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鋼絲熱處理作業線余熱利用轉換系統,供水箱(12)依次通過輸送管道與水箱(4)進口相連通,在輸送管道上依次設有球閥組、電磁閥(1)和流量器(2),在水箱(4)進口處設有進口球閥(3),水箱(4)的上部設置為蒸汽腔(13),在蒸汽腔(13)內設有液位顯示器(8)和接近開關(9),接近開關(9)與液位顯示器(8)的浮標相對應,接近開關(9)與進口球閥(3)連接,水箱(4)的下部設置為加熱腔(14),在加熱腔(14)內設有再加熱盤管(10),再加熱盤管(10)通過法蘭(6)和蒸汽軟管(7)與蒸汽腔(13)相通,蒸汽腔(13)的出口處設有出口球閥(5),蒸汽腔(13)的出口依次通過保溫管道(11)與脫脂槽(15)相通。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鋼絲熱處理作業線余熱利用轉換系統。
技術介紹
電鍍線在生產中包括很多工業流程,鋼絲從放線架出來后需經過脫脂槽和明火爐等工藝控制點。原有技術中,鋼絲在脫脂槽中時,要求槽內的水溫在90°C左右,提高槽內水溫度的方法是將蒸汽通入槽內,用蒸汽不斷的將槽內水燒熱,電鍍線生產時需要使用大量的蒸汽,生產成本很高。而鋼絲在明火爐中時需達到到一千多度,加熱鋼絲是用天然氣在明火爐內燃燒升溫,明火爐的周邊的溫度很高,特別是爐門等可利用的部位將熱量白白的浪費,脫脂槽需要的蒸汽由外部提供,成本很高。明火爐爐門部位溫度很高,沒有進行有效的 利用,浪費資源。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鋼絲熱處理作業線余熱利用轉換系統,它提供的蒸汽完全滿足了脫脂槽的使用量,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本專利技術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鋼絲熱處理作業線余熱利用轉換系統,它設有蒸汽制造器,蒸汽制造器設置在電鍍明火爐的爐門處,所述的蒸汽制造器包括供水部分、制汽部分、送汽部分三部分組成,所述的供水部分包括球閥組、電磁閥、輸送管道和流量器,所述的制汽部分包括進口球閥、水箱、出口球閥、法蘭、蒸汽軟管、液位顯示器、接近開關和再加熱盤管,所述的送汽部分包括保溫鋼管,供水箱依次通過輸送管道與水箱進口相連通,在輸送管道上依次設有球閥組、電磁閥和流量器,在水箱進口處設有進口球閥水箱的上部設置為蒸汽腔,在蒸汽腔內設有液位顯示器和接近開關,接近開關與液位顯示器的浮標相對應,接近開關與進口球閥連接,水箱的下部設置為加熱腔,在加熱腔內設有再加熱盤管,再加熱盤管通過法蘭和蒸汽軟管與蒸汽腔相通,蒸汽腔的出口處設有出口球閥,蒸汽腔的出口依次通過保溫管道與脫脂槽相通。所述的輸送管道包括PP管和金屬軟管。所述的球閥組包括兩只PP球閥。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可以改進電鍍明火爐提供的蒸汽完全滿足了脫脂槽的使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在圖I中,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鋼絲熱處理作業線余熱利用轉換系統,它設有蒸汽制造器,蒸汽制造器設置在電鍍明火爐的爐門處,所述的蒸汽制造器包括供水部分、制汽部分、送汽部分三部分組成,所述的供水部分包括球閥組、電磁閥I、輸送管道和流量器2,輸送管道包括PP管16和金屬軟管17,球閥組包括兩只PP球閥18,所述的制汽部分包括進口球閥3、水箱4、出口球閥5、法蘭6、蒸汽軟管7、液位顯示器8、接近開關9和再加熱盤管10,所述的送汽部分包括保溫鋼管11,供水箱12依次通過輸送管道與水箱4進口相連通,在輸送管道上依次設有球閥組、電磁閥I和流量器2,在水箱4進口處設有進口球閥3,水箱4的上部設置為蒸汽腔13,在蒸汽腔13內設有液位顯示器8和接近開關9,接近開關9與液位顯示器8的浮標相對應,接近開關9與進口球閥3連接,水箱4的下部設置為加熱腔14,在加熱腔14內設有再加熱盤管10,再加熱盤管10通過法蘭6和蒸汽軟管7與蒸汽腔13相通,蒸汽腔13的出口處 設有出口球閥5,蒸汽腔13的出口依次通過保溫管道11與脫脂槽15相通。權利要求1.