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輸電線路角鋼塔獨柱高平臺支承式基礎,其包括高平臺、獨立柱、下部基礎承臺和爬梯;高平臺上設有數量與角鋼塔柱腳數量相同、位置與角鋼塔柱腳分布形式對應的角鋼塔柱腳預埋件;獨立柱的上下兩端分別剛性連接高平臺和下部基礎承臺;爬梯安裝于獨立柱的側部,且爬梯頂部通至高平臺上表面。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應用時,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各組成部分的配筋以及下部基礎承臺和獨立柱的埋深,使得角鋼塔柱腳落在離地面有一定高度的高平臺上,有效避免了角鋼塔根部受腐蝕的情況,也降低了架空輸電線路在地面處的占地空間,解決了場地條件受到限制而不能滿足放置角鋼塔四腳基礎的矛盾,從而不妨礙周圍環境的生產、生活及交通運行。(*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架空輸電線路角鋼塔基礎
,尤其是適用于在腐蝕性土壤、河灘或場地范圍受到限制的地區假設輸電線路時的輸電線路角鋼塔獨柱高平臺支承式基礎。
技術介紹
架空輸電線路角鋼塔的基礎型式通常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或樁基礎。當角鋼塔下的地質條件較好時,可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如果在工程選線階段無法避免一些地質條件不利的地段,根據實際情況可將角鋼塔基礎設計成樁基礎。公知的角鋼塔獨立基礎或樁基礎,其基礎承臺頂面一般在地面以下或地面處,角鋼塔的四只柱腳通過與基礎預埋件的連接而直接支承在基礎承臺頂面上。而在實際工程選線時,角鋼塔往往不可避免的會坐落在腐蝕性土壤或河灘上,由于鐵塔根部位于地下或過于接近地面就很容易受到腐蝕。此外,當角鋼塔位置緊靠高速公路或高架橋旁邊時,由于角鋼塔的四肢柱腳占地范圍較大,直接受到高速公路或高架橋運行的限制,無法得以實施,而采用鋼管桿塔則可能面臨設計檔距不足的情況,因此只能繞道,以避開不利地段。此做法一般會使得輸電線路的投資增大、施工周期變長,也會對生產和生活帶來許多不利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輸電線路角鋼塔獨柱高平臺支承式基礎,其下部占地范圍較小,且可避免角鋼塔根部受腐蝕的情況。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輸電線路角鋼塔獨柱高平臺支承式基礎,其包括高平臺、獨立柱、下部基礎承臺和爬梯;高平臺上設有數量與角鋼塔柱腳數量相同、位置與角鋼塔柱腳分布形式對應的角鋼塔柱腳預埋件;獨立柱的上下兩端分別剛性連接高平臺和下部基礎承臺;爬梯安裝于獨立柱的側部,且爬梯頂部通至高平臺上表面。為使本技術的基礎埋深后更加穩固,本技術還包括由素混凝土筑成的墊層,墊層位于下部基礎承臺的下方。本技術中,獨立柱與高平臺和下部基礎承臺為剛性連接,為了保證連接可靠,獨立柱的徑向截面設計為圓形。但是當電纜需要在角鋼塔處在架空布線和地下布線互相轉換時,本技術中的獨立柱的徑向截面則設計為圓環形,獨立柱的下部設有電纜線通孔。具體的,電纜線通孔為2個,2個通孔的軸向成90度夾角、沿獨立柱的徑向設置。本技術中,高平臺的的結構形式可為懸挑梁式或者梁板蓋式,其中懸挑梁式即,高平臺由4個沿獨立柱外周均布設置的懸臂梁組成,各懸臂梁的一端固定于獨立柱上,另一端懸空;角鋼塔柱腳預埋件的數量為4個,分別設置于4個懸臂梁上。梁板蓋式的高平臺結構即,高平臺由4個沿獨立柱外周均布設置的懸臂梁,以及覆蓋于4個懸臂梁上方的平臺板組成;角鋼塔柱腳預埋件設置于平臺板上;平臺板上與爬梯相對應的位置設有可供人通過的作業孔。本技術在應用時,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各組成部分的配筋以及下部基礎承臺和獨立柱的埋深如高平臺部分主要根據角鋼塔柱腳直接傳遞而來的荷載進行內力組合和配筋計算,獨立柱主要根據角鋼塔柱腳的支座反力及高平臺的自重進行內力組合和配筋計算,下部基礎承臺主要依據所有上部荷載及覆土重量確定基礎尺寸、埋深及配筋。下部基礎承臺根據地質條件和上方傳來的荷載情況,可設計成獨立基礎或樁基礎,與傳統基礎類似。架空輸電線路角鋼塔的底部四只柱腳座落在高平臺上,與高平臺上的角鋼塔柱腳預埋件連接,形成鉸接柱腳,此時支座反力只有豎向力和水平力,而沒有彎矩。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使得角鋼塔柱腳落在離地面有一定高度的高平臺上,有效避免了角鋼塔根部受腐蝕的情況,也降低了架空輸電線路在地面處的占地空間,解決了場地條件受到限制而不能滿足放置角鋼塔四腳基礎的矛盾,從而不妨礙周圍環境的生產、生活及交通運行。此外由于高平臺有一定的高度,在滿足設計檔距的同時,也降低了角鋼塔的制作高度;獨立柱的選材可采用鋼筋混凝土代替鋼結構,降低了總體造價。