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車輪表面感應加熱淬火工藝,淬火工藝如下:a、設計異型感應圈;b、設計輔助結構;c、安裝異型感應圈;d、安裝車輪;e、感應加熱;f、淬火;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局部加熱,無需整體加熱,大大節約了能耗,節省了用電的車輪表面感應加熱淬火工藝。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感應加熱領域,特別是指一種車輪表面感應加熱淬火工藝。
技術介紹
車輪的最終熱處理前普遍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車輪在井式爐或箱式爐中進行整體加熱,然后淬火,在進行回火,在加熱時還要防止氧化脫碳,同時整體加熱能源消耗大。感應加熱多數用于工業金屬零件表面淬火、金屬熔煉、棒料透熱、刀具焊接等多個領域,是使工件內部產生一定的感應電流,形成渦流,迅速加熱零件表面,達到表面迅速加熱,甚至透熱融化的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車輪表面感應加熱淬火工,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整體加熱能耗大和氧化脫碳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車輪表面感應加熱淬火工藝,淬火工藝如下a、設計異型感應圈所述的異型感應圈是鋸齒形的結構,包括上邊、豎邊、下邊,所述的上邊、豎邊、下邊為一個單位,通過多個單位的組合形成一個圓形的異型感應圈;b、設計輔助結構所述的輔組結構包括油缸系統、水箱、中頻電源,所述的油缸系統中包括垂直油缸、液壓站、控制盒,所述的垂直油缸通過油缸系統設置在水箱中,所述的水箱設置在油缸系統正上方;所述的中頻電源設置在油缸系統的右邊,所述的中頻電源的下方設有左右滑動裝置;C、安裝異型感應圈所述的異型感應圈設置安裝在中頻電源上,使異型感應圈與中頻電源形成一體;d、安裝車輪所述的車輪安裝在垂直油缸的上頂端,車輪可隨著垂直油缸上下升降;e、感應加熱通過在垂直油缸的上升使車輪置于異型感應圈中,通過中頻電源供電給異型感應,異型感應圈的上邊加熱車輪小端,豎邊加熱車輪的中間,下邊加熱車輪的圓弧角和大端;f·、淬火車輪表面整體加熱后,垂直油缸下降放入水箱中冷卻,冷卻后垂直油缸上升,淬火成功.。進一步的包括,所述的a中的異型感應圈上設置有進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的進水管和出水管穿過感應線圈內部。進一步的包括,所述的e中感應加熱的頻率為2000-2500HZ。進一步的包括,所述的b中的輔組結構中還包括階梯,所述的油缸系統左邊設置安裝有階梯。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解決了
技術介紹
中存在的缺陷,通過感應加熱給車輪表面加熱淬火,局部加熱,無需整體加熱,大大節約了能耗,節省了用電;通過對異型感應圈和輔助結構的設計使車輪的淬火更加方便。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工藝流程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一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異型感應圈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異型感應圈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其中I,油缸系統;2,水箱;3,異型感應圈;4,中頻電源;5,階梯;6,滑動裝直;7,車輪;11,垂直油;12,液壓站;13,控制盒;31,進水管;32,出水管;33,上邊;34,豎邊;35,下邊。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圖4所示,一種車輪表面感應加熱淬火工藝,淬火工藝如下a、設計異型感應圈所述的異型感應圈3是鋸齒形的結構,包括上邊33、豎邊34、下邊35,所述的上邊33、豎邊34、下邊35為一個單位,通過多個單位的組合形成一個圓形的異型感應圈3 ;異型感應圈3上設置有進水管31和出水管32,所述的進水管31和出水管32穿過感應線圈內部;b、設計輔助結構所述的輔組結構包括油缸系統I、水箱2、中頻電源4,所述的油缸系統中I包括垂直油缸11、液壓站12、控制盒13,所述的垂直油缸11通過油缸系統I設置在水箱2中,所述的水箱2設置在油缸系統11正上方;所述的中頻電源4設置在油缸系統I的右邊,所述的中頻電源4的下方設有左右滑動裝置6 ;所述的輔助結構還包括階梯6,所述的油缸系統I左邊設置安裝有階梯6 ;C、安裝異型感應圈所述的異型感應圈3設置安裝在中頻電源4上,使異型感應圈3與中頻電源4形成一體;d、安裝車輪所述的車輪7安裝在垂直油缸11的上頂端,車輪7可隨著垂直油缸11上下升降;e、感應加熱通過在垂直油缸11的上升使車輪7置于異型感應圈3中,通過中頻電源4供電給異型感應3,異型感應圈3的上邊33加熱車輪7小端,豎邊34加熱車輪7的中間,下邊35加熱車輪的圓弧角和大端;f、淬火車輪7表面整體加熱后,垂直油缸11下降放入水箱2中冷卻,冷卻后垂直油缸11上升,淬火成功。