一種鋼絲熱處理作業線余熱利用轉換系統,其特征是它設有蒸汽制造器,蒸汽制造器設置在電鍍明火爐的爐門處,所述的蒸汽制造器包括供水部分、制汽部分、送汽部分三部分組成,所述的供水部分包括球閥組、電磁閥(I)、輸送管道和流量器(2),所述的制汽部分包括進口球閥(3)、水箱(4)、出口球閥(5)、法蘭(6)、蒸汽軟管(7)、液位顯示器(8)、接近開關(9)和再加熱盤管(10),所述的送汽部分包括保溫鋼管(11),供水箱(12)依次通過輸送管道與水箱(4)進口相連通,在輸送管道上依次設有球閥組、電磁閥(I)和流量器(2),在水箱(4)進口處設有進口球閥(3),水箱(4)的上部設置為蒸汽腔(13),在蒸汽腔(13)內設有液位顯示器(8 )和接近開關(9 ),接近開關(9 )與液位顯示器(8 )的浮標相對應,接近開關(9)與進口球閥(3)連接,水箱(4)的下部設置為加熱腔(14),在加熱腔(14)內設有再加熱盤管(10),再加熱盤管(10)通過法蘭(6)和蒸汽軟管(7)與蒸汽腔(13)相通,蒸汽腔(13)的出口處設有出口球閥(5),蒸汽腔(13)的出口依次通過保溫管道(11)與脫脂槽(15)相通。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鋼絲熱處理作業線余熱利用轉換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輸送管道包括PP管(16)和金屬軟管(17)。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鋼絲熱處理作業線余熱利用轉換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球閥組包括兩只PP球閥(18)。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一種鋼絲熱處理作業線余熱利用轉換系統,供水箱(12)依次通過輸送管道與水箱(4)進口相連通,在輸送管道上依次設有球閥組、電磁閥(1)和流量器(2),在水箱(4)進口處設有進口球閥(3),水箱(4)的上部設置為蒸汽腔(13),在蒸汽腔(13)內設有液位顯示器(8)和接近開關(9),接近開關(9)與液位顯示器(8)的浮標相對應,接近開關(9)與進口球閥(3)連接,水箱(4)的下部設置為加熱腔(14),在加熱腔(14)內設有再加熱盤管(10),再加熱盤管(10)通過法蘭(6)和蒸汽軟管(7)與蒸汽腔(13)相通,蒸汽腔(13)的出口處設有出口球閥(5),蒸汽腔(13)的出口依次通過保溫管道(11)與脫脂槽(15)相通。文檔編號C21D9/56GK102899477SQ201210312110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9日專利技術者徐方流, 董玉華, 劉祥, 馬俊才, 杭忠, 韓國宏 申請人:江蘇興達鋼簾線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絲熱處理作業線余熱利用轉換系統,其特征是它設有蒸汽制造器,蒸汽制造器設置在電鍍明火爐的爐門處,所述的蒸汽制造器包括供水部分、制汽部分、送汽部分三部分組成,所述的供水部分包括球閥組、電磁閥(1)、輸送管道和流量器(2),所述的制汽部分包括進口球閥(3)、水箱(4)、出口球閥(5)、法蘭(6)、蒸汽軟管(7)、液位顯示器(8)、接近開關(9)和再加熱盤管(10),所述的送汽部分包括保溫鋼管(11),供水箱(12)依次通過輸送管道與水箱(4)進口相連通,在輸送管道上依次設有球閥組、電磁閥(1)和流量器(2),在水箱(4)進口處設有進口球閥(3),水箱(4)的上部設置為蒸汽腔(13),在蒸汽腔(13)內設有液位顯示器(8)和接近開關(9),接近開關(9)與液位顯示器(8)的浮標相對應,接近開關(9)與進口球閥(3)連接,水箱(4)的下部設置為加熱腔(14),在加熱腔(14)內設有再加熱盤管(10),再加熱盤管(10)通過法蘭(6)和蒸汽軟管(7)與蒸汽腔(13)相通,蒸汽腔(13)的出口處設有出口球閥(5),蒸汽腔(13)的出口依次通過保溫管道(11)與脫脂槽(15)相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方流,董玉華,劉祥,馬俊才,杭忠,韓國宏,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興達鋼簾線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