外殼內設置的定子總成所圍繞的轉子總成上結合有轉軸; 所述轉軸的一端具備反負載側支撐部,作為用于固定所述轉軸的基準部位; 所述轉軸的相反位置上具備負載側支撐部,作為旋轉所述轉軸的旋轉部位,且支持所述轉軸的熱膨脹移動。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牽引發動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負載側支撐部通過至少一個以上的角接觸球型軸承來支撐所述轉軸; 所述負載側支撐部通過一個深溝球型軸承來支撐所述轉軸。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牽引發動機,其特征在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金性哲,
申請(專利權)人:現代摩比斯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