附圖說明圖I所示為本技術的應用結構示意圖;圖2所示為本技術中高平臺的一種實施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所示為本技術中高平臺的另一種實施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4所示為本技術中獨立柱的一種實施例剖面示意圖;圖5為圖4中AA向的剖視圖;圖6為圖4中BB向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內容更加明顯易懂,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描述。如圖I所示,本技術包括高平臺I、獨立柱2、下部基礎承臺4和爬梯3 ;高平臺I上設有數量與角鋼塔7柱腳數量相同、位置與角鋼塔7柱腳分布形式對應的角鋼塔柱腳預埋件6 ;獨立柱2的上下兩端分別剛性連接高平臺I和下部基礎承臺4 ;爬梯3安裝于獨立柱2的側部,且爬梯3頂部通至高平臺I上表面。位于下部基礎承臺4的下方的、由素混凝土筑成的墊層5,可使本技術的基礎埋深后更加穩固。由于獨立柱2與高平臺I和下部基礎承臺4為剛性連接,為了保證連接可靠,可將獨立柱2的徑向截面設計為圓形。但是當電纜需要在角鋼塔處在架空布線和地下布線互相轉換時,本技術中的獨立柱2的徑向截面則設計為圓環形,結合圖4至圖6所示,獨立柱2的下部設有電纜線通孔8。電纜線通孔8為2個,2個通孔的軸向成90度夾角、沿獨立柱2的徑向設置。本技術中,高平臺的的結構形式可為懸挑梁式或者梁板蓋式,其中懸挑梁式如圖2所示,即高平臺由4個沿獨立柱2外周均布設置的懸臂梁11組成,各懸臂梁11的一端固定于獨立柱2上,另一端懸空;角鋼塔柱腳預埋件6的數量為4個,分別設置于4個懸臂梁11上。梁板蓋式的高平臺結構如圖3所示,高平臺I由4個沿獨立柱2外周均布設置的懸臂梁11,以及覆蓋于4個懸臂梁11上方的平臺板12組成;角鋼塔柱腳預埋件6設置于平臺板12上;平臺板12上與爬梯3相對應的位置設有可供人通過的作業孔13,在安裝角鋼塔7或者進行線路檢修時,工作人員由爬梯3爬至高平臺I頂部進行作業。本技術在應用時,架空輸電線路角鋼塔7的底部四只柱腳座落在高平臺上,與高平臺上的角鋼塔柱腳預埋件6連接,形成鉸接柱腳,柱腳水平反力和豎向反力通過高平臺I傳遞給獨立柱2再傳到下部基礎承臺,最后傳給地基承擔。各組成部分的配筋以及下部基礎承臺和獨立柱的埋深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如高平臺部分主要根據角鋼塔柱腳直接傳遞而來的荷載進行內力組合和配筋計算,獨立柱主要根據角鋼塔柱腳的支座反力及高平臺的自重進行內力組合和配筋計算,下部基礎承臺主要依據所有上部荷載及覆土重量確定基礎尺寸、埋深及配筋。下部基礎承臺根據地質條件和上方傳來的荷載情況,可設計成獨立基礎或樁基礎,與傳統基礎類似。本技術中所述具體實施案例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案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技術的實施范圍。即凡依本技術申請專利范圍的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都應作為本技術的技術范疇。權利要求1.一種輸電線路角鋼塔獨柱高平臺支承式基礎,其特征是,包括高平臺、獨立柱、下部基礎承臺和爬梯;高平臺上設有數量與角鋼塔柱腳數量相同、位置與角鋼塔柱腳分布形式對應的角鋼塔柱腳預埋件;獨立柱的上下兩端分別剛性連接高平臺和下部基礎承臺;爬梯安裝于獨立柱的側部,且爬梯頂部通至高平臺上表面。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輸電線路角鋼塔獨柱高平臺支承式基礎,其特征是,還包括由素混凝土筑成的墊層,墊層位于下部基礎承臺的下方。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輸電線路角鋼塔獨柱高平臺支承式基礎,其特征是,獨立柱的徑向截面為圓形。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輸電線路角鋼塔獨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輸電線路角鋼塔獨柱高平臺支承式基礎,其特征是,包括高平臺、獨立柱、下部基礎承臺和爬梯;高平臺上設有數量與角鋼塔柱腳數量相同、位置與角鋼塔柱腳分布形式對應的角鋼塔柱腳預埋件;獨立柱的上下兩端分別剛性連接高平臺和下部基礎承臺;爬梯安裝于獨立柱的側部,且爬梯頂部通至高平臺上表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翼虎,張元良,于彬,張立,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科能電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