工作過程將異型感應圈3安裝在中頻電源4上,使形成一個整體,然后通過滑動裝置6整體向后移動;在垂直油缸11上端安裝車輪7,再將異型感應圈3和中頻電源4整體前移;然后垂直油缸11上升到異型感應圈3內,通過電加熱,使車輪7表面達到淬火溫度,這時垂直油缸11下降到水箱2中,使車輪7表面淬火;再將型感應圈3和中頻電源4整體后移,車輪7淬火冷卻后,垂直油缸11上升,卸下車輪7。重復上述過程,進行連續作業。感應加熱工藝的參數加熱溫度880 ±20 °C ;加熱時間500 ±30秒;頻率2000_2500Hz ;功率200±20kW ;電流:550± IOOA ;電壓:450± 100V。以上所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專利技術,凡在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 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車輪表面感應加熱淬火工藝,其特征在于淬火工藝如下 a、設計異型感應圈所述的異型感應圈是鋸齒形的結構,包括上邊、豎邊、下邊,所述的上邊、豎邊、下邊為一個單位,通過多個單位的組合形成一個圓形的異型感應圈; b、設計輔助結構所述的輔組結構包括油缸系統、水箱、中頻電源,所述的油缸系統中包括垂直油缸、液壓站、控制盒,所述的垂直油缸通過油缸系統設置在水箱中,所述的水箱設置在油缸系統正上方;所述的中頻電源設置在油缸系統的右邊,所述的中頻電源的下方設有左右滑動裝置; C、安裝異型感應圈所述的異型感應圈設置安裝在中頻電源上,使異型感應圈與中頻電源形成一體; d、安裝車輪所述的車輪安裝在垂直油缸的上頂端,車輪可隨著垂直油缸上下升降; e、感應加熱通過在垂直油缸的上升使車輪置于異型感應圈中,通過中頻電源供電給異型感應,異型感應圈的上邊加熱車輪小端,豎邊加熱車輪的中間,下邊加熱車輪的圓弧角和大端; f、淬火車輪表面整體加熱后,垂直油缸下降放入水箱中冷卻,冷卻后垂直油缸上升,淬火成功。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輪表面感應加熱淬火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中的異型感應圈上設置有進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的進水管和出水管穿過感應線圈內部。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輪表面感應加熱淬火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中感應加熱的頻率為2000-2500Hz。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輪表面感應加熱淬火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b中的輔組結構中還包括階梯,所述的油缸系統左邊設置安裝有階梯。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車輪表面感應加熱淬火工藝,淬火工藝如下a、設計異型感應圈;b、設計輔助結構;c、安裝異型感應圈;d、安裝車輪;e、感應加熱;f、淬火;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局部加熱,無需整體加熱,大大節約了能耗,節省了用電的車輪表面感應加熱淬火工藝。文檔編號C21D9/34GK102888502SQ20121036503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車輪表面感應加熱淬火工藝,其特征在于淬火工藝如下:a、設計異型感應圈:所述的異型感應圈是鋸齒形的結構,包括上邊、豎邊、下邊,所述的上邊、豎邊、下邊為一個單位,通過多個單位的組合形成一個圓形的異型感應圈;b、設計輔助結構:所述的輔組結構包括油缸系統、水箱、中頻電源,所述的油缸系統中包括垂直油缸、液壓站、控制盒,所述的垂直油缸通過油缸系統設置在水箱中,所述的水箱設置在油缸系統正上方;所述的中頻電源設置在油缸系統的右邊,所述的中頻電源的下方設有左右滑動裝置;c、安裝異型感應圈:所述的異型感應圈設置安裝在中頻電源上,使異型感應圈與中頻電源形成一體;d、安裝車輪:所述的車輪安裝在垂直油缸的上頂端,車輪可隨著垂直油缸上下升降;e、感應加熱:通過在垂直油缸的上升使車輪置于異型感應圈中,通過中頻電源供電給異型感應,異型感應圈的上邊加熱車輪小端,豎邊加熱車輪的中間,下邊加熱車輪的圓弧角和大端;f、淬火:車輪表面整體加熱后,垂直油缸下降放入水箱中冷卻,冷卻后垂直油缸上升,淬火成功。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衛民,莊明,
申請(專利權)人:常州市瑋文金屬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