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雙泵流量自動控制系統,包括有位于兩端的一泵進油聯和二泵進油聯、位于中間的過渡聯,過渡聯與一泵進油聯、二泵進油聯之間分別配置有伸縮變幅聯和主副卷聯;過渡聯內置有梭閥和控制壓力油道、通斷的主路換向閥,伸縮變幅聯配有第一伸縮油路口和第一變幅油路口,且第一伸縮油路口、第一變幅油路口分別與梭閥輸入口連接,梭閥輸出口與主路換向閥驅動端連接;一泵進油聯內置有一泵溢流閥,二泵進油聯內置有二泵溢流閥;阻尼器采用螺紋旋入式,并帶過濾網,方便拆裝更換,又可免于阻尼容易堵住的困擾;基本聯采用雙聯結構,由于厚度的增加,閥體組裝拼緊的過程中,減少了由于閥體變形而導致的閥桿卡滯現象。(*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液壓系統的
,特別涉及一種雙泵流量自動控制系統,適用于工程機械中各類液壓汽車起重機定量泵系統。
技術介紹
目前國內各起重機主機廠生產的起重機所使用的起重機比例多路閥基本上都是需要一個待命壓力,而待命壓力過低會影響閥的流量,過高就會導致中位待命壓損過大;在起重機伸縮與變幅的小腔工作時,往往需要的流量較小,而目前的產品中,大部分是全流量供油,導致多余的流量高壓溢流,造成能耗損失很大;在液壓手柄控制的起重機中,會需要·控制組合閥,來控制整個起重機的工作,這就增加了成本,還有管路更加復雜,在維修的時候,排查的力度非常的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現狀,提供一種結構合理、能耗低、成本低、操作簡單及運行平穩的雙泵流量自動控制系統。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雙泵流量自動控制系統,包括有位于兩端的一泵進油聯和二泵進油聯、位于中間的過渡聯,過渡聯與一泵進油聯、二泵進油聯之間分別配置有伸縮變幅聯和主副卷聯;過渡聯內置有梭閥和控制壓力油道、通斷的主路換向閥,伸縮變幅聯配有第一伸縮油路口和第一變幅油路口,且第一伸縮油路口、第一變幅油路口分別與梭閥輸入口連接,梭閥輸出口與主路換向閥驅動端連接;一泵進油聯內置有一泵溢流閥,二泵進油聯內置有二泵溢流閥。采取的措施還包括上述的過渡聯內置有第一遙控閥、第二遙控閥;第一遙控閥進口與一泵溢流閥的遙控口連接,第一遙控閥出口與泄漏油道連接;第二遙控閥進口與二泵溢流閥的遙控口連接,第二遙控閥出口與泄漏油道連接。上述的第一遙控閥驅動端、第二遙控閥驅動端管路之間配有中間轉接閥,且該中間轉接閥的驅動端與梭閥輸出口連接。上述的第一遙控閥驅動端還連接有背壓閥,該背壓閥出口與泄漏油道連接。上述的伸縮變幅聯、主副卷聯內均配有單元比例閥,每一單元比例閥的兩驅動端均配有控制油路、且每一控制油路、旁路經單向閥與第一遙控閥、第二遙控閥驅動端連接。上述的單元比例閥均配套有單元比例補償閥,該單元比例補償閥一控制端均與對應的敏感回路、連接。上述的一泵進油聯中壓力油道上連接有第一三通流量閥,該第一三通流量閥輸出端與敏感回路連接。上述的二泵進油聯中壓力油道上連接有第二三通流量閥,該第二三通流量閥輸出端與敏感回路連接,且敏感回路、相接于主路換向閥上。上述的單元比例閥控制油路上能串聯有電磁換向閥;電磁換向閥為二位三通閥,一輸入口與對應的控制油路連接,二輸出口分別與對應單元比例閥驅動端、泄漏油道連接。上述的伸縮變幅聯配有第二伸縮油路口,主副卷聯配有副卷油路口、主卷油路口 ;第二伸縮油路口、第一變幅油路口、副卷油路口、主卷油路口旁路連接有二級溢流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包括有位于兩端的一泵進油聯和二泵進油聯、位于中間的過渡聯,過渡聯與一泵進油聯、二泵進油聯之間分別配置有伸縮變幅聯和主副卷聯;過渡聯內置有梭閥和控制壓力油道、通斷的主路換向閥,伸縮變幅聯配有第一伸縮油路口和第一變幅油路口,且第一伸縮油路口、第一變幅油路口分別與梭閥輸入口連接,梭閥輸出口與主路換向閥驅動端連接;一泵進油聯內置有一泵溢流閥,二泵進油聯內置有二泵溢流閥。