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壓千斤頂的活塞桿與缸體配合結構,屬于液壓千斤頂技術領域。液壓千斤頂包括底座、頂帽和外套,活塞桿與缸體配合結構包括油缸和活塞桿本體,油缸的下端與底座固定,上端與頂帽固定,油缸的外壁與外套的內壁之間構成貯油腔,在活塞桿本體的下端構成有活塞桿底部臺階,在活塞桿底部臺階的下部延伸有活塞桿本體密封座,在活塞桿本體密封座上套設密封圈,特點:活塞桿底部臺階與缸腔的壁體之間保持空隙,在活塞桿底部臺階的上方擴設導向套臺階,在導向套臺階上套置導向套,導向套與缸腔的壁體配合,導向套還延伸到空隙套置于活塞桿底部臺階上直接或間接地與密封圈接觸。優點:延長液壓千斤頂的使用壽命并且保障安全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液壓千斤頂
,具體涉及一種液壓千斤頂的活塞桿與缸體配合結構。
技術介紹
關于液壓千斤頂的技術信息在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可以大量見諸,略以例舉的如授權公告號CN2294946Y (多用立式液壓千斤頂)、CN2309324Y (液壓千斤頂)、CN2851229Y(空載快升液壓千斤頂)、CN200940084Y (雙速液壓立式千斤頂)、CN101362582B (可長久支撐的液壓千斤頂)和CN201473265U (立式油壓千斤頂),等等。并不限于上面例舉的液壓千斤頂的活塞桿與缸體配合結構可由圖4所示,液壓千斤頂包括底座I、頂帽2和外套3,外套3的下端固定在底座I上,而上端與頂帽2固定,活·塞桿與缸體配合結構包括油缸4和活塞桿本體5,油缸4的下端與底座I固定,上端與頂帽2固定,并且油缸4的外壁與外套3的內壁之間構成有貯油腔6,活塞桿本體5位于油缸4的缸腔41內,在活塞桿本體5的下端構成有一直徑大于活塞桿本體5的直徑的用來與油缸4的內壁相配合的并且與油缸4的內壁接觸的活塞桿底部臺階51,在該活塞桿底部臺階51的下部延伸有直徑小于活塞桿底部臺階51的直徑的活塞桿本體密封座52,在該活塞本體密封座52上套設有用于使活塞桿本體5與油缸4的內壁之間形成密封并且使油缸4的缸腔41分隔為上腔和下腔的密封圈521和用于對密封圈521限定的并且位于密封圈521的上部的杯托環522。依據公知常識,在液壓千斤頂的油泵的工作下,貯油腔6內的液壓油經底座I上的油道進入油缸4的缸腔41的下腔,由液壓油推動活塞桿本體5上行,即活塞桿本體5向缸腔41外伸出,實現對重物的舉升,反之,在卸壓閥的作用下缸腔41的下腔內的液壓油回入貯油腔6,活塞桿本體5下行,即向缸腔41內回縮(復位)。由上述結構并且結合上述說明可知,不論是活塞桿本體5上行還是下行,由于活塞桿底部臺階51的圓周方向的表面與油缸4的內壁即與缸腔41接觸的,因此與缸腔41產生摩擦而對缸腔41損傷,當對缸腔41的壁磨損至不希望出現的程度時,液壓千斤頂便告壽終正寢。因為在缸腔41被磨損的狀況繼續使用一方面會影響活塞桿本體5的舉升速度,另一方面會引發安全事故。鑒于上述已有技術,有必要加以改進,為此本申請人作了有益的設計,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杜絕活塞桿本體的活塞桿底部臺階與油缸的缸腔之間產生摩擦而藉以保障使用壽命和安全的液壓千斤頂的活塞桿與缸體配合結構。本技術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液壓千斤頂的活塞桿與缸體配合結構,所述的液壓千斤頂包括底座、頂帽和位于底座與頂帽之間的并且與底座以及頂帽固定的外套,所述的活塞桿與缸體配合結構包括油缸和活塞桿本體,油缸的下端與底座固定,上端與頂帽固定,并且油缸的外壁與外套的內壁之間構成有貯油腔,活塞桿本體位于油缸的缸腔內,在活塞桿本體的下端構成有一直徑大于活塞桿本體的直徑的活塞桿底部臺階,在該活塞桿底部臺階的下部延伸有一直徑小于活塞桿底部臺階的直徑的活塞桿本體密封座,在該活塞桿本體密封座上套設有用于使活塞桿本體與缸腔的壁體之間形成密封的并且使缸腔分隔為上腔和下腔的密封圈,特點是所述的活塞桿底部臺階與所述缸腔的壁體之間保持有空隙,并且在該活塞桿底部臺階的上方擴設構成有一導向套臺階,在該導向套臺階上套置有一導向套,該導向套與缸腔的壁體滑動配合,并且該導向套還延伸到所述的空隙套置于活塞桿底部臺階上直接或間接地與所述的密封圈接觸。在本技術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導向套由第一套合體和第二套合體共同構成,第一套合體套置于所述的密封導向套臺階上,而第二套合體在對應于所述的空隙的位置套置在所述的活塞桿底部臺階上,并且間接地與所述的密封圈接觸。在本技術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導向套由第一、第二套合體和第 三套合體共同構成,第一套合體套置在所述的密封導向套臺階上,第二套合體在對應于所述的空隙的位置套置在所述的活塞桿底部臺階上,而第三套合體位于第二套合體的下方并且直接與所述的密封圈接觸。在本技術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套合體的厚度比第一套合體的厚度厚。