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增壓裝置和一種增壓缸,該增壓裝置和增壓缸均包括相互分隔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兩個腔室內分別設置有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并且兩個活塞通過活塞桿固定連接,兩個活塞將兩個腔室均分隔成無桿腔和有桿腔,其中,第一無桿腔與具有第一壓力的增壓介質連通,第二無桿腔與被增壓介質連通,并且第二有桿腔和第二無桿腔連通,第一有桿腔和第一無桿腔不連通,以使得被增壓介質具有大于第一壓力的第二壓力。因此在增壓過程取得受力平衡后,被增壓介質與增壓介質的壓力之比只取決于第一活塞與活塞桿的有效面積之比,因此能夠大范圍的對被增壓介質進行增壓。并且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的增壓裝置和增壓缸結構簡單、易于制造。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介質的增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增壓裝置和一種增壓缸。
技術介紹
隨著各種大型工程機械、建筑設備等的發展,對例如液壓油等工作介質進行增壓越來越成為本領域迫不及待要解決的問題。目前,通常采用一種增壓缸來實現對介質的增壓。該增壓缸主要包括連通增壓介質的增壓腔和兩套被增壓介質的被增壓腔,并通過兩腔之間的有效面積之比來實現被增壓介質的增壓。然而,由于采用這種方式,現有技術中的增壓缸的增壓范圍較小,通常為一倍至數倍;而增壓范圍稍大的增壓缸,或者體積龐大、結構復雜,或者需要幾級增壓缸進行增壓;從而使得結構復雜,制造成本高。另外,由于兩腔之間難以完全實現密封,所以難以實現性 質差異較大的介質之間的增壓。例如使用氣體對液體進行增壓。因此,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并且增壓范圍大的增壓缸具有積極意義。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增壓裝置,該增壓裝置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并且能夠對被增壓介質進行實現高倍率的增壓。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增壓缸,該增壓缸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并且能夠對被增壓介質實現高倍率的增壓。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增壓裝置,所述增壓裝置包括相互分隔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內設置有能夠沿所述第一腔室移動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二腔室內設置有能夠沿所述第二腔室移動的第二活塞,并且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通過活塞桿固定連接,其中,所述第一活塞將所述第一腔室分隔成第一無桿腔和第一有桿腔,該第二活塞將所述第二腔室分隔成第二無桿腔和第二有桿腔,其中,所述第一無桿腔與具有第一壓力的增壓介質連通,所述第二無桿腔與被增壓介質連通,并且所述第二有桿腔和所述第二無桿腔連通,所述第一有桿腔和所述第一無桿腔不連通,以使得所述被增壓介質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壓力的第二壓力。優選地,所述第二腔室上設置有用于輸送所述被增壓介質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無桿腔和所述第二有桿腔均與該第一接口連通。優選地,所述第一腔室上設置有用于輸送所述增壓介質的第二接口,該第二接口與所述第一無桿腔連通,并且所述第一腔室上還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油缸腔連通的第三接口,該第三接口用于輸送潤滑油脂。。優選地,所述增壓缸包括用于檢測所述第一活塞和/或所述第二活塞的行程的行程檢測裝置。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增壓缸,所述增壓缸包括缸筒和缸底,所述缸底將所述缸筒的內部空間分隔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內設置有能夠沿所述第一腔室移動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二腔室內設置有能夠沿所述第二腔室移動的第二活塞,并且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通過活塞桿固定連接,該活塞桿可滑動地穿過所述缸底,其中,所述第一活塞將所述第一腔室分隔成第一無桿腔和第一有桿腔,該第二活塞將所述第二腔室分隔成第二無桿腔和第二有桿腔,其中,所述第一無桿腔與具有第一壓力的增壓介質連通,所述第二無桿腔與被增壓介質連通,并且所述第二有桿腔和所述第二無桿腔連通,所述第一有桿腔和所述第一無桿腔不連通,以使得所述被增壓介質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壓力的第二壓力。優選地,所述第二腔室上設置有用于輸送所述被增壓介質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無桿腔和所述第二有桿腔均與該第一接口連通。優選地,所述第一接口設置在與所述第二無桿腔相對應的所述缸筒上,并且所述第二有桿腔通過管路與所述第一接口連通。 優選地,所述第一腔室上設置有用于輸送所述增壓介質的第二接口,該第二接口 與所述第一無桿腔連通,并且所述第一腔室上還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油缸腔連通的第三接口,該第三接口用于輸送潤滑油脂。優選地,所述增壓缸包括用于檢測所述第一活塞和/或所述第二活塞的行程的行程檢測裝置。