本技術的優點在于阻尼器采用螺紋旋入式,并帶過濾網,方便拆裝更換,又可免于阻尼容易堵住的困擾;基本聯采用雙聯結構,由于厚度的增加,閥體組裝拼緊的過程中,減少了由于閥體變形而導致的閥桿卡滯現象;能耗低,維修簡單,操作方便,布管簡單,也大大降低了起重機的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的液壓原理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中一泵進油聯進油聯的左視示意圖;圖2a是圖2中A-A的截面剖視示意圖;圖2b是圖2a中F-F的截面首I]視不意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伸縮變幅剖視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中二泵進油聯的左視示意圖;圖5是圖中A-A的截面首I]視不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I至圖5所示,圖標號說明如下一泵進油聯I,伸縮變幅聯II,過渡聯III,主副卷聯IV,二泵進油聯V,第一伸縮油路口 Al,第二伸縮油路口 BI,第一變幅油路口 B2,第二變幅油路口 A2,第一副卷油路口 B3,第二副卷油路口 A3,第一主卷油路口 B4,第二主卷油路口 A4,控制油路a、控制油路b。背壓閥BYF,二級溢流閥D,單元比例閥DV,泄漏油道L,敏感回路LSI、敏感回路LS2,一泵溢流閥Rl,二泵溢流閥R2,梭閥SF,單元比例補償閥SC,電磁換向閥Y,第一遙控閥YKHXFI,第二遙控閥YKHXF2,中間轉接閥YKHXF3,壓力油道P1、壓力油道P2,第一三通流量閥PCl,第二三通流量閥PC2,主路換向閥QHF。本技術實施例,雙泵流量自動控制系統,包括有位于兩端的一泵進油聯I和二泵進油聯V、位于中間的過渡聯III,所述的過渡聯III與一泵進油聯I、二泵進油聯V之間分別配置有伸縮變幅聯II和主副卷聯IV ;過渡聯III內置有梭閥SF和控制壓力油道P1、P2通斷的主路換向閥QHF,伸縮變幅聯II配有第一伸縮油路口 Al和第一變幅油路口 B2,且第一伸縮油路口 Al、第一變幅油路口 B2分別與梭閥SF輸入口連接,梭閥SF輸出口與所述的主路換向閥QHF驅動端連接;一泵進油聯I內置有一泵溢流閥R1,二泵進油聯V內置有二泵溢流閥R2。過渡聯III內置有第一遙控閥YKHXFl、第二遙控閥YKHXF2 ;第一遙控閥YKHXFl進口dl與一泵溢流閥Rl的遙控口連接,第一遙控閥YKHXFl出口 el與泄漏油道L連接;第二遙控閥YKHXF2進口 d2與二泵溢流閥R2的遙控口連接,第二遙控閥YKHXF2出口 e2與泄漏油道L連接。單元比例閥DV為系列產品,如DV1、DV2等均為同一產品;單元比例補償閥SC為系列產品,如SC I、SC2等均為同一產品;電磁換向閥Y為系列產品,如YI、Y2等均為同一產品;_■級&流閥D為系列廣品,如Dl、D2等均為冋一廣品,或存不機能。第一遙控閥YKHXFl驅動端cl、第二遙控閥YKHXF2驅動端c2管路之間配有中間轉 接閥YKHXF3,且該中間轉接閥YKHXF3的驅動端c3與所述的梭閥SF輸出口 c連接。第一遙控閥YKHXFl驅動端Cl還連接有背壓閥BYF,該背壓閥BYF出口與泄漏油道L連接。伸縮變幅聯II、主副卷聯IV內均配有單元比例閥DV,每一單元比例閥DV的兩驅動端均配有控制油路a、b,且每一控制油路a、b旁路經單向閥后同時與第一遙控閥YKHXFl驅動端Cl和第二遙控閥YKHXF2驅動端c2連接。單元比例閥DV均配套有單元比例補償閥SC,該單元比例補償閥SC —控制端均與對應的敏感回路LSI、LS2連接。一泵進油聯I中壓力油道Pl上連接有第一三通流量閥PC1,該第一三通流量閥PCl輸出端與敏感回路LSl連接。二泵進油聯V中壓力油道P2上連接有第二三通流量閥PC2,該第二三通流量閥PC2輸出端與敏感回路LS2連接,且敏感回路LSI、LS2相接于主路換向閥QHF上。單元比例閥DV控制油路a、b上能串聯有電磁換向閥Y ;電磁換向閥Y為二位三通閥,一輸入口與對應的控制油路a、b連接,二輸出口分別與對應單元比例閥DV驅動端、泄漏油道L連接。伸縮變幅聯II配有第二伸縮油路口 BI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雙泵流量自動控制系統,包括有位于兩端的一泵進油聯(Ⅰ)和二泵進油聯(Ⅴ)、位于中間的過渡聯(Ⅲ),所述的過渡聯(Ⅲ)與一泵進油聯(Ⅰ)、二泵進油聯(Ⅴ)之間分別配置有伸縮變幅聯(Ⅱ)和主副卷聯(Ⅳ);其特征是:所述的過渡聯(Ⅲ)內置有梭閥(SF)和控制壓力油道(P1、P2)通斷的主路換向閥(QHF),所述的伸縮變幅聯(Ⅱ)配有第一伸縮油路口(A1)和第一變幅油路口(B2),且第一伸縮油路口(A1)、第一變幅油路口(B2)分別與梭閥(SF)輸入口連接,所述的梭閥(SF)輸出口與所述的主路換向閥(QHF)驅動端連接;所述的一泵進油聯(Ⅰ)內置有一泵溢流閥(R1),所述的二泵進油聯(Ⅴ)內置有二泵溢流閥(R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盧宇,鄒泉敏,李新,于寧光,
申請(專利權)人:盧宇,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