在本技術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套合體的厚度與所述空隙的寬度相等。在本技術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導向套是非金屬的。在本技術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非金屬為橡膠、尼龍或塑料。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由于使活塞桿本體的底部的活塞桿底部臺階與缸腔的壁體之間保持了空隙,并且在活塞桿底部臺階上方擴設有一導向套臺階,在導向套臺階上套置了與缸腔配合的導向套,并且該導向套延伸到空隙套置在活塞桿底部臺階上,從而可避免在活塞桿本體上下運動時與油缸的缸腔的壁體摩擦,有效地保護油缸而藉以延長液壓千斤頂的使用壽命并且保障使用中的安全性。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剖視圖。圖2為圖I所示的導向套的第一實施例圖。圖3為導向套的第二實施例圖。圖4為已有技術中的液壓千斤頂的活塞桿與缸體配合結構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I :請參見圖1,給出了液壓千斤頂的底座I、頂帽2和外套3,外套3的下端與底座I固定,而上端與頂帽2固定連接。本技術提供的活塞桿與缸體配合結構包括油缸4和活塞桿本體5,油缸4位于外套3內,并且與外套3之間構成有貯油腔6,貯油腔6通過開設在底座I上的油道與油缸4的缸腔41相通,油缸4的下端與底座I固定,而上端同樣與頂帽3固定連接。在活塞桿本體5的底部(也可稱下端)構成有一直徑比活塞桿本體5的直徑大的活塞桿底部臺階51,并且在活塞桿底部臺階51的下方構成有直徑比活塞桿底部臺階51的直徑小的活塞桿本體密封座52,在該活塞桿本體密封座52上套設有密封圈521,由該密封圈521起到與缸腔41的密封作用,并且將缸腔41分隔為上腔和下腔。此外,在活塞桿本體密封座52上還套設有一用于對前述的密封圈521限位的杯托環522,該杯托環522與密封圈521相接觸并且位于密封圈521的上方。請見圖2并且繼續結合圖1,作為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的要點前述的活塞桿底部臺階51的四周與油缸4的缸腔41的壁體之間保持有空隙,并且在對應于活塞桿底部臺階51的上方構成有一直徑比活塞桿底部臺階51的直徑大的導向套臺階511,在該導向套臺階511上套設有一導向套8,該導向套8與缸腔41的腔壁配合(滑動配合),并且該導向套8還延伸到前述的空隙7內套置于活塞桿底部臺階51上,也就是說空隙7由導向套8補 \-ZX O由圖I和圖2所示,導向套8由第一套合體81和第二套合體82共同構成,第一套合體81套置在導向套臺階511上,而第二套合體82套置于活塞桿底部臺階51上。由于前述的空隙7實質上由第二套合體82填補,因此相對于已有技術而言,活塞桿底部臺階51通過導向套8的第二套合體82與缸腔41相合。由于導向套8的材料為非金屬材料,本實施例擇用橡膠,但也可使用尼龍或塑料材料的導向套,因而不會因摩擦而損及缸腔41的腔壁。由圖所示,第二套合體82的厚度(壁厚)比第一套合體81厚,并且第一套合體82的厚度與空隙7的寬度相適配。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前述的第二套合體82是與密封圈521間接接觸的,因此在活塞桿本體密封座52上并且在對應于密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液壓千斤頂的活塞桿與缸體配合結構,所述的液壓千斤頂包括底座(1)、頂帽(2)和位于底座(1)與頂帽(2)之間的并且與底座(1)以及頂帽(2)固定的外套(3),所述的活塞桿與缸體配合結構包括油缸(4)和活塞桿本體(5),油缸(4)的下端與底座(1)固定,上端與頂帽(2)固定,并且油缸(4)的外壁與外套(3)的內壁之間構成有貯油腔(6),活塞桿本體(5)位于油缸(4)的缸腔(41)內,在活塞桿本體(5)的下端構成有一直徑大于活塞桿本體(5)的直徑的活塞桿底部臺階(51),在該活塞桿底部臺階(51)的下部延伸有一直徑小于活塞桿底部臺階(51)的直徑的活塞桿本體密封座(52),在該活塞桿本體密封座(52)上套設有用于使活塞桿本體(5)與缸腔(41)的壁體之間形成密封的并且使缸腔(41)分隔為上腔和下腔的密封圈(52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桿底部臺階(51)與所述缸腔(41)的壁體之間保持有空隙(7),并且在該活塞桿底部臺階(51)的上方擴設構成有一導向套臺階(511),在該導向套臺階(511)上套置有一導向套(8),該導向套(8)與缸腔(41)的壁體滑動配合,并且該導向套(8)還延伸到所述的空隙(7)套置于活塞桿底部臺階(51)上直接或間接地與所述的密封圈(521)接觸。...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石永良,楊怡,李萍,嚴袁,
申請(專利權)人:常熟通潤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