優選地,所述行程檢測裝置包括指示桿和指示尺,所述指示尺固定在所述缸筒的端部,所述指示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活塞上,所述指示桿的另一端穿過所述缸筒的端部并能夠沿所述指示尺移動。優選地,所述缸筒的端部固定有遮蓋所述指示尺的防護罩。通過上述巧妙設計的技術方案,由于第二有桿腔和第二無桿腔相互連通,而第一有桿腔和第一無桿腔相互不連通,因此在增壓過程取得受力平衡后,被增壓介質的第二壓力與增壓介質的第一壓力之比將取決于第一活塞的有效面積與活塞桿有效面積之比,而與第二活塞的有效面積無關,因此能夠大范圍的對被增壓介質進行增壓。并且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增壓裝置和增壓缸結構簡單、易于制造且實用性強。本專利技術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附圖說明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但并不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圖I是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增壓缸的剖視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 第一腔室 2 第二腔室3 第一活塞 4 第二活塞5 活塞桿6 缸筒8 行程檢測裝置9 防護罩11 第一無桿腔 12 第一有桿腔21 第二無桿腔 22 第二無桿腔61 管路62 缸底63密封件81 指示桿82指示尺A第一接口 B 第二接口C第三接口PO第一壓力 Pl 第二壓力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制本專利技術。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下面將結合圖I主要對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增壓裝置的一種優選 實施方式,即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增壓缸進行說明,該增壓裝置除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優選方式中的一體式增壓缸外,還可以由兩個獨立的缸體對接而成。另外還可以不同于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方式中能夠實現二級增壓方式,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增壓裝置還可以實現更多級的增壓,例如采用依次串聯多個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增壓缸的方式實現。因此,只要在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增壓裝置的構思下,即采用本專利技術提供的結構,利用第一活塞和活塞桿的有效面積之決定增壓倍數的方式,各種有別于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方式的其他未提及實施方式均落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中。如圖I所示,在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中,提供一種增壓缸,增壓缸包括缸筒6和缸底62,缸底62將缸筒6的內部空間分隔為第一腔室I和第二腔室2,第一腔室I內設置有能夠沿第一腔室I移動的第一活塞3,第二腔室2內設置有能夠沿第二腔室2移動的第二活塞4,并且第一活塞3和第二活塞4通過活塞桿5固定連接,該活塞桿5可滑動地穿過缸底62,其中,缸筒6的兩端可由端蓋(未標識)封閉,從而能夠實現第二活塞4能夠與第一活塞4同時運動,即兩個活塞能夠通過活塞桿5傳遞力。其中,第一活塞3將第一腔室I分隔成第一無桿腔11和第一有桿腔12,該第二活塞4將第二腔室2分隔成第二無桿腔21和第二有桿腔22,其中,第一無桿腔11與具有第一壓力PO的增壓介質連通,即將第一無桿腔11作為增壓腔,第二無桿腔21與被增壓介質連通,并且第二有桿腔22和第二無桿腔21連通,即將第二無桿腔21和第二有桿腔22作為被增壓腔室。并且在增壓過程中,第一有桿腔12和第一無桿腔11不連通,以使得被增壓介質具有大于第一壓力PO的第二壓力P1。其中為了分析采用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增壓缸對被增壓介質進行增壓的原理,首先假設第一活塞3的有效面積為Al,第二活塞4的有效面積為A2,活塞桿5的有效面積為A3,其中本專利技術中所提及的“有效面積”是該部件上有效的受力面積。因此,第一無桿腔11對第一活塞3的力為P0XA1,方向向左,第二無桿腔21對第二活塞4的力為Pl XA2,方向向右,除此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增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壓裝置包括相互分隔的第一腔室(1)和第二腔室(2),所述第一腔室(1)內設置有能夠沿所述第一腔室(1)移動的第一活塞(3),所述第二腔室(2)內設置有能夠沿所述第二腔室(2)移動的第二活塞(4),并且所述第一活塞(3)和第二活塞(4)通過活塞桿(5)固定連接,其中,所述第一活塞(3)將所述第一腔室(1)分隔成第一無桿腔(11)和第一有桿腔(12),該第二活塞(4)將所述第二腔室(2)分隔成第二無桿腔(21)和第二有桿腔(22),其中,所述第一無桿腔(11)與具有第一壓力(P0)的增壓介質連通,所述第二無桿腔(21)與被增壓介質連通,并且所述第二有桿腔(22)和所述第二無桿腔(21)連通,所述第一有桿腔(12)和所述第一無桿腔(11)不連通,以使得所述被增壓介質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壓力(P0)的第二壓力(P1)。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詹純新,劉權,王啟濤,蔣浩中,劉學儉,
申請(專